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道:“当年长平之战,齐之谋臣周子曾向齐王进谏说,赵与齐、楚,唇齿相依,力主积极援赵。齐王未能应允。此后诸侯多次合纵抗秦,齐国均未参与其中。如此看来赵国岂会再度联齐?”
李斯道:“当年齐国不肯与赵联合,是为了讨好秦国,保存自己。而今,我并吞六国之志昭然于世,齐国自知难以幸免,必急于寻求盟友,以求苟延残喘,这样,赵欲联齐,齐必应允。”
秦王嬴政以为然。又问:“以你的意思?……”
李斯道:“仍可采取我既定策略,重金贿赂权臣,离间赵、齐关系!”
秦王嬴政赞同道:“好!就这么办。寡人倒要看看他赵国究竟有多强。”
王翦因深感军事打击一时难以取胜,对此计策也大为赞同。他又提出,李牧乃赵军统帅,李牧不除,赵军仍难战胜,可使用离间计,借赵王之手除掉李牧。这样,赵军将不战自溃。
秦王嬴政认为此计甚好,便与群臣商定,派使臣携重金同时前往赵、齐二国,进行游说和间谍活动。这样,与军事进攻相伴,在一条听不见刀枪之声、看不到血肉厮杀的无形战线上,秦国又发动了猛烈的攻势。
按照秦王嬴政的部署,姚贾奉命出使齐国,游说齐国拒绝与赵联合;李斯和淳于越前往赵国,瓦解和削弱赵国的军事力量。
鉴于郭开与秦国的“老关系”,李斯和淳于越到达赵国后自然找到了这个“内线”。二人先将黄金千斤秘赠郭开,然后说:“我奉命至邯郸,听有童谣云:‘秦人笑,赵人号,以为不信,视稼禾枯槁。’如今赵国大旱,看来童谣确有征兆。丞相身处危地,难道不以赵亡为忧吗?”
郭开不以为然地说:“万一赵亡,我将在齐、楚间选一国托身,断无后顾之忧。”
李斯道:“丞相以为齐、楚可以自保么?”
郭开反问道:“难道秦国亦欲图齐、楚?”
李斯笑道:“丞相为一国重臣怎不知天下大势?齐、楚虽远离秦国,但与赵、魏无异,赵、魏既灭,齐、楚定难幸免。为丞相计,莫如托身秦国,长保富贵。”
郭开摇头道:“秦国虽强,然秦王不能容人,韩非入秦而被杀,足可使人望而却步。”
李斯听罢,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儿。正欲向郭开进行解释,淳于越抢先道:“我王恢弘大度,屈己下贤,于人无所不容。韩非之死并非我王有意加害,而是因为有人告其为韩国奸细,我王将其暂拘狱中,拟查明真相,然韩非性情狭隘,自杀身死,待我王传令赦免,为时已晚,我王深为惋惜!”
这时,李斯又在后面接着说道:“丞相大功于秦,我王一直铭记于心。丞相待赵亡来秦,必被授予上卿,赵之美女田宅可任丞相随意挑选,今我王以千金相赠,足见诚意,望丞相勿疑。”
郭开闻听,满心欢喜,说:“我郭开既受秦王厚赠,安敢不尽心图报?不知秦王要我郭开帮的是什么忙?”
李斯、淳于越于是对郭开说:“如今秦、赵交兵,秦之所虑者唯有李牧,丞相若能除去李牧,功莫大焉。待赵国灭亡之日,秦王将向丞相封侯赐爵,望丞相鼎力相助!”
郭开闻听要他除掉李牧,心中不禁一惊。李牧乃当今赵国唯一能够领兵御敌的将领,在朝中威望甚高,赵国之民皆敬之如神,若想除掉李牧,不仅难度甚大,也会遭到万夫所指!可转而一想,秦、赵交兵,秦国势必灭赵,既然如此,自己何必顾及在赵国的名声?只要照着秦王说的去做,秦王日后一定不会亏待我!与其为将亡之国殉难,不如铁心依靠新主,以求再展宏图!
想到这里,郭开打定主意:一不做,二不休,除掉李牧,为赵国大厦之倾颓再助一臂之力!
李斯、淳于越见郭开满口应承,心中暗喜,就回到秦国复命去了。
郭开既受秦王的厚赠,便绞尽脑汁地进行谋划,设计加害李牧。这天,他诡秘地来到赵王迁的王宫,觐见赵王迁,煞有介事地说:“大王可知李牧欲反吗?”
赵王迁大惊道:“有这等事?李将军何以至此?”
郭开道:“大王有所不知,李牧此次与秦军交战,秦军不战而退,均因李牧与秦将王翦有密约,李牧是故意放虎归山。王翦还暗地里派人告知李牧,若李牧弃赵归秦,封邑万户!”
自打李牧两败秦军后,赵王迁对李牧敬重有加,把赵国的命运寄托在李牧身上,今闻李牧欲叛赵归秦,精神上顿时失去了支撑。他惊恐万状,魂不守舍,连呼:“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
郭开凑上前去说:“臣有一计可救危局。”
“快讲!”赵王迁如遇救星。
郭开道:“三军之强,莫如一将得力,今李牧暗通秦军,赵军必危。当此之时,莫如及早撤回李牧,另择良将取而代之。”
赵王迁为难地说:“当今赵国,哪有良将?”
郭开道:“能臣良将,就在大王周围,只是大王未知也。”接着,他向赵王迁举荐赵葸、颜聚,将二人的才能夸张地吹嘘了一番,赵王迁不知底细,只好赞同。郭开又出主意说,为避免李牧犯疑,可说是将任命李牧为相国,让他把将军印绶交给赵蒽、颜聚,速回京师赴任。赵王迁点头应允,遂下令召还李牧。李牧接到命令,心存疑惑。他的部下司马尚对他说,大王言欲拜相,分明是欺骗将军,将军万勿轻易回京,以免遭到不测。李牧也意识到定有奸人从中陷害,凶多吉少,于是在赵蒽、颜聚二人到来之前便只身逃走;赵蒽、颜聚到前线后,闻李牧已逃,便派骑兵追杀之。
李牧的被杀是秦国实施反间计的重大胜利。与这一胜利相呼应,姚贾在齐国的游说、离间也获得了成功。他用重金买通了齐国的权臣后胜,使齐王建拒绝与赵国的联合。这样,赵军既失去了得力的主帅,又失去了齐国的外援,而新更换的将领又无领兵之才,一经交战便被王翦率领的秦军击败,赵蒽被杀,颜聚收拾残兵退保邯郸。赵王迁此时已丧失斗志,郭开力主投降,打开了城门。于是秦军浩浩荡荡地开入城中,赵王迁作为俘虏被安置在房陵(今湖北房陵县)。至此,延续了二百多年的赵国宣告灭亡。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十九年,灭赵的战役刚刚结束,秦王嬴政流放了赵王迁。
韩国、赵国是中原之地,占领了中原,就等于获得了天下的中心位置,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嬴政先占领这块地方,获得了很大的先机。此时秦国的土地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统一天下已胜券在握了。
5。 荆轲刺秦王,成就千古英雄
秦国灭赵之后,公子嘉逃到代郡,自立为代王。秦国将赵国设置为郡县,然后陈兵易水。燕太子丹见秦军已经陈兵到了燕国的边境,心想下一个受到攻击的国家就是燕国。既然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赵国已经被灭,只要秦王嬴政发兵来攻,燕国立刻就会成为秦国的阶下之囚!他心里认为只有杀死秦王嬴政,才有可能让这场血腥的战争停止下来,从而保住自己的国家。
于是,燕太子丹请来了剑客荆轲去执行他筹谋已久的刺秦计划。荆轲因为要等一位朋友而迟迟没有动身,眼见秦军就要攻来,太子丹只得催促荆轲道:“秦兵现在已经驻扎在我国边境,过不多久就会渡过易水,到那时再去行刺就来不及了。不是我催逼你,我也想等待你所说的那个朋友,可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你就从我那些勇士中挑选一个人陪你一起去。”
荆轲义正词严地说道:“我听说赵国已经被秦所灭,太子即使不来找我,我也会去拜见太子。而今入秦,如果无法取信于秦,去了也是白去。这个时候,他们一定会戒备得更加森严,不会允许什么人随便接近秦王嬴政的。我想,没有信物,是见不到秦王嬴政的。”
“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信物,才能让我们接近到秦王嬴政?”
“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荆轲很干脆地说,“樊将军的人头是秦王嬴政悬千金赏万户侯想得到的,督亢(今河北固安、涿州一带)土地肥沃,是燕国最富庶的地区,秦王嬴政对这片土地垂涎已久。只要有了这两件信物,秦王嬴政一定会接见我。”
“好,只要能刺杀秦王嬴政,我愿意献出这两样信物。还望您得到这两样信物后速速动身。”
“就请太子放心吧!”荆轲向太子行礼说。
荆轲所说的樊将军是谁呢?就是在攻赵失败后逃到燕国投奔在燕太子丹门下的樊於期,因为他曾策动秦王嬴政的弟弟长安君谋反,并且到处散布说秦王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被激怒的秦王嬴政虽然诛杀了他的宗族,但仍然不能解气,一心想得到他的人头,欲除之而后快。
虽然答应了荆轲的要求,但燕太子丹担心就这样无名无由地杀死樊於期会伤了大家的义气,所以迟迟不敢动手。荆轲看出了太子丹的心思,于是亲自登门造访樊於期说:“将军父母宗族,尽遭杀戮。秦王与将军有不共戴天之仇,将军打算怎样报仇呢?”
樊於期痛哭流涕,说道:“想起此事,我就痛入骨髓,只是不知如何是好。”
荆轲道:“我有一计,既可解燕国之忧,也可报将军之仇。”
“什么办法,先生请讲。”
“我打算带着将军的头去见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接见我。一旦近身,我趁机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持匕首直刺其胸。这样一来,将军之仇可报,燕国之险可解,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樊於期听后,抓住荆轲的手说:“面对亲人宗室的惨死,我时时刻刻都在受着痛苦的煎熬。我现在过的也是生不如死的生活。既然我的死能换来秦王嬴政的死,我义不容辞。”随即就自刎在荆轲面前。
拿到秦王嬴政需要的信物,燕太子丹就开始催促荆轲了。出发那天,燕王秘密地在宫廷内为荆轲举行了送别仪式。送别仪式结束后,太子丹一直将荆轲和他的助手秦舞阳送到易水河畔,目送着他们策马离去。
事实上,这次刺杀行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