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失踪始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彭加木失踪始末-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6月17日上午,周夫有向新疆军区请示,调动直升机为科学考察队送水。军区首长马上批复同意。

当时,马兰基地的永红机场没有直升机,要从乌鲁木齐调来。乌鲁木齐空军指挥部派出了“4641”号直…5型直升机从乌鲁木齐飞往马兰。这架直升机的机长兼驾驶为于瑞棋,副驾驶为佟青智(锡伯族),领航员周怀修。

周夫有估计,把水送到库木库都克,要到18日。

于是,周夫有给科学考察队复电:“飞机18日到达库木库都克。你们不要动,待命。”

当天下午,当“4641”号直…5型直升机从乌鲁木齐飞抵马兰基地的永红机场之后,周夫有乘坐直升机赶往“720”基地,在那里指挥给考察队送水与送油。

不料,就在当天深夜,周夫有在“720”基地收到考察队的电报,得知情况有了急剧的变化。翌日凌晨,周夫有获悉,彭加木失踪!

◆彭加木提议从罗布泊东进

彭加木,55岁,稍高的个子,不胖,脸形上方下尖,仿佛是一个正方形下边装着一个等边三角形,前额宽广,朝前凸出。他的头发朝后梳,白发并不太多,皮肤白皙,略微带点病态的黄色,脸上皱纹不多。他讲话声音不大,带有广东口音,讲话缓慢。然而,一旦激动起来,话也讲得很快,头颈上的青筋明显地怒张。他戴着一副茶褐色边框的近视眼镜,度数不深。

“彭加木”这个名字,对于上了年纪的读者来说,大都是很熟悉的。在1964年,全国各报刊曾以这样的标题,显着报导过他的感人事迹:

《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让青春放射出最瑰丽的光彩》

《无畏的战士》

《科学的战线的硬骨头》

《活着就为闹革命》

《生活中的萧继业》

《有限的生命无限的生命力》

……

在1964年,彭加木被提升为副研究员。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大风暴中,彭加木这名字也曾传遍全国。不过,它是出现在“坚决打倒彭加木”的大字标语中,出现在“揪出老特务彭加木”的大字报中,出现在关于“梅花党”的神秘的传单中……

然而,如今他为什么“一个人外出未归”?出了什么事?

事情是这样的:

1980年5月3日,彭加木率领一支十人考察队,共一辆大卡车、二辆越野车,从乌鲁木齐出发到南疆罗布泊地区考察。

我在库木库都克采访时,记录了这支十人考察队名单:

彭加木队长,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汪文先副队长,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阎鸿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沈观冕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马仁文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陈百录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行政处保卫干事

陈大华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土壤研究所司机

王万轩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司机

包纪才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司机

萧万能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无线一连分队长

其中,沈观冕被如今众多媒体误为“沈观星”。

也有的文章称彭加木当时所率的科学考察队队员为“穆舜英、王炳华、侯灿、沙比提、夏训诚、樊自立、汪文先、李荣健”,除了汪文先属实之外,其余均为误传。

据笔者从考察队员阎鸿健的笔记本上的记录所见,5月8日上午11时,彭加067木率队离开马兰,在当天下午5时到达“720”基地,行程290多公里。

5月9日上午九时,彭加木率队离开“720”基地,进入雅丹,道路崎岖,汽车颠簸。沿途,有大量的盐的结晶体,其中不少是芒硝(硫酸钠)结晶体。

笔者摘录了阎鸿健在笔记中的记录:

一路上都是正六边形的硬盐壳,网状面,汽车非常难走。这些结晶体,最高的达八十厘米。大卡车一度歪了!

5月12日,行进到夜二时,盐壳越来越硬,越来越高,轮胎磨损太大,只好停车休息,等天亮再前进。

清早六时,派人出去探路。前方是一大片高大、锋利的盐壳,无法前进。

彭加木召集会议。经过议论,决定分两组行进,马仁文、汪文先等一组,彭加木与我等一组,分别向南、向西南前进。每前进三百至四百米,插一个路标,以备实在走不通时能够沿原路退回。

前方依然是高大的结晶体,高达70至80厘米,最低的也有20厘米。用锹挖到地下160厘米,才见黑色淤泥。

实在无法继续前进。休息了一下之后,集体决定沿原路返回,另找途径。

在另找途径时,又曾经两次迷路,多走了40公里。

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5月30日清晨,彭加木这才率队进入罗布泊湖区。

在罗布泊,见不到一滴湖水。湖底有鸟的尸体,羽毛非常完整,而尸体只剩下骨架。

经过七天奋战,彭加木率领的考察队终于从北到南,成功地穿过了罗布泊——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穿越这个神秘的干涸了的盐湖。

6月7日,考察队到了南疆的一个小城镇——米兰,宣布休息。队员们洗澡的洗澡,洗衣服的洗衣服,有的上街,有的抓紧机会睡个安稳觉。按原计划,考察工作到此结束,全队沿南疆公路北上,回到乌鲁木齐。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彭加木却放着笔直平坦的南疆柏油公路不走,建议在归途中进行一次新的罗布泊东线考察:由米兰东进,经过东力克、落瓦塞、山兰子、库木库都克、羊塔克库都克、红十井、开元、新东一号,然后取道吐尔逊北上,返回乌鲁木齐。这样,往东绕了一个大圈,路途当然远了,然而这一带正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很值得考察一下。

彭加木考虑到有的队员已很劳累,建议他们沿南疆公路先回去,留下一部分队员随他东进。尽管不少同志确实已经疲惫不堪,有的归心似箭,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彭加木的意见——全队东进!

于是,考察队员们紧张地在米兰采购物资,准备东进:买了50斤面粉,30斤大米,还有汽油……

彭加木买了一斤青岛食品厂出品的椰子奶油糖——这是他的习惯,外出时常买点糖果,当胜利归来或半途休息时,拿出来“请客”。

据马仁文告诉笔者,彭加木所率的科学考察队离开米兰的时间,是1980年6月11日清晨7点半。当时全队十人分乘一辆越野车、一辆八座吉普车和一辆大卡车。汽车离开了平坦的柏油马路,朝东进发了。

彭加木乘坐的一辆越野车,由司机王万轩驾驶。吉普车由司机陈大华驾驶,汪文先、阎鸿建、沈观冕、马仁文、陈百录和萧万能等六人在这辆车上。大卡车装载着帐篷和给养,由司机包纪才驾驶。

这时,天已大亮。在新疆,当地时间要比内地晚两个小时。北京时间七点半,相当于新疆当地时间五点半。

◆遭遇“吹屁股风”

东进,是在荒野中前进。

东进,没有路。

东进,沿途不见人烟。

汽车时而在盐渍地上行驶,白花花的,犹如冰天雪地。盐壳非常坚硬,车轮下不时发出嚓嚓的响声。

汽车时而在沙漠中驶过,那里的穆塔克沙漠一望无际,满目黄沙。古诗中形容沙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里连“孤烟”都看不到。太阳像火球般烤热沙漠,暑气逼人。

本来,彭加木计划每天前进80至100公里,然而,他常常太乐观了点,把困难估计得太少了点。头一天,考察队就遇见了“吹屁股风”,大大减慢了他们的前进速度。

所谓“吹屁股风”,就是指跟汽车前进方向一致的顺风,老是使劲地吹着汽车屁股。也许你会感到奇怪,顺风推车犹如顺水推舟,怎么反而会减慢汽车的前进速度呢?原来,那时沙漠之中酷暑难当,汽车的水箱位于车头,行车一二十分钟就会沸腾起来,用司机们的行话来说叫做“开锅”。如果逆风行车,风不时吹进车头,可以促进水箱的散热。然而,遇上“吹屁股风”,那就麻烦了,汽车的水箱没一会儿就“开锅”,司机不得不把车子停下来,打开车头盖子,等水箱的温度降低之后再前进。特别是几辆车编队前进的时候,更加麻烦,有一辆车的水箱“开锅”,另外几辆也得陪它“休息”。

就这样,开开停停,停停开开,头一天只前进了46公里!如果在柏油马路上,这么一段路,汽车只消用半个多小时就足够了!

真是“好事多磨”,当天晚上,正当考察队员们搭好帐篷,准备睡觉的时候,刮起了大风。风呼啸着,咆哮着,把帐篷掀翻了,把副队长汪文先压在底下!

没办法,大家只好躲在汽车底下过夜。疾风夹着沙粒,吹打在考察队员的脸上,好疼好疼哪。那一夜,大家似睡似醒,在恍惚朦胧中度过了一夜。

第二天比第一天更糟,“吹屁股风”仍旧使劲地吹着,那天只前进了40公里。

夜里十一时开始,又刮起了大风,仿佛老天爷跟考察队作对似的,弄得大家没法睡觉。有人泄气了,想取消东进计划,回米兰去。为了统一大家的思想,在深夜两点,彭加木召集全队开会。狂风怒号着,飞沙走石,考察队员即使大声吼叫着发言,别人依旧很难听清楚……

“疾风知劲草”。在彭加木的率领下,考察队员们跟狂风斗,艰难地向东挺进。由于风沙很大,一路上汽车开得很慢。

据马仁文回忆,直到第六天——6月16日,考察队这才终于来到了疏勒河故道。

疏勒河是一条发4于甘肃西部的内流河。在古代,疏勒河一带水草繁茂,“丝绸之路”便途经这里。然而,如今这一带的疏勒河干涸了,故道成为一片盐碱荒滩。故道最宽处有几十公里,狭窄的地方只有六七公里,在故道里,长着稀稀落落的骆驼刺,齐膝的芦苇,开着紫花的甘草。另外,还生长着一丝丝红根、红茎、红花的柳树,叫做“红柳”。在刮风时,红柳遮挡着风沙,沙就在红柳附近沉积下来,渐渐形成一个沙丘,在故道中举目四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