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德玄说:“现在宋皇后要让赵德昭进宫,无非是为了让他来统理大局。直到现在,陛下都没有说过要立谁为储君。这种混乱的局面下,谁掌握了大局,谁就是继任者呀。”
赵光义说:“我现在进宫去,不是授人以柄吗?况且皇后要找的人并不是我。”
任凭两个人怎么劝说,赵光义居然还是岿然不动。一方面他非常惧怕自己担嫌疑,因为昨晚与皇帝对饮的人是他,最早得到驾崩消息的也是他;另一方面,他还没有做好准备,他还没有想好接下来要怎么做。赵光义对程德玄说:“这件事不能着急,让我先找人商议一下!”
程德玄跪倒在地上,说:“晋王,一直以来您所求的不就是这一天吗?虽然来得突然,但这是我们的机会。任何事情都不会等到我们万事俱备才发生,既然它已经发生了,就要尽快掌握主动啊!如果今天不是您最先进宫掌握局面,那么接下来再想要掌握主动权,就难了!”
这一番话深深地打动了赵光义,他做开封王十多年,每一天都在期盼着今天的到来。现在既然已经到来了,又何必因为惧怕舆论而回避这个期盼已久的机会呢?想到自己为此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赵光义觉得力量又回到自己的身上,他抖擞精神对程德玄、王继恩说:“好!那我们现在就立刻入宫。”
一辆华贵的马车载着赵光义直奔宫门而去,清晨的街道显得那么宁静。赵光义对自己说:“等到我再一次走在这条路上,就已经不是晋王,而是天子!”
宋皇后焦急地在后宫中等待着王继恩,她命人将赵匡胤的遗体好好收敛,穿戴好衣帽。只盼着赵德昭可以赶紧进宫,就将这个消息发布出去,顺便再昭告天下:陛下遗命将皇位授予德昭!然后让自己的儿子尽快登上龙椅,一切就安稳了。
赵光义来到殿门前,王继恩说:“你们且稍等一下,让我进去禀告。”
程德玄却一把扯住他的袖子,厉声说:“事到如今,皇帝就在我们身边,你还要通报给谁?”说着便拉着赵光义直冲进赵匡胤的寝宫。
宋皇后听到门外人声喧哗,小太监来报:“王继恩回来了!”她忙站起来,踉跄着快步走过来问王继恩:“德昭到了吗?他在哪儿?”
王继恩却平静地施礼道:“晋王到了。”
简单几个字,却如同响雷在宋皇后的头顶炸开,她的大脑瞬时一片空白。她知道,王继恩没有去找德昭,而赵光义却在第一时间进宫,一切都是有预谋的,而自己在这场风暴中已经无能为力了。
赵光义紧随着王继恩走进寝宫,宋皇后眼看他大步进来,脑海中忽然闪过德昭、德芳的样子,她知道自己母子的性命都攥在赵光义的手中了,久居中宫的她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扑通一声便拜倒在赵光义的脚下,泣声道:“陛下!”
宋皇后此举让赵光义也有一点诧异,他以为宋皇后一定会叱责自己,心里早就做好了准备。谁知她却如此顺应时务,这个出自将军之家的女人看来并不愚蠢。她能这么恭顺,自然免得自己再费周折。
赵光义忙上前扶起宋皇后,宋皇后满眼泪水地说:“臣妾母子的性命都交由陛下处置!”赵光义冷静地说:“你放心,我定当与大家共有富贵。”
皇帝驾崩的消息从宫禁中传来,举国皆惊!大臣们慌慌张张地直奔朝堂之上,而远在孟州的赵普等老臣也只能遥望京师,暗自垂泪。赵普虽然被赵匡胤贬谪,但他一直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多年以来的君臣情谊非常深厚,大宋开国之后,赵匡胤对他也颇加厚爱,任职宰相多年。在和赵光义的相斗失败之后,赵普离开京师三年,其间他认真地反思自己:如果陛下真的传位给赵光义,而兄弟两人之间可以实现权力的和平过渡,那也算是大宋的福分。果真如此的话,他也算没有白费心。但是现在,赵匡胤忽然辞世,事情显得太过蹊跷了,反而让赵普心生怀疑。以他过人的谋略智慧以及此前对赵光义的了解,他很快断定这件事的主使肯定就是赵光义,因为第二天,十月二十一日赵光义便在赵匡胤的灵前继位,整件事的唯一受益者只有他一个人。只是不知赵匡胤在辞世前,是否想起赵普曾经劝他提防光义的那些话。
众大臣早就见惯了晋王以储君的身份出入,现在他既然登上了皇位,虽然赵匡胤的死很蹊跷,却也容不得大家再去猜测,只能纷纷在朝堂上拜倒,口称万岁。
大宋第二位皇帝便在这种气氛下登上了皇位,在宗庙中,赵匡胤的牌位受到子孙们的参拜,但是此刻坐在龙椅上的,却再也不是他的血脉,而且很有可能接下来所有的皇帝都和匡胤一脉无关了。
这位大宋的开国皇帝一生好酒,在他披上黄袍的时候,他是醉醺醺的;在他杯酒释兵权的时候,手中也是举着酒杯;而在他辞世时,酒依然是他手中的最爱。当他端起酒杯的时候,一个政权在乱世之中被建立起来,并走向了繁荣昌盛;当他放下酒杯的时候,还没来得及交代自己的身后事,便猝然离开了所有依靠他的人,而自己用心血打造的功业留在世间,任那些野心勃勃的人占据、享用。
一代君王就这样走了,带着无奈和遗憾,将所有的苦恼都留给了后人。
9。 铲除后患:赵光义的不安
在大家的质疑声中,赵光义终于坐上了皇帝宝座。为了稳定人心,平息大家的质疑声,他极力拉拢着皇室成员以及赵匡胤的旧臣。他对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大加恩赐:长子赵德昭被封为武功郡王,任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而次子赵德芳则被加封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赵匡胤的三个女儿都晋封公主。对于旧臣,他继续延用薛居正、沈义伦和曹彬等人担任宰相、枢密使,原来深受赵匡胤重用的参知政事卢多逊、枢密副使楚昭辅等则统统升职。
在赵光义继位称帝之后,三弟赵光美为了避讳只能再一次更名为廷美。通过大肆拉拢,在众臣都逐渐接受“兄终弟及”这一事实的基础上,赵光义对于自己的三弟赵廷美分外加以提拔,加封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为齐王。这样的加封规格是按照后周柴荣继位前的地位,也比照着赵光义自己在继位之前所担任的职务。所有这些举动都是向世人昭示:我赵光义所得帝位是兄长传过来的,而我也将会按照这个规矩将龙椅传给我的弟弟赵廷美。“兄终弟及”是我赵家的规矩,因此我做这个皇帝是名正言顺的。
做完这些工作之后,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赵光义也格外慷慨。在满朝诧异的目光中,他将立过大功的程德玄敕封为翰林使。晋王府其他的幕府成员也都安置在关键的职位上。然而这还不够,放眼望去,朝中依旧是赵匡胤的旧臣占据着多数,这些人对自己的忠诚有几分?赵光义不能相信。因此,他又以科举的方式为自己网罗势力,一次开科便录取了五百人,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先帝在朝中所遗留下来的政治影响力。
在以功勋论地位的朝堂之上,虽然赵光义已经做了皇帝,但他身上并无任何战功的事实却无法改变,这也成为赵光义心头的遗憾。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继位三年之后,即公元978年,局势稍显稳定,赵光义便迫不及待地对宰相薛居正说:“现在大宋国内一片安定,国力也获得了很大提高,一片太平盛世。可是却还有子民处在外族的统治之下,每次想到这些,我都非常不安啊!”
薛居正说:“当前的安定是得来不易的,先帝为此付出了大半生的努力。陛下继位之后也让大家得到了福泽,正好可以乘这个机会与民休息,让百姓可以安定地发展生产。”
赵光义却转而对沈义伦说:“在这样安稳的情况下,人的斗志最容易被消磨。我想乘此机会扫平南方,将北方失地收回,以竟先帝未完之事业,了却他的愿望。”
沈义伦说:“陛下能够继承先帝遗愿,是天下之福。不过辽国强盛,先帝一直都是希望通过用‘封桩库’中的银两去换回失地而不想与他们发生战争,这也是最大可能减少损失的办法。”
赵光义不屑地说:“以银钱换地,有失我大宋威仪。我已经决定了,你等不需要再议。”
赵光义不顾众人的反对,很快便向周边发动战争,收复了南方的几个州,削夺了吴越国主钱俶的实权,又挥兵向北,不计后果地向赵匡胤没有拿下的北汉进军。
赵匡胤在位时,曾经向北汉发动进攻,但却被契丹的援军击退。为了彰显自己的军事才能,赵光义此次举全国兵力讨伐北汉,在死伤惨重的情况下,终于俘虏北汉国主刘继元。
欣喜若狂的赵光义对诸将说:“先帝未竟之事业,我已完成,天下势必在我的手中统一。”通过这几次战争,赵光义终于找到了自己胜过赵匡胤的地方,不顾辛苦作战的众将士反对,又下令乘胜攻打契丹,企图将赵匡胤未能来得及收复的燕云十六州收复,让自己的功业超过赵匡胤,成为军功簿上华彩的一笔。
此次御驾出兵,随行的都是朝中的重臣,皇弟赵廷美、皇侄赵德昭、宰相薛居正,以及被罢为散官的赵普等。这些人要么是皇室中的重要人物,有可能会成为皇位的继承者;要么则是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拥有盘根错节非常复杂的人脉。将这些人留在开封,而自己远征契丹,赵光义怎么能够放心呢?只有将他们都带在自己的身边,他才能安心地离开京师。但这也酿成了本次出征最大的一次危机。
薛居正、赵普等人都力劝赵光义:“为了征伐北汉,宋军已经耗费了不少兵力,死伤也非常惨重。现在又公然挑战劲敌辽国,一定会招来灾祸的,还是先撤兵回开封,等到军队休整之后再想其他办法。”
赵光义说:“你等以前就是这么劝阻先帝的,现在又来对我说。先帝惧怕辽国,而我却不怕,这次御驾亲征已经证明了大宋军威不可战胜,只需要长驱直入就能将失地收回。”
贸然出兵向契丹挑战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