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系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谋说天下系列- 第3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强的部队也有弱的一面,这就好比打蛇避免蛇头,攻击蛇尾,即便是再凶猛的蛇也抵挡不了。皇太极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扭转局面反败为胜。

7。 明灭矛盾即出,范文程献策稳政

皇太极在松锦决战大捷后,国力空前强大。而此时的明朝已经变得极度虚弱,再也经受不住清朝强大的八旗兵力的打击了。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夜里,皇太极突然去世,致使清朝内政处于一种混乱的局面。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豪格之间展开了争夺皇位的斗争,经过协商,两人最后都让步了,把皇位让给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皇太极死后的这场皇位之争,以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此时多尔衮手握兵权,延续了皇太极至死都没有实现的梦想,准备入关覆灭明廷。

1644年,多尔衮按照皇太极生前所部署的计划,想联合农民军,共同讨伐明朝。他给李自成去了封信,但李自成根本不予理睬,没有做出答复,多尔衮的这个计划落空了。李自成率领农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北京扑来,北京沦陷,明朝覆灭。此时,清廷对明已被义军覆灭还不知晓。多尔衮下令修整军器,储备粮饷、马匹,定于四月初大举进讨“明朝”。四月初四,清军正要出征时,内枢密院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全面阐述了进兵中原,统一天下的战略思想。

范文程在上书中说道:“清朝的敌人不再是明朝,因为明朝已经极度虚弱,灭亡是迟早的事。妨碍我们的劲敌是强大的农民军,所以我们争天下是在跟农民军争……”

多尔衮看了范文程的上书,本来征讨明廷的计划有些动摇了。这时明亡的消息恰好传到了沈阳,多尔衮此次进关的本意是征讨明朝,始料不及的是,农民军以百万之众,竟然捷足先登抢先进入了北京城,夺得了统治权。政治新局面的出现,使多尔衮及诸贝勒感到震惊,一时手足无措。面对这场大事变,清朝该怎么办?明朝已亡,不再成为清军的征讨对象,还要不要出兵?如何对待农民政权,如此重大的问题,多尔衮不敢贸然作出决定。

明朝被农民军所灭,对清军而言无疑是一件轰动性的大事。农民军和清军同是征讨明朝的,现在农民军率先得手灭了明朝,攻占了京城,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清军入关的积极性。在有些人看来,现在入关倒有些多此一举了。多尔衮心里明白,如果现在放弃入关的打算,那么先前所做的牺牲也就毫无意义了。他在心里筹划了许久,得出一个结论:入关的意义并非把明朝推翻就大功告成,推翻明朝其实是统一中原的基础。如今明朝被农民军灭了,那么矛头就改变了对象,消灭驻守在京师的农民军政权是当务之急。

于是,他紧急召开会议,商量进关大计。除了诸王贝勒,多尔衮特别邀请了范文程参加。此刻范文程已经到了辽南的盖州养病,他接到多尔衮的旨意,立即返回沈阳,参加会议。

多尔衮坐在前殿脸色阴沉,诸贝勒、亲王及大臣们先后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多尔衮却是一直摇头,他们的意见大多是和农民军讲和,共享天下之类的话。这不仅让多尔衮想到了范文程的上书,虽然当时并不知道明朝已被农民军覆灭,但书中所言已经大致阐述了重要的观点。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就算能跟农民军共持天下,一时没问题,时间长了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范文程刚一到,多尔衮就坐不住了,他站起来说道:“范大学士可算是来了,这次的事情来得太过突然,刚才和诸位商量了好一阵也没得出好的解决方法来。上次你的上书我看过了,书中所言仿佛已经料到会有这种结果会发生。如今真的发生了,不知范学士能否根据现状提出一个计划来。”

范文程说道:“亲王这样抬举老臣,老臣就直言不讳了。明朝被灭,先前我也未曾料到,不过是针对当时的情况稍作分析而已。现在情况有变,但大体思路不要变。明朝灭亡,对我们来讲未必是一件坏事,少了一个敌手,便少了一个负担。现在我们可以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对付农民军上。当然我说得是对付,并不是和他们讲和共分天下。”

多尔衮点头说道:“这话说到我的心坎上了,自从李自成拒绝了我的想法后,我心里就埋下了这样一颗种子。当时我想,我大清的对手在无形中又多出一个来,实在是凭空添了个棘手的乱子。现在想来倒是我多虑了,明朝既然灭亡了,我们的目的也要随之变化,把矛头指向农民军。”

多尔衮的这番话让在场的人无不咋舌,引起了一阵骚动。多尔衮摆了摆手平息了骚动说道:“诸位一时可能还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但是事已至此,我们也无从选择了,就算是我们捷足先登拿下了北京,势必还会和农民军大战一场。我想,他们也不会接受什么求和共享天下吧。”这话起了一定的威慑作用,有跃跃欲试想反驳的人也把口中的话硬咽了下去。

多铎说道:“既然大家已达成共识,我们就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谈谈如何部署吧,我想还是尽快把事情捋清得好。耽搁一分,我们的路便难行一分。趁着农民军尚未站稳脚跟,迅速攻打过去,情况应该会好些。”

多尔衮面露喜色,心想只要内部团结一致,问题解决起来就省事多了。他继续问范文程:“范学士有什么良策么?”

范文程说道:“自‘闯寇’猖獗开始,中原生灵涂炭,现在攻入了京师,想立国称王。明朝虽然灭了,却换了主人,我们换了讨伐的对象。虽然农民军拥兵百万,横行无忌,也不是无懈可击,我这里提出三条必胜法门。第一,攻城不可强攻,可智取,极力用招抚的方法。第二,入关期间不得掠夺富豪和商贩等的财富。第三,不能乱杀民众,淫辱妇女,焚烧民宅等。只要遵守了这三条,行军受阻便小,也赢取了民心,这场仗打起来胜算就紧握在自己手中了。”

多尔衮说道:“范学士所言极是,武力虽能取胜,但民心却不是以武力能征服的。这三条诸位要谨记于心,务必在入关时监督好各部,如有违背此三条者,不管官职大小,一定严办。”

范文程的思想对执掌权力的多尔衮影响极大,他已完全意识到此次进兵对清朝的命运将是决定性的,不容丝毫疏忽。他断然作出了关系清朝命运的一项历史性决策:进关夺权。在召开完会议后,多尔衮下达了紧急动员令,征调兵马迅速集结。四月初七,举行了庄严的出师仪式。初九,多尔衮率多铎、阿济格、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及范文程、洪承畴等一大批满汉蒙将领起程入关。

此次入关,多尔衮抱着胜负在此一举的想法,在兵力上,男丁七十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而兵力仍以蒙古人居多,加上四万骑兵,入关人数在十万到十二万之间。多尔衮为夺取中原政权,不惜倾国出动,把清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这次入关之战上。

在入关前的准备工作上,范文程的主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明确指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政权不是清联合的对象,而是“必讨”的“敌人”;不能与他分享天下,必须将其消灭,由清一家统治。形式的大变化,使多尔衮改变了最初联合李自成的想法,改为你死我活的斗争。范文程的战略思想,就是乘明朝刚被推翻、农民军在北京立足未稳的混乱之时,挥师进关,一举成功。他提出的这一战略目标,极大地鼓舞了以多尔衮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的勃勃雄心。范文程所论,从思想认识上加强了多尔衮等决策夺权的信心。范文程一再强调,大清如果想夺取天下,就必须改变以往烧杀、抢掠的政策,要实行安抚政策,安定百姓,争取民心,才能胜利。多尔衮完全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在入关时也确实都做到了。

8。 入关当即,招降吴三桂

多尔衮统率大军,出沈阳西行。因为有山海关阻隔,他选取了皇太极先前的旧路行军,准备绕道内蒙古地区,从今抚宁、迁安、遵化等地附近的长城口突入关内。十五日早晨,大军出发才行五里,突然停止前进,众将士都感到奇怪。原来据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派出两名使者郭云龙和杨坤,向清朝请兵求援,抵御李自成农民军的进攻。

多尔衮得此信,心中又喜又困惑。喜的是,以前屡次招降吴三桂,都未能成功,此次却送上门来主动要求合作;使他困惑的是明朝已经灭亡,吴三桂处境艰难,却没有投降之意。用的竟是借兵求援的语言,这不禁让多尔衮怀疑吴三桂信里是否有诈,因为山海关方面的情况,他仍然一无所知,也无法确定吴三桂的真实意图。吴三桂一直同清军交战,这封求援信来得太过突然,他在思想上毫无准备,仅凭一封书信,怎么能轻易相信呢?不过,多尔衮还是从信中看到了某种希望,他没放弃。

吴三桂在信中提供的信息,使多尔衮对明亡后的形势有了进一步了解,入关的心情更为急切,决定冒险一试。吴三桂在信中给多尔衮指明了一条路线,是绕道山海关。多尔衮没有按照吴三桂约定的路线,也没有走原先自己安排的内蒙古路线,而是大胆地改变行军路线,直发山海关。

在进发山海关的途中,多尔衮并没有急于催促行军速度,只是以每日三十里的速度进军。吴三桂在信中求援的急迫溢于言表,但是却让自己绕山海关而行。从这点上,多尔衮一直心存疑惑。难道是吴三桂预料到农民军要攻打山海关,为了做好迎战准备提前向我大清求援么?或者说,还有其他无法预料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吗?这是一个矛盾点,也是一个关键点。多尔衮觉得自己似乎已经在这点上看到了一丝端倪,却又一时无法想通。所以他作了一个决定,并不急于进发山海关,等待山海关方面吴三桂的进一步消息。

现在农民军的问题在多尔衮心里已不占首要位置了,当前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