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克外长阿齐兹于12月13日至15日访问美国;然后,美国国务卿贝克于
12月15日后去伊拉克讨论海湾危机问题。而这可能是导致伊拉克作出上述
决定的一个原因。
伊拉克总统的这一决定及美国作出的寻求政治解决海湾危机的姿态,受
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认为这是为解决海湾危机向前迈出了一步。但是,
人们对萨达姆·侯赛因突然作出这一重大决定依然心存顾虑。对此观察家们
曾进行了“认真分析”。他们认为,当伊拉克总统作出这一决定时,已吞并
科威特达4个月之久,尽管他以“人质盾牌”行动与“沙漠盾牌”行动相对
抗,在此期间也玩弄了一些释放人质的手法,但收效甚微,未能改变他极其
孤立的政治处境,也未能动摇国际社会要求伊拉克从科威特全部撤军并恢复
科威特合法政府的坚定意志。
特别是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了第六七八号决议,规定伊拉克
必须在1991年1月15日以前从科威特撤出全部军队,否则将使用一切必要
手段强迫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决议首先重申了第六六○号决议及其他各项
决议,决心确保各项决定获得完全遵守。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作出如
下决定:
——要求伊拉克完全遵守第六六○号决议及随后的所有有关决议。并决
定,在维持其所有各决定的同时,为表示善意,暂停一下,给予伊拉克最后
一次遵守决议的机会;
——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 1月15日
或之前按以上第一段的规定完全执行上述各项决议,否则可使用一切必要手
段,维护并执行安全理事会第六六○号决议及随后的所有有关决议,并恢复
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
——请所有国家对根据本决议第二段采取的行动,提供适当支援;
——请有关国家将根据本决议的第二和第三段所采取行动的进展情况,
随时通报安理会。
观察家们认为,这一决议等于是一纸最后通碟。如果伊拉克不撤军,它
将面临一场严酷的战争,而伊拉克要想赢得这场战争几乎是不可能的,反而
会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萨达姆·侯赛因不得不认真考虑战争的后
果,那会使他国内地位受到威胁。在此情况下,他感到必须作出一些让步,
因而把全部释放人质作为一个诱饵抛了出来,以利用人质问题与国际社会做
交易。这当然并不表明他准备撤军,而只是先起到一个缓冲作用,赢得喘息
机会,延缓战争的爆发。
“人质盾牌”行动虽然结束了,但是由于伊拉克侵占科威特所造成的“难
民潮”仍在继续滚动。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十七章难民潮
风卷黄沙弥漫天,百万侨民遭劫难;
为逃活命全不顾,饥饿病死惨又惨。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使数以百万计的人沦为难民。这支庞大的难民队伍,
像一股股汹涌的海潮,他们涌向沙特,涌向安曼,涌向科伊边境,涌向任何
可以逃生的地方。据约旦官方统计,自1990 年8 月3 日至9 月15 日,仅仅
涌入约旦的海湾难民就达50 万之多。
科威特是一个小而富的国家。它以拥有大量的石油美元著称世界,仅在
西方国家的资产就达1000 亿美元,还有王室资产500 亿。科威待全国约有
190 万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外国侨民。科威特的建设和生产主要依靠外国的
劳动力进行。在外侨中,约旦和巴勒斯坦人约40 万、印度人18 万、泰国人
16 万、埃及人15 万、斯里兰卡人10 万、已基斯但人9 万、菲律宾人5 万。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后,伊拉克当局允许滞留科威特的亚洲和非洲侨民、
劳工取道巴格达一约旦一线回国。于是众多的外国侨民为逃避战乱,纷纷出
走,形成了百多万人的难民潮。另外,也有一些西方人不甘被扣作人质,不
顾一切地想方设法逃离险境。演出了——幕幕大逃亡的人间悲剧。
中东的8 、9 月,天气炎热,伊拉克沙漠的气温高达40—50 摄氏度,然
而逃亡的人群仍然络绎不绝。各种车辆上都挤满了人,还有人爬在公共汽车
的车顶上,有人“挂”在卡车外面的车帮上。炎热的天气使人饥渴难受,有
的人昏过去了,有的汽车抛锚了。沿途不时发现丢弃的难民尸体,有时甚至
可以看到大人小孩渴死在沙漠中的惨状。但这一切都没有吓住逃难的人群,
他们只是朝着一个方向——约旦边界,拼命涌去。
在边界上,疯狂的人群就像背后有魔鬼追赶似的,急切地希望一步跨入
约旦境内。伊拉克和约旦双方的边境警察,有时不得不鸣枪示警,以维持过
境秩序。
过境站滞留着成千上万的难民,主要是阿拉伯及亚裔侨民。他们为避免
战乱,忍辱负重地涌到这个出境口。有个巴基斯坦侨民原在科威特一家汽车
修理店工作,十几年省吃俭用积蓄了两万多第纳尔,存在银行里。伊军一到,
修理店遭抢,银行倒闭,只落得个身无分文,带着一个小行李包逃到这里。
还有人说,伊拉克当局曾警告科威待人,如果帮助或藏匿外国人,将会被吊
死。侨民们不想因躲藏而连累别人,只好回国。由于过境的太多,不少人已
在此停留好几天了。食物、水都是大问题。人人心急如焚,个个怒气冲天。
公路上挤满了等候出境的汽车。天渐渐黑了,人越聚越多,骂声、哭声
交织在一起。等得不耐烦的人群中,不知谁大声吆喝了一声:“冲啊!”所
有的汽车马达全部发动了。伊军士兵一看,马上向天空打了几个照明弹,然
后机枪子弹曳着火光四处乱飞。当人们醒悟过来这是示警后,便不顾一切开
着车向前冲。士兵们急了,将枪平端,迫使车流停了下来。人们刚一看见士
兵稍有懈怠,又向前冲。就这样一点一点往前蹭。双方一直“较量”到深夜,
伊军士兵也累得坚持不住了。士兵们怕开枪触犯众怒,可拦又拦不住,最后
无可奈何地假意阻挡了一下,便“放行”了。
在逃难的外国人中多数为亚洲人,也有少数欧洲人。一位名叫斯蒂法
妮·麦吉的美国妇女逃出伊拉克后说,她同其他几位西方人化装成科威特人,
雇了一位科威特司机,晚上悄悄地溜出了科威待城。当他们从柏油马路上转
入沙漠小道时,突然被伊拉克士兵发现,麦吉出示了她的一位黎巴嫩朋友的
身份证,竟然没有被识破,只是要她们调转车头返回。他们往回赶了一段路
后,又开进了沙漠。麦吉说:“当时我吓坏了,出了一身冷汗。”她还说,
伊拉克军队命令所有的美国人和英国人在一家科威特旅馆集中,但是,“就
我所知,没有人响应。每个人都急切地想法逃出科威特”。
入侵事件发生后,大批外国人本来就匆匆忙忙地逃离这一地区,伊拉克
的“人质盾牌”行动,更加剧了逃亡浪潮。一对侨居科威特的英籍夫妇,向
前去采访的记者叙述了他们逃出“虎口”的曲折经历。
乔希和他的夫人比玛娜都是入了英国籍的尼泊尔人。乔希从伦敦剑桥大
学医科系毕业后,使留在英国的一家医院里工作,几年后取得了英国国籍。
他在听说科威特康复医疗中心招聘医护人员后,便抱着到石油王国“采金”
的心理来到科威特。夫人也随他一起来了,有个舒适的家,日子过得满不错。
8 月2 日伊军侵占科威特,伊拉克宣布西方人不准离境,被扣作人质,而其
他国家的只要持有30 天以上护照的任何技术人员也被限制出境。因为伊拉克
担心,大量的技术人员出走,会使科威特经济受到影响。
一天,乔希夫妇从收音机里听到,美国已调兵遣将到了沙特,一场大战
迫在眉睫。他们分析了各方面情况,下定决心离开科威特。8 月29 日一早,
乔希身着长袍,头戴白巾,一副阿拉伯人的传统装扮和夫人比玛娜随同84
名尼泊尔难民一起挤上了两辆运送牲畜的卡车离开了科威特。
车子的四周是铁栅栏,车内散发着牲畜的臊臭味。大家拥挤在一起,像
被押送的囚徒。卡车晃晃悠悠,不紧不慢地在公路上跑着,不时还要在路旁
停下,为军队的坦克、大炮让路。到了伊科边防检查站,一个伊拉克军官围
着车子转了一圈,便让他们派人办理过关手续。乔希夫妇不敢交出护照,只
是坐在车内佯装“哑巴”。由于过往行人太多,士兵们没有仔细核对,就将
卡车放行了。这时,乔希夫妇相视一笑,庆幸虎口脱险。
出了伊拉克边防哨卡,离约旦边关还有70 多公里,中间一片沙漠地带,
车子不能再向前开了。人们扶老携幼,默默无言地扛着行李艰难地向前跋涉。
沙漠中黄尘滚滚,沙土飞扬,人影在沙尘里闪动着,只听到脚底下刚刚的声
响和大口喘息的声音。不时有年老体弱者倒毙在路边。死者的旁边,亲人们
哭得痛不欲生。
乔希夫妇经过3 夭3 夜的跋涉好不容易到了约旦的罗维什德边境站,他
们被安排到萨阿尼拉第一号难民营暂注下来。这个建在沙漠上的难民营,有
数千个简易帐篷,住着3 万多难民,绝大多数为亚洲侨民。他们看到精疲力
竭的难民横七竖八地躺卧在空地上。有的地方苍蝇成群,臭气熏天。每日向
难民分发大饼和饮水时,都会为抢夺而发生斗殴。难民们在这种恶劣的环境
里苦苦地受着煎熬。后来,乔希夫妇几经周折终于取道安曼回国了。在临上
飞机前,他们回顾了这段永生难忘的经历,除了庆幸平安脱身外,还无限感
慨他说:“愿世界上再也不要发生战争!”
然而,逃到约旦的难民也没有完全摆脱困境,有些人已身无分文,无法
回国。一位名叫理查德·德米罗的印度人不得不卖掉自己花了2。1 万美元购
买的一辆1990 年型“雪佛莱”轿车,但是愿意购买的人只愿出价200 美元。
仅在8 月22 日这一天,就有4。2 万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