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系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谋说天下系列-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郭开将金子塞给赵使说:“这本来就是你应得的,只要你照我说的去办,顺利完成任务,更多的荣华富贵还在后头。”

“承蒙郭大人瞧得起小人,那小人就恭敬不如从命,还请郭大人放心。”赵使将金子收起来说道。

赵使来到了魏国,见到了廉颇。廉颇因为在魏国长期受不到重用,也很想回到赵国继续带兵作战,听说使者奉命来察看他的身体状况,以视能用否。于是“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可是,收了郭开重礼的使者,从魏国回到赵国后却对赵悼襄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悼襄王得知后,以为廉颇真的老了,就没有召廉颇回赵。

公元前234年,在屡战屡胜的激励下,秦王嬴政挟秦军勇往直前,利用赵国的颓废之势,再一次进军赵国。大将军桓担当了此次的重任。桓不负众望,挥师东进,行动迅速,包围了赵国的武城(今河北磁县西南)和平阳(今磁县东南),并对其发起猛攻。而此时的赵国,赵悼襄王已经在忧愤交加中死去,由其子迁继位,也就是赵幽缪王。

平阳和武城位于赵国都城邯郸南面的漳水边上,一东一西,是到邯郸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扼邯郸南方要冲,为门户所在,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如果这两个地方失守,那就等于扫清了邯郸的屏障,邯郸危在旦夕。赵迁急调十万精兵,派大将扈辄前去救援平阳。秦、赵大军在平阳城外展开了激战,赵军全部被歼,将军扈辄死于非命,秦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平阳大战是秦、赵最后一次大战,赵国的有生力量在这次战役中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秦军的战斗。捷报传来,兴奋不已的秦王嬴政决定亲临前线,鼓舞士兵斗志,一举拿下赵国。他命令桓率军继续向前推进,一举拿下赤丽、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等地方。可以说,统一六国的战争,就从这里正式拉开了序幕。

秦王嬴政的这次战略意图十分明显,主要是攻占邯郸以北的军事重镇,把邯郸外围的障碍清扫干净,然后直指赵国的都城邯郸。此次秦军所攻占的地方与以前秦军所占领的地方遥相呼应,构成了对邯郸的南北合击之势,为最后攻取邯郸创造了条件。

面对秦军的不断进攻,赵王在朝廷上和大臣们商议抗秦之策。

“先王在世时,就说廉颇已老,不能为我赵所用。现在的廉颇恐怕更老了。既然如此,我想,还有一个人,能担此大任。”公子嘉上前说道。

“是谁?”赵王焦急地问道。

“镇守边关的李牧。”

“嗯!此人是个将才。在抵抗匈奴时为我赵国立下汗马功劳,我看可用。”赵王赞同道。

然而,郭开却反对道:“倘若任用李牧来抗秦,那边关谁来守呢?匈奴要是得知李牧被调离,必定会乘机来侵犯我国疆土,而能镇守边关非李牧不行。这样做,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吗?依臣之见,此法不妥。”

这时,公子嘉恶狠狠地瞪了郭开一眼,郭开不敢再言。公子嘉说道:“父王,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只能就此拼死一搏,要不就只能坐以待毙,还请父王三思。”

赵王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冒着被匈奴乘机进犯的危险,决定抽掉镇守边关的李牧,让其出任大将军一职,全面担负抗击秦军的重任。

李牧被任命抗秦的大将军后,果然神勇无敌,不负众望。他率兵进攻宜阳,与秦军大将桓在肥(今河北藁城市西南)展开激战。由于秦军连连获胜,所向披靡,以为没有谁能够与其抗衡,故而有些轻敌;再加上桓指挥不利,这一战,赵军把秦军打得丢盔弃甲。桓侥幸捡了一条性命,但他不敢回秦复命,唯恐被秦王嬴政所杀,因为这还是秦国近年来第一次遭受到这么大的失败,按照秦国的律法,秦王嬴政必然不会放过他。于是,只好投奔燕国而去。

李牧这次取得了对秦军的胜利,使赵国暂时免除了亡国之危,成功地破坏了秦王嬴政南北合击的战略部署。因此被赵王封为武安君。

然而,对于秦王嬴政来说,统一六国的决心已定,绝不会就此罢休,更不会因为一时的失利而动摇自己统一天下的决心。加上秦军的有生力量在这次惨败中并没有受到重创。统一天下的进程已然势不可当。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十五年,秦王嬴政再次发动了进攻赵国的战争。此次秦军兵分两路,一路攻到了漳水流域的邺,另一路兵马到达太原,并从这里向邯郸后方的番吾(在今河北磁县)发动猛攻,企图再次形成南北合击邯郸的战略态势,赵国再次陷入危在旦夕的处境中。赵王毫不犹豫地再次任命李牧为主帅,率领赵军抵抗秦军的入侵。

李牧领兵直抵番吾,在这里与秦军展开了激战,再一次把秦军打得大败,解除了邯郸在短时间内腹背受敌的困境。

秦王嬴政没有想到,秦军还会受到赵国如此强有力的抵抗。为此,秦王嬴政决定改变统一六国总体的战略部署,放弃先行灭赵的策略,恢复既定的先行灭韩,消除秦国心腹之患的战略方针,并立即派内史腾率兵攻打韩国。与此同时,秦王嬴政也在寻找时机,除掉李牧这个秦统一天下道路上的绊脚石。到那时,赵国军队就会群龙无首,如一盘散沙,再出兵攻之,就不会遇到什么阻碍了。

公元前231年,秦王嬴政首先派兵攻打韩国的要地南阳(今河南南阳)。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其占领,因为此时的韩国已经名存实亡。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又派驻守在南阳的内史腾从南阳出发,进攻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秦军就像进驻自己国家的某个地方一样,顺利占领了新郑,俘获了韩王安。

这样一来,韩国就成为了秦王嬴政在统一中国的道路上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尽管它在灭六国的总体部署上,并不是第一个计划灭掉的国家。

战争的胜利,首先是战略的胜利。在统一六国的总体战略部署下,赵国本来是第一个要除掉的国家。但在攻赵的过程中,当一再遭到失败之后,如果嬴政一味地依照总体部署派遣秦军与赵军作战,那么秦国不仅会消耗掉大量的兵力、财力以及时间,而且也不一定能够取胜。幸而,嬴政随机应变,及时地改变策略,避实就虚,先停止与赵国的交战,转而攻打实力较弱的韩国,这样在等待攻赵时机成熟的同时,顺便攻下了韩国,为统一中国节省了时间。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4。 计杀李牧,王翦灭赵

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很难再停下来。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发动了对赵国的第三次战争。分别由王翦和杨端和率领。王翦率上党秦军由西向东,抵达井陉(今河北省井陉县),再由北向南,对邯郸构成威胁;杨端和率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秦军由南向北,直扑赵国都城,把邯郸团团围住。

这个时候的赵国,天灾人祸纷至沓来,连年用兵,加上地震、饥荒,使得百姓怨声载道,军队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在王族内部,各种矛盾也凸现出来,并且不断激化,整个国家摇摇欲坠。赵王迁唯一可以依托的,只有大将军李牧。赵王派李牧和将军司马尚领兵在邯郸城外抵抗秦军。在李牧的紧密部署下,赵军分兵两路,由李牧率领主力对抗王翦,将军司马尚对付杨端和,并且再次击败了秦军。

消息传来,秦王嬴政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赵军竟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李牧竟有如此高明的指挥才能。为了扭转败局,秦王嬴政召来文武近臣聚集咸阳宫,商议对策。

此时,大将王翦已应召回咸阳,所率秦军也已退回秦国境内,陈兵以待。王翦并不把此次失败看得过于严重,对最终战胜赵军仍充满信心。

他向秦王嬴政禀报,秦军退回秦国境内皆因赵军来势凶猛,为避其锋芒,保存实力,才停止进攻,并不能看作是一次失败,而是一次战略上暂时退却。因双方尚未进行大规模交战,秦军损失很小。

王翦不赞同有的大臣的悲观论调,认为一战定胜负。李牧确非寻常之将,但其部卒却远非个个骁勇。特别是,赵国全国大饥,国力不强,民心不稳,赵军缺乏充足的粮草储备,损失的兵力也难以得到补充。赵军久置于外,必定将乏兵疲,难以持久。而秦军则后备充实,补给及时,完全可以通过战略相持拖垮赵军,待赵军疲惫,即可一举而战胜之。

听罢王翦这一番分析,秦王嬴政的沮丧情绪一扫而空。他觉得王翦的话很有道理:此战未毕,何以言败?

接着,秦王嬴政又征询如何破赵。尉缭道:“大凡取胜策略,不外乎道胜、威胜、力胜三种。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为道胜;审法制,明赏罚,使民有必战之心为威胜;破军杀将,溃众夺地,成功而返为力胜。如今赵军正当锐势,又有良将统帅,不可力胜,道胜可也。”

秦王嬴政问:“何以道胜?”

尉缭道:“赵军暴师日久,难以支持,极易人心涣散,必将寻求外援,我们派人阻止其与他国联盟形成合力,同时再从赵军内部瓦解它,使其士气丧失,即可战而胜之。”

李斯接着尉缭的话在后面说道:“方才尉缭所言极是。臣以为,赵国寻求外援之国,定是齐国。”

秦王嬴政道:“何以言之?”

李斯道:“当今天下,魏、楚已被削弱,燕、赵又结怨,韩国自身难保,赵舍齐无以为援。齐王建继位三十多年来,我与三晋、楚、燕交战连绵,齐因远在东方,与秦没有共同边界,故独能保全实力,由是观之,赵欲联齐,势在必然。”

秦王嬴政道:“当年长平之战,齐之谋臣周子曾向齐王进谏说,赵与齐、楚,唇齿相依,力主积极援赵。齐王未能应允。此后诸侯多次合纵抗秦,齐国均未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