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决。甚至农民的耙子、叉子,也都属于上交的范畴,如果想使用,则向地方官申请发给,用后立即上交。
圣旨一下,光史氏子侄佩金银虎符高位者就有十七人之多,他们全部被解除了兵权,异地调防。张弘略、张弘彦、严忠范、严忠嗣、玉文干、郑鼎、李毅等20余名汉军万户也先后交出兵权。中统四年正月,又“立十路奥鲁总管”,规定各路汉军奥鲁不再归各汉军万户管领。汉军军户的科差赋税,由河南、山东的统军司,东、西川的元帅府和陕西行户部分管。“凡奥鲁官内有各万户弟、男及私人,皆罢之。”同时设置监战万户和统军司,负责监视汉军万户的行动,掌管所在地区的汉军各万户,处理日常军务。同时要求官员子弟入充质子军,用传统的收纳质子的方法来控制分散在各地的汉人、色目人军官和民官。
忽必烈是在汉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他又想入主中原,因此他还不想彻底与汉世侯决裂,但他在心理上对汉人加强了防范,他认识到汉人的精明不在于他们的公开反抗,而在于他们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个弯弓盘马的草原部落的生活方式,而这是最危险的。这样他就一方面清理汉人世侯,并慢慢疏远汉儒。另一方面在亲重蒙古人的同时,开始逐渐培植色目人,与汉人进行抗衡,以便互相牵制。忽必烈与汉儒的蜜月慢慢地结束了。
应当说,史天泽识虑明哲,审时度势,应变制宜,为国家的统一,主动交出本人封邑和兵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平稳的过渡,一方面避免史氏家族功高震主,进而会导致盛极而衰和潜在危险,同时也有利于使蒙占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紧密地结台在一起,达到了集权的目的,这对稳定政局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忽必烈兼用汉人、色目人,引起统治集团中蒙、汉、色目人之间的重重矛盾,由此出现元朝内部长期的纷争,则是忽必烈未能想到的。
8。 高兴巧布干柴计
南宋政府灭亡后,各地反元的武装斗争并没有停止,其中1280年,漳州(今福建龙溪)畲民领袖陈桂龙领导的起义军就是著名的一支。
陈桂龙是闽南粤东的畲民领袖陈吊眼的叔父。陈吊眼起义后,桂龙也起兵响应,人数逐渐壮大,部众发展到数万人。他们驻屯在高安寨(龙溪西北),凭依山寨的险要,与元军展开了周旋,出其不意打击元军,成为元军向闽南粤东推进的主要障碍。
为了尽快平定这支畲军,剿灭南宋残余势力,实现国内的安定,元政府调集多员猛将,动用数路兵力,甚至为此而改变行省设置,还是难于取胜,反而每次都遭受重大伤亡。
至元十七年(1280年)八月,元世祖敕封完者都为镇国上将军、征蛮都元帅,高兴为征蛮右副都元帅,率军入福建,企图一举肃清吊眼抗元起义军。元世祖还特意赐给完者都翎甲,并当面授意说:“贼苟就擒,听汝施行。”
完者都率军进入福建后,先用大军镇压黄华起义军,迫使黄华投降,并授黄华为征蛮副都元帅,与完者都、高兴一同征伐。元军利用黄华为前驱,黄华熟悉起义军山寨作战的特点,带领元军步步进逼,使陈吊眼据守的山寨逐个丧失,形势非常危急。
陈桂龙作为陈吊眼的一部,据守高安寨。这高安寨,设在山顶之上,四面悬崖峭壁,且地通诸山洞,据险相维,内可出,外不可入,易守难攻。为了便于监视元军,打击敌人,起义军早已把山腰间的树木杂草清理干净。居高临下,再加上视野开阔,山脚下元军的一举一动,义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军一旦进攻,便会立刻遭到义军弓矢、檑木、滚石等的猛烈打击,元军连头都抬不起来。
高兴会同元军诸将及黄华等并辔站立在高安寨对面的山头,看到高安寨地势险要,元军不能近前,便下令停止攻击,只是加强围困,防止义军逃走,自己与众将一起商讨破敌之计。
鄂勒哲图说:“我们围困高安寨已经两年有余,但是高安寨内贼兵集贮了大量的粮食,再加上洞内有水源,并且几个山头还有洞道相连,内可出,外不可入,所以尽管我们围困两年之久,却没有多大的成效,我们反倒损兵折将。所以,我认为,采取围困的战略是行不通的。”
高兴说:“这次皇上派大军征讨叛军,志在快速剿平,以图控制东南,消灭南宋残余,所以我军不可能与敌长期对峙。所以,当务之急,我军应想方设法,与敌接触,引敌出战。”
鄂勒哲图说:“贼军个个刁钻,我们无论采取何种办法,都无法诱使他们出战。几次派出劝降使者,都被他们杀死,扔下悬崖。看样子,他们也知道一旦离开山寨半步,他们便失去了地利优势,没有好果子吃。”
黄华熟知此地地形,见大家无策,便说道:“畲族素来刀耕火种,要破陈桂龙,非用火攻不可。”
鄂勒哲图说:“火攻我军也曾用过,可是,叛军为防止我们采用火攻,早把山间的树木杂草清除干净,我军即使在山底能够点燃山火,但燃烧到山半腰也就熄灭了,不会对他们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我们也尝试用火箭攻击,但他们在悬崖之上,且有山洞驻守,根本无法烧着他们的寨棚。不行,不行!”
听鄂勒哲图这么一说,高兴忽然心生一计,说道:“好了,有破敌之计了。从明天始,黄华你带领两万兵马,每人带一捆干柴,遮挡上面射下来的箭支和投下的石块,不计损失地往上冲锋,不给敌人以任何喘息之机,一旦敌人防守出现漏洞,我军便可乘机攻入山寨,把他们杀个片甲不留。”
黄华领命而去,吩咐属下准备干柴。
第二日清晨,一声炮响,两万多名元军怀抱干柴,向山上冲去。陈桂龙官兵一见元军又来送死,便居高临下,如练靶子一般射杀元军。但是这一次不同,元军因有干柴阻挡,弓箭根本无法伤害他们,所以元军一直冲锋到寨棚前。陈兵一见,赶忙放出檑木和巨石,元军抛下柴草,迅速撤退。
见元军撤退,陈桂龙便让士兵加强防守,自己回到洞中歇息。刚要坐下,忽听炮响,喊杀声又四起,元军的第二波攻击又来了。与前一次一样,这一次他们还是每人顶着一捆干柴往上冲锋。陈桂龙无法,只得继续组织义军利用箭只、石块阻击敌军。
就这样,一天下来,陈桂龙连续打退了元军的五六次进攻,虽然自己的伤亡不大,但洞内弓矢、石块消耗较大,寨前也堆满了厚厚的干柴。
如此四五日,天天如此。
陈军裨将向陈桂龙说道:“敌军连续攻击四五日,每次都是用干柴遮挡,于我军寨棚前抛下柴草退却,是否他们想火攻我们?”
陈桂龙笑着说道:“无妨,我军有山洞凭依,他们即使火攻,又怎能奈何于我?前几年他们也曾用过火攻,还不是照样败北?我看他们不是用火攻,而是用以遮挡箭镞而已,将军不必担心。”
“不过,如此高密度的进攻,我军弓矢将尽,檑木、滚石也将告罄,如何?”
“嘱将士,一定要等元军靠近再行痛击,一定要节约弹药,保证不能让他们突破阵地。”
两万多元军连续攻击了六日,高安寨前干柴已是堆积如山。连续六日的攻击,让义军疲惫不堪,弓矢殆尽,檑木、滚石等也都捉襟见肘,但义军仍精神饱满,严阵以待,准备与元军搏个鱼死网破。
到第七日,天气出奇的晴朗,和风吹散了蓄积了一夜的山雾,太阳一下子跃出了山尖,山野一下子变得空明起来。看看今日元军没有进攻,陈桂龙便吩咐军士赶快埋锅做饭,待吃饱后再行与敌作战。自己也打算回洞内稍事休息,养精蓄锐以作再战的准备。
饭还没有做好,陈桂龙也还没有来得及躺下,就听山下号炮齐鸣,喊杀声四起,慌得陈桂龙赶忙披衣下榻,冲出洞口往下察看,这一次元军没有顶着干柴,而是人人手中拿着火把、油脂、芒硝等引火的东西,一下子就点燃了堆积在寨前的干柴堆。
两万多将士运送了六日的干柴,一旦燃起,那腾空的烈焰,霎时便如火龙,直往山上窜去。陈军目瞪口呆,这才明白,原来这几天元军顶着干柴攻击,不是为了遮挡弓箭,而是故意丢下准备用火攻点燃的。
陈军还没有反应过来,大火已经席卷而来,霎时便吞没了山寨。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将士,也与山寨一起化为灰烬,剩下的四散奔逃。元军乘机发动攻击,不费吹灰之力,便攻占山寨。陈桂龙虽与剩余的将士舍命搏杀,但无奈寡不敌众,看看无力回天,陈桂龙只得带领几个亲兵,退回洞内,沿秘密通道逃走。剩下的两万多名义军将士与元军死战到底,竟没有一个投降的,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高兴采用以假隐真之谋,蒙蔽了陈军,得以把干柴输送到寨前,而使火攻成功,但人民的反抗斗争并没有终止,各族人民继续在各地以各种形式与元朝统治者展开不屈不挠的战斗。
9。 献玉玺伯颜立皇孙
至元三十年(1293年)的年底,忽必烈忽然卧床不起,大臣们虽请来了朝廷御医和各地的名医,为他百般调治,但病情仍然不见好转。至元旦,已不得不停止朝贺。于是,忽必烈召右丞相知枢密院事伯颜入京。越十日,伯颜自大同归。又越七日,世祖精神稍有好转,伯颜与丞相不忽木等入承顾命。
病榻上的忽必烈已经没有往日的风采,伯颜、不忽木见过礼后,忽必烈喘息着,把他们两人招至御帐前,吩咐为他们赐座。
见他们落座,忽必烈吃力地睁开了双眼,直盯着两人,过了很久,才长叹一声说道:“我自小立定志向,想大有为于天下。即位后,我诚惶诚恐,革故鼎新,务一万方,总算没有辜负皇爷爷成吉思汗的嘱托。如今,朕已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两位爱卿,朕把大位传给谁为好?”
伯颜和不忽木慌忙跪下说道:“皇上洪福齐天,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如今偶染风疾,不日即可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