希夷道长手抚白髯,道:“陛下欲知寿辰,可于十月十九日夜观天象。如果天空晴朗,那陛下就可以延寿十年;如果阴云密布,就应该早做打算了。”
送走了道长,赵匡胤的内心忐忑不安。没过几天就到了十九日,他登上太清阁,想要看看天色如何。
这一天的开封城,显得分外热闹,到处都人声鼎沸。赵匡胤站在太清阁上,听着皇宫外喧嚣的人声,想着这些都是自己所创立的国家的子民,不由得感慨万千。夜色降临,他抬头望天,只见碧空之上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十分皎洁,璀璨的群星将天空点缀得更加深邃。赵匡胤心头暗喜:看来我可以延寿十年,有十年的时间我一定能够击败辽国,收回失地;还可以让大宋的子民们过得更富足,还可以让德昭再多一些历练,将来如果继位一定可以延续我所创建的辉煌……
心潮澎湃的赵匡胤对于未来设立了无数的计划,原本因为内斗而黯然的情绪也逐渐轻松起来,对于大宋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但子时一到,忽然从西北方向飘来一片乌云,将天空严严实实地遮住,瞬时狂风大作,卷起地上的落叶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居然落下雪来。
赵匡胤的心情顿时被这狂风吹得冰凉,他看着阴云四垂的天空,暗自问:“难道我大宋的江山果然要破败到风雨飘摇吗?”
赵匡胤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寝宫,他内心充满了挣扎。如果他已经命不能久,最放不下的便是这一番事业由谁来继承。他知道,就算是自己将德昭立为太子,光义也会成为他最大的威胁。如果真是这样,德昭的皇位是否安稳还不一定,也许又是一阵腥风血雨,重蹈前代覆辙,那样的场面是他不敢想象的。光义对于皇位的觊觎,对于花蕊夫人的觊觎,都如同一把刀插在赵匡胤的心头,宋皇后哭诉将来难以自保的话又一次浮上心头。
思前想后,赵匡胤头疼欲裂,他决定将赵光义唤来,与他深谈一次,不管未来的皇帝是谁,他都希望光义可以尽心为国,善待每一个人。以前每次有了烦恼,他都会叫光义陪自己喝酒,这一次就让他再陪自己喝一次,并且要将所有的问题都讲明白,将所有的心结都打开。
赵匡胤命内侍传唤晋王入宫觐见,接到旨意的赵光义非常诧异。自从调戏花蕊夫人一事后,他已经不敢求见,没想到今天这个时候皇帝居然下诏让他入宫。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是福是祸,府中的幕僚们也都不能预测这一次入宫是什么意思。
赵光义忐忑地准备出门登上马车进宫,谋臣程德玄忽然追上来,将一壶酒呈给他,说:“晋王此去,福祸未知。这是按您的意思准备的酒,既然陛下是叫您陪他喝酒,不如就带上它吧!”
接过这只酒壶,赵光义自然知道这里面是什么,他虽然早做了准备,但却没想到要在今天将这酒奉给自己的大哥。他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将酒收进马车,便命人驱车入宫。
来到赵匡胤的寝宫,赵光义不安地跪拜。赵匡胤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笑着将他扶起来说:“今天忽然大雪纷至,所以唤你来陪我饮酒赏雪。”
赵光义忙道:“只要陛下有兴致,臣弟愿陪陛下一醉方休。”
赵匡胤一听,似乎很开心,大声说:“好!一醉方休!”说着,让侍奉的内侍、嫔妃都退下:“今晚我要和晋王喝个痛快,你们就不要打扰了。”
兄弟二人很久没有这样同席畅饮了,赵匡胤一边喝,一边说起他们小时候的趣事,就好像他们还只是两个顽童一般。赵光义见皇帝难得心情这么好,也不断为他斟酒。
喝了半晌,赵匡胤说:“你我兄弟一起历经风雨,建立了这样一番功业,也算是对得起祖宗,足以傲视天下了。但是现在我已经老了,却不知道大宋的将来在哪里?”
赵光义说:“陛下年富力强,大宋子民还都在仰仗陛下的福泽呢。”
赵匡胤摇摇头,说:“我不能永远都坐在龙椅上,迟早有一天,天下是要交给别人的。我现在所担忧的,就是这个人是否能按我的意愿让天下人太平,让人人都得安乐。”
这个敏感的问题让赵匡胤如此说出来,赵光义倒有一些不安了。赵匡胤见他不说话,便接着说:“我知道你一直都希望可以继承这个位子,一呼百应,万人之上享受着山呼万岁的荣耀,试问谁不想要呢?所以你才那么忌讳德昭,但是你要记住:不管你们俩谁做了皇帝,都是我赵家的天下,都要以百姓为先,都要为祖宗添光,为天下谋福!”
外面呼呼的北风从窗户缝里吹进来,将大殿上的烛光吹得东摇西晃,映照着空旷的屋顶和粗大的柱子,显出一分诡异来。赵光义眼睛看着地上那些摇晃的影子,耳中听着赵匡胤对自己的嘱咐,心里升出一丝不祥的预感。他觉得赵匡胤似乎是在暗示自己不要再为了皇位而争斗了,应该安心辅佐德昭,不管谁来坐龙椅自己都要感到荣耀,并不能再有任何妄想。
赵匡胤还在说,可是赵光义却已经听不进去了,他说:“我从小便跟着兄长打天下,知道这份基业来之不易,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尽心辅佐,不能让它败亡。”说着,他拿出自己的那壶酒。“这是我府中的私藏,今天带了一些来给陛下品尝。”
赵匡胤听到赵光义那么说,心里一喜,又见他拿出酒来,便说:“满上满上,且让我尝尝。”
赵光义恭敬地将酒斟满,双手奉上。赵匡胤接过酒杯,却见光义的杯中是空的,便问:“你怎么不喝?”赵光义忙连连摆手说:“臣弟酒量不敢和陛下比,已经不胜酒力了。”
赵匡胤又再三劝他,赵光义却坚持不饮,甚至从座位上躲开来。赵匡胤笑着说:“你还是这样,每次让你喝酒都推脱个不停。既然这样,那我就自己喝了。”说着一饮而尽,仔细回味了一番,大叹道:“好酒!好酒!”喝到开心处,已然微醺的赵匡胤拿起手中的玉柱斧,敲着桌面大喊着:“真是好酒!再给我斟上!”
这一夜,在殿外等候召唤的内侍们只听到陛下和晋王在推杯换盏,看到窗纸上两个人影摇摇晃晃,听到陛下赞叹“好酒”以及每当他开心就会出现的用玉柱斧敲打桌面的声音。一直快到凌晨,赵匡胤才醉醺醺地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晋王唤内侍进去服侍他睡好,自己便离宫回府了。
鼾声如雷的赵匡胤终于睡倒,内侍们也赶紧抽空想要睡一会儿。刚刚躺下,赵匡胤的鼾声却忽然没有了,内侍以为皇帝醒了,忙进去听唤,却发现一代君王已经晏驾了。
8。 夙愿得偿,心急如焚
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的夜晚注定是神秘的,不仅因为它从晴空万里忽然阴云密布,降落了这一年的第一场大雪。还因为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这个夜晚与自己的胞弟对饮之后,便忽然暴毙。
二十日凌晨时分,内侍听到赵匡胤的鼾声忽然停止,便上前查看,赵匡胤已经殒命了。慌乱中,众人急忙向宋皇后报告。皇后一听这个消息,跌坐在椅子上,半晌都没有回过神来。她忙问:“昨晚是谁在侍奉皇帝?”
赵匡胤的心腹太监王继恩忙命人将昨晚在殿外伺候的人都喊过来,内侍李骥元和张永德跪倒在地,回道:“昨晚是我们在侍奉陛下和晋王喝酒,但陛下让我等都在殿门外候着,只和晋王在殿中饮酒。”
宋皇后问:“你们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快快一一禀告。”
张永德说:“我等在殿外,只看到陛下和晋王在对饮,相谈甚欢的样子,但是却听不清他们在说些什么。”
李骥元说:“当时殿中侍奉的嫔妃也都让陛下遣退了,我们就站在殿外雪地里等着听命。后来到了半夜,雪都下到半尺厚了,听见陛下醉醺醺的声音喊着‘好酒!好酒!’,似乎是想让晋王也喝。晋王却站起来一直摇手,似乎是在推辞。”
张永德说:“陛下随身一直都带着白玉柱斧,后来还听到他用柱斧敲打桌子的声音,似乎是酒喝得欢畅了。”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将自己所看到听到的尽数汇报给皇后,但所有的过程中都没有任何疑点。难道是晋王害了皇帝?宋皇后想到这个问题,吓得自己都浑身颤抖。她又问:“那晋王是何时离宫的?”
张永德说:“陛下喝醉之后,晋王便叫我等进去服侍,把陛下抬到床上安置好,晋王就自己回去了。当时陛下睡得很沉,还一直在打鼾……”
宋皇后此时已经六神无主了,王继恩在一旁呵斥着那几个太监:“你们几个侍奉陛下,居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都不知道,你们知道是什么罪吗?株连九族都是轻的……”宋皇后见他喋喋不休一直在怪罪几个内侍,忽然想到现在太子还没有确定,既然事已至此,应该让赵德昭赶紧进宫,作为第一个接手这件事的人。想到这里,宋皇后制止王继恩说:“王总管先不要责备他们了,你赶紧去将德昭传唤到宫里来。”
王继恩一愣,他久处深宫,自然知道宋皇后叫赵德昭进宫的目的,忙遵命而去。
看着王继恩急匆匆去叫赵德昭,宋皇后的心里还是有一些不安稳。而离开宫禁的王继恩并没有朝赵德昭的府邸而去,却直奔晋王府而来。
王继恩匆匆来到晋王府,却在门口碰见了幕僚程德玄,他似乎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镇定地问:“王总管,什么事让您这么大清早就匆匆赶来?”
王继恩焦急地说:“我有急事!晋王在府中吗?”
两个人来到赵光义的房中,只见他面色凝重,正襟危坐。王继恩忙上前说:“今日凌晨,陛下驾崩了!昨晚和晋王饮酒时还好好的,但早晨内侍发现已经断气了。现在消息还没有传出去,宋皇后让我去将赵德昭唤进内宫。晋王要早做打算啊!”
赵光义对于这条消息似乎并没有多么震惊,只是静静地听他说完,又默默地想了想,抬起头说:“早做打算?我应该做什么打算?”
程德玄说:“现在宋皇后要让赵德昭进宫,无非是为了让他来统理大局。直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