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盛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血腥的盛唐- 第3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了加大攻城力度,史思明派了三千人回河北搬运攻城器械。当这支运输队带着器械行至广阳(今山西平定县)时,用兵如神的李光弼早就在此设置了一支伏兵。结果,三千燕军被悉数歼灭,所有攻城器械也都被付之一炬。

史思明的十万大军围着太原日夜猛攻,一直打了一个多月,可太原城却依旧岿然不动。

这实在大大出乎史思明的预料。

根据战前得到的情报,太原守军不但人少,而且没什么战斗力,史思明本以为一战便可拿下太原,没想到啃了四十多天硬是啃不下来。

随后,史思明亲自挑选了一批精锐,组成了一支游骑兵,叮嘱他们说:“我军主力攻北门,你们就去南门;攻东门,你们就去西门。一旦发现薄弱环节,马上给我攻进去。”

可是,史思明的如意算盘很快又落空了。因为李光弼的军令异常严明,不管有没有敌人来进攻,也不管白天还是夜晚,每个守城士兵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每一段城墙上都布满岗哨,巡逻队也是到处巡逻,所以史思明的游骑兵根本无机可乘。

史思明无计可施,只好一边继续强攻,一边派人天天到城下叫骂,企图激怒李光弼,逼他出城决战。然而,让史思明十分纳闷的是,他派去打口水仗的那些士兵不但没把李光弼引出来,反而一个个都莫名其妙地失踪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史思明带着满腹困惑亲自到第一线去查看,只见那些骂仗的士兵刚刚还仰着脖子破口大骂,可眨眼间身子一陷,整个人就掉进土里去了。

史思明恍然大悟。

原来李光弼在跟老子玩地道战!

是的,李光弼就是在打地道战。

早在燕军刚刚围城之时,李光弼就在军中重金悬赏有特殊技能的人,只要有一技之长,而且对守城有帮助,李光弼立刻予以重用。后来有三个人自告奋勇,说他们会挖地道。李光弼如获至宝,马上命令他们开挖,从城内一直挖到了城墙外。每当燕军士兵前来叫骂,躲藏在地道中的唐兵就突然掀开覆盖物,把敌兵一下拽进了地道。

来一个,拽一个;来两个,拽一双!让燕军心惊胆战,防不胜防。

后来,燕军士兵攻城的时候,眼睛都不敢朝上看,而是死死盯着自己的脚下,生怕一不留神又做了“土行孙”。随着地道越挖越多,燕军的云梯也都靠不上城墙,因为一接近,地面随即塌陷,云梯上的人也顷刻间全被活埋。

除了地道,李光弼还让人制作了大型的投石机,每一颗巨石抛出去都可以砸死二三十人,让燕军吃尽了苦头。

最后,史思明只好命大军退后,直退到投石机的射程之外,才敢安营扎寨。

燕军虽然减缓了攻城力度,后撤了一段距离,但仍然四面环绕,把太原围得密不透风,显然是想把唐军困住,一直困到粮草耗尽的那天。

让史思明喜出望外的是,没过几天,李光弼果然就撑不住了,派人出城请降,并约定了日期出城缴械。

约定的日子一到,唐军果然大开城门,列队进入燕军营寨,乖乖地缴械投降。燕军士兵都兴高采烈地跑来围观。正当他们看得目不转睛的时候,营地中间轰然发出一声巨响,大片土地塌陷,当场就有一千多名燕军官兵被活埋。

史思明登时傻眼。

原来李光弼已经把地道挖到了他的大营下面。

顷刻间,燕军营寨大乱,李光弼乘势出击,斩杀并俘虏了一万多名燕军。

史思明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李光弼会以诈降的方式主动出击。

他此时的心情就跟当初在河北屡战屡败的时候一模一样。

换句话说,他现在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既生明,何生弼?

是安庆绪的一纸诏令把史思明从痛彻骨髓的羞愤中拯救了出来。

这一年二月初,燕朝新皇帝安庆绪的诏书送抵太原,命史思明率部回镇范阳,留下蔡希德等人继续围攻太原。

直到这一刻,史思明才知道安禄山死了。

作为一个和安禄山从小玩到大的好友,安胖子之死固然令史思明生出了些许伤感;然而,作为一个拥兵一方的大将,安禄山的暴毙却让史思明的内心忽然生出了某种蠢蠢欲动的东西。

说白了,那就是野心——就是图谋天下、位居九五的野心!

在史思明眼里,那个庸懦无能的安庆绪根本不配做大燕朝的皇帝!

史思明回到范阳不久,安庆绪为了笼络父亲最得力的这个旧部,连忙下诏任命他为范阳节度使,封妫川王。

然而,史思明并不买安庆绪的账。

因为,他现在已经是范阳的主人,就算没有安庆绪的任命状,他也是当之无愧的主人!而且,他手中又握有燕军最精锐的铁骑,他凭什么要遵奉安庆绪的号令呢?更何况,自从安禄山起兵后,从长安、洛阳两京掳掠的所有财富全都运回了范阳,此刻的史思明俨然坐在了一座金山上,俨然成了天下最富有的军阀,他为什么不能藐视安庆绪呢?

“思明拥强兵,据富资,益骄横,浸不用庆绪之命;庆绪不能制。”(《资治通鉴》卷二一九)

安禄山之死,无疑为刚刚建立的燕朝埋下了一个致命的隐患。即便安庆绪凭借“父死子继”的规则继承了大位,可这并不等于他就能拥有号令百官的大权。换句话说,纯粹依靠权谋和暴力建立起来的政权,是不可能依赖“父死子继”的宗法制度完成权力更迭的。决定其权力归属的最终方式,仍然只能是权谋和暴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燕朝皇帝的大位注定是史思明的。

安庆绪的败亡,只是或迟或早的事而已。

史思明撤回范阳后,留在太原的蔡希德等人就更不是李光弼的对手了。这一年二月下旬,燕军因久攻太原不下,锐气尽丧,军心动摇。李光弼瞅准时机,亲率敢死队出城攻击,大破燕军,“斩首七万余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捷。

显而易见,李光弼这则“斩首七万余级”的捷报是掺了不少水分的。但不可否认,当这则捷报送到凤翔的时候,却起到了强心剂的作用。因为,在肃宗决意大举反攻长安的前夕,且在唐军初战失利的情况下,没有什么东西能比这则捷报更能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了。

只要能达到振奋人心的目的,捷报掺水又何妨呢?

就算李光弼不掺,肃宗李亨也会掺。

【长安光复,李泌归山】

为了斩断长安与洛阳的联系,对长安形成合围之势,郭子仪决定先行克复潼关。

至德二载二月下旬,他派遣其子郭旰、兵马使仆固怀恩、兵马使李韶光、大将王祚率部从河东渡过黄河,进攻潼关。守关燕军抵挡不住,扔下五百多具尸首仓皇退却。

安庆绪闻报,急命安守忠火速援救潼关。

燕军的反扑非常有力。结果唐军战败,一万多人阵亡,李韶光和王祚战死,郭旰和仆固怀恩渡过渭水,退守河东。三月下旬,安守忠趁胜进击河东。郭子仪亲自指挥战斗,击退了安守忠,斩获首级八千、俘虏五千。

第一回合,双方互有胜负。

四月,求胜心切的肃宗李亨决定集中兵力,一举克复长安,遂擢升郭子仪为司空、兼天下兵马副元帅,命其移师凤翔。四月底,郭子仪部与王思礼部在咸阳西南的西渭桥会合,而后进驻潏水(渭水支流)西岸。燕将安守忠、李归仁立刻率兵屯驻长安西郊的清渠。两军对峙七天七夜,唐军始终未能前进一步。

五月初六,安守忠佯装后撤,郭子仪命令全军出击。燕军以九千精锐骑兵组成长蛇阵,待唐军攻其腹部,首尾瞬间变成两翼,将唐军合围。此战唐军大败,伤亡惨重。将领韩液、监军宦官孙知古被俘。唐军抛弃所有军资器械,退回武功。肃宗的驻跸之地凤翔不得不再度戒严。

第二回合,唐军惨败。

经此一役,郭子仪深感燕军的战斗力仍然十分强大,便劝肃宗再次向回纥求援,请他们发精兵相助。这一年九月,回纥的葛勒可汗派遣其子叶护、将军帝德率四千余名精兵抵达凤翔。肃宗大喜过望,当即设宴犒劳,并赏赐大量财帛。广平王李俶还和叶护结成了兄弟。

至德二载九月十二日,肃宗发布了总攻的命令,由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率朔方、西域、回纥等部共计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从凤翔浩浩荡荡向东挺进。

九月二十七日,唐军进抵长安西郊的香积寺,以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领前军,郭子仪领中军,关中节度使王思礼领后军。同日,燕将安守忠、李归仁也率十万大军在香积寺以北摆开了阵势。

这是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唐、燕两军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这场战役将决定长安的命运,也将决定帝国的命运。

燕将李归仁率先出阵挑战,唐军的前锋部队迎击,将其击退,旋即挺进燕军阵地。燕军全军出动,很快逼退了唐军,并直扑唐军的辎重部队。唐军阵脚大乱,纷纷向后溃退。前锋主将李嗣业对左右时:“今日若不以身挡贼,我们就全完了!”随即脱掉铠甲,赤裸上身,跃马横刀立于阵前,厉声命令士兵们不许撤退。可在燕军凌厉的攻势之下,士卒们还是争先恐后地往后跑。李嗣业大怒,挥舞长刀左砍右劈,将那些逃兵连人带马砍得血肉横飞,一连砍翻了数十人,总算稳住了阵脚。

随后,李嗣业重新集合前军部众,命他们结成长刀阵,横向排开,如墙而进。而且,李嗣业还带着前军的所有将领冲在士卒前面,率先杀进了燕军军阵。

在主将身先士卒的激励之下,唐军士气大振,战场上的形势随之逆转,燕军开始节节后退。

在这场决定帝国命运的战役中,不仅是李嗣业这种勇冠三军的猛将表现出了一贯的英勇,就连半年前在武功不战而逃的唐将王难得也拿出了难得的勇气。混战中,他为了救一个身陷重围的副将,被燕军一箭射中眉骨。王难得狠狠把箭拔掉,结果皮开肉绽,额头上的一块皮还垂下来遮住了眼睛。王难得大怒,干脆把皮也撕了,带着满脸鲜血,仍旧奋勇拼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