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了烦,到家也遭白眼,真不好受。”刘邦想了想说:“兄弟们,我觉得咱们可以做的正事挺多,街面上的恶霸、欺负百姓的小官……咱们就应该惩罚几个坏人,让乡亲们也对咱们另眼相看。”众兄弟拍手称快,刘邦心里高兴,就找到附近的小酒馆请大家喝酒。
这次终于找到行侠仗义的机会了。原来小酒馆有四五个人,大吃大喝一顿,硬是不给钱,正好撞在刘邦的枪口上。刘邦就下令自己的兄弟教训他们一番,刘邦一伙人数上占优势,加上刚刚决心除暴安良,士气高涨,抄起酒馆的板凳做武器,打得那一帮血流满面。酒馆老板拉也拉不开,本来酒钱没几个,一场架把店里器什砸得稀巴烂,老板对刘邦他们哭笑不得,但是感谢刘邦为自己抱不平,后来刘邦偶尔喝酒不带钱或钱不够也就算了。
没几天,那帮喝酒不给钱的小流氓有一个暴死了,就说是被刘邦等人伤了内脏,不治而亡,刘邦被县衙拘起来。县令当堂审理,说刘邦一是拉帮结伙、图谋不轨,二是聚众斗殴、打人致死,首犯应该处斩……一说处斩,刘邦彻底傻眼了,没想到自己第一次打抱不平就出了这事,难道小命就这样完了?
这时,站在旁边的一个白面书生说话了,“老爷,这个案子事出有因,我看不宜急着判决。几个小青年一起喝酒,也称不上图谋不轨,再加上刘邦等人的做法也算见义勇为……”县令听了觉得有道理,就说再仔细调查一番。这个白面书生就是管理文书的小吏萧何。
萧何当时并不认识刘邦,但是见刘邦生得相貌不俗,而且见义勇为,对刘邦有好感。萧何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而且为人正直仁慈,看到刘邦枉死于心不忍,就替这年轻人说话。
后来此事经过一番调查,查出暴死的人本来就有病。和刘邦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卢绾出了一笔钱,萧何又从中斡旋,终于平息了这场风波。
此后,刘邦慢慢打听到萧何的为人和其在沛县的口碑,对萧何那叫一个佩服。这时刘邦幡然悔悟:自己整天和一些素质不高的人混在一起,还干点偷鸡摸狗的事情,自然惹得乡亲看不起。萧何这样的人世间少有,我一定要结交萧何这样的人。
从此以后,刘邦时时想着怎样才能和萧何成为朋友,想得头都大了。一日去看樊哙杀狗,聊天时说起这件事,樊哙出主意:“送礼怎么样?当官的都爱好钱财,送点礼不就行了。”刘邦笑着说:“你真是脑子进水了,我是想交他这个朋友,又不是想求他办事。萧何那样的人,一看就知道不爱钱财。”此事就沉甸甸地放在刘邦的心上。
这一天,樊哙突然急匆匆跑来,嘴里嚷着:“大哥,我这有个好东西给你。”刘邦和樊哙的交情很深,樊哙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先找刘邦共享,这次又不知是什么。刘邦问:“又让我吃狗肉?”樊哙急匆匆地说:“我杀狗时得了一块狗宝,这种东西是千年不遇的药材呀!”刘邦懒懒地说:“我刘季身体还硬朗着呢,哪用得着那东西?”樊哙说:“那我们就卖了,据说值不少钱呢。”刘邦脑中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结交萧何的办法。
这日,萧何正在誊写公文,县令过来说:“萧何呀,我有件事要麻烦你。”萧何赶紧说:“给大人做事是我的职责,怎么能说麻烦呢?大人言重了。”县令说:“这是一件私事,想了想只有你细心谨慎,办事稳妥,所以才找你去办。”原来县令父亲得了怪病,医生说,没有好的法子,只有找来一种叫“狗宝”的药材才能医治。“狗宝”可是药中之宝,可遇不可求,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县令找不到,就把这件事托付给萧何。
萧何知道这是一个苦差事。沛县虽然狗多,但是,不一定都有狗宝呀,也不能只只杀了找这种药材吧。只能慢慢寻访,看看谁家无意中得到这东西收藏着。但是县令交代了这事,不办是不行的。萧何回到家后,匆匆吃了口饭就直奔药材铺……
几天下来,萧何一无所获。恰好在街上碰到刘邦。刘邦问:“衙门公务不忙吗?你怎么有时间出来逛呀?”萧何就把自己这差事告诉给刘邦了。刘邦拍拍胸脯说:“你回去忙自己的事情吧,这事我来办,等我一找到,马上给你送去。”萧何知道刘邦在沛县认识的人很多,三教九流都有,说不准就能找到呢。萧何千恩万谢,回家了。
刘邦压根就不用找,狗宝早就准备好了。
这县令为什么恰恰要找狗宝呢?这是刘邦的一点小伎俩。他本来想送狗宝给萧何,正好偶遇沛县的一个郎中,知道他要去看县令父亲的怪病,就拜托郎中在县令面前提起狗宝,本来狗宝就对症,郎中欣然答应,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故事。
刘邦把狗宝交给萧何,萧何漂亮地完成任务,从此对刘邦另眼相看。而县太爷也对萧何更加器重,还提拔了萧何,让他主管沛县人事。萧何是心思缜密之人,善于观察别人,他发现刘邦虽油嘴滑舌,但是正直善良,不拘小节,但是明白事理,是可交的朋友。以后,随着交往慢慢深入,两人成为莫逆之交,萧何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刘邦。刘邦后来通过萧何认识了同样在县城供职的曹参,曹参、萧何后来推荐刘邦做了泗水亭长。虽然只是芝麻绿豆大的官,但也是刘邦第一份正式的职业,为他起兵创造了契机。
刘邦起兵后,萧何一直是刘邦最重要的谋士。
刘邦破关进入咸阳时,萧何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急如星火地派士兵迅速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然后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了如指掌,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也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后来,刘邦陷入与项羽的苦战之中。萧何坐镇关中,征发兵卒,运送粮草,供应汉军;侍奉太子,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秩序。刘邦几次战役,弃军逃跑,萧何每次都征发关中兵,补足汉军缺额,刘邦因此多次转危为安。楚汉之争末期,项羽因连年战争,陷入了兵尽粮绝的困境;而刘邦的部队,因萧何坐镇关中,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粮食和兵力,形成了兵强粮多的好形势。后来,刘邦终于逼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可以说,楚汉之争中,萧何就是刘邦的撒手锏。项羽为什么会输,就要问一问他为什么没有萧何这样的左右手?
当楚汉之争真正成为历史,后人不免对那段时光的人和事进行一番评说。有人说项羽虽然失败也是英雄,也有人说刘邦靠无赖做了皇帝,但是没有人否认刘邦身边的谋士是他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无赖”怎么吸引了这么多人才?刘邦仰慕谁,看准谁,就会用一切办法把他笼络在自己身边,这也许就是性格使然。费点小心思,就得到了一代良相,刘邦真是赚大了。
2。 得张良者得天下
汉朝平定天下以后,刘邦曾经公开发表了一段精彩的历史表白,把张良、萧何、韩信的功劳放在首位。他坦诚地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作为“帝王师”,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给刘邦出谋划策,而且没有一丝失误,被刘邦推崇为“兴汉三杰”之首。
论出身,张良和项羽很相似,而且都怀有对秦国刻骨的仇恨。项羽对张良非常看重,但是张良为什么没有成为项羽的谋士呢?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他的祖父连任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韩国已逐渐衰落,后来秦国统一中国,韩国就灭亡了。张良从小就有报国之志,但是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所以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
青年时代的张良是个血性男儿,怀着这种报国复韩的雄心,不顾弟弟的丧葬,悉散家财,访求刺客准备刺杀秦始皇。后来结识了一名大力士,制造了一个五六十斤的铁锤。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率大队人马离京东游。张良趁此机会,与大力士锤击秦始皇于博浪沙,结果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怒,立即在全国悬榜通缉张良。
张良从此就埋名隐姓,逃匿于下邳,静候风声。张良这一段时光,在后人那里有许多演绎和猜测。传说张良在此偶遇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以真诚和隐忍感动了这位高士,黄石公送给张良一本《太公兵法》,并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据说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从锤击秦始皇失败到秦末农民起义爆发,这近十年期间,张良隐居在下邳一带,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他过着半隐居半游侠的生活,苦读兵书,结交豪杰游侠,酝酿着反对秦王朝的斗争。项羽的叔叔项伯杀了人,被张良隐匿起来,躲过了官府的追捕。这一段生死情义,在后来的鸿门宴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后,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等待了许多年的张良终于忍不住了,他凭借自己的人脉,聚集了一百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
张良的一百多人在下邳一带活动,但张良觉得自己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决定投靠明主。正好农民军领袖景驹自立为楚王,屯兵留县,张良率众人前去投奔,途中遇到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物——刘邦。
此时,刘邦处于人生事业的低谷期。刘邦刚刚出道,取得了一点小成绩,没想到同乡雍齿背叛了自己。刘邦辛辛苦苦打下的城池被魏王咎夺走了,根据地丢了,感情和心理上也承受一种挫败感。刘邦狼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