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拿破仑时代- 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殖民地最多的是在印度,尤其是在莫宁顿伯爵,后来又封为韦尔斯利侯爵
的理查德·考利到来之后。1799 年,蒂普·萨希布死后,理查德·考利霸占
了迈索尔的部分领土,并在1800 年确立了对占有迈索尔其余部分领土的海

德拉巴的尼扎姆的保护权;然后又进攻马拉塔人。他密切注视着旁遮普,在
那里兰吉特·辛格于1794 年迫使阿富汗人割让了拉合尔;他也没有放松对
波斯和红海的注意。在波斯,1801 年约翰·马尔科姆和波斯签订了一项准许
英国人到海湾沿岸贸易的条约;在红海,1798 年英国占领了丕林岛,以后又
派遣霍姆·波帕姆去攫取阿拉伯咖啡生产的垄断权,并调遣在英军中服役的
印度士兵准备远征埃及。
如果不是欧洲在进行着战争的话,远东也很可能已受到欧洲的侵略。在
印度支那,法国的百多禄主教帮助阮福映从西山农民起义军手里夺回了交趾
支那,他死前一直是阮福映的顾问。以后,阮幅映逐渐再次征服了安南和东
京,那里的黎氏王朝已被推翻,他于1803 年称帝,年号嘉隆。然而法国的
影响也消逝殆尽。在中国,乾隆统治时清朝达到了全盛时期,他平定了边远
各省之后,于1799 年死去。中国人不只移民到这些省份,他们已经有相当
多的人到了交趾支那和菲律宾,甚至远达暹罗和孟加拉。中国人是唯一被允
许进入日本的外国人。在国内,他们只在澳门的葡萄牙洋行和欧洲人进行贸
易。自从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解散之后,除了英国人和美国人经常来做买卖之
外,其它各国人几乎不到澳门去。1793 年被派往北京的英国人乔治·马戛尔
尼没有能够获得任何特权。但是在乾隆死后,他的酗酒和残酷的儿子嘉庆①
(1796—1820 年在位)由于受到秘密会党煽动的叛乱威胁,再也不能抵御任
何人的大举进攻了;然而,英国人正在忙于其它的事务。至于日本则更是闭
关锁国。尽管粮食不能自给,饥馑不断地造成大量死亡,日本却依然禁止粮
食进口和移民国外。它每年只允许为数不多的中国船和一艘荷兰船在长崎进
港,出售给他们一些铜。军事力量十分薄弱的日本怀着不安的心情看着到来
的英国船,特别是到达库页岛、千岛群岛、甚至在1792 年到达北海道的俄
国船。
传教士常常为商人和士兵开辟道路,但是在当时,他们主要关心的是美
洲。在中国,乾隆迫害了耶稣会士的继承者味增爵会修士①。他们发展新会
员的活动因法国革命而中断,传教活动到1800 年则完全停止。但是新教徒
却有了新的发展,那时代表新教在海外的只有几个摩拉维亚修士。事实上,
是英国改变了这种形势。1792 年,首先发动的是浸礼教徒;1795 年,英国
国教会建立了“伦敦布道会”;1799 年,马香在孟加拉登陆,在这里他受到
东印度公司的极端冷遇。
白人移民几乎停顿下来。在北美洲,主要是由于出生率过高才使得定居
者大量增加,他们披荆斩棘,向西部迁移。肯塔基和田纳西先后于1791 年
和1796 年作为两个州加入美国,俄亥俄是1802 年建州的。但是到1800 年,
在五百多万居民总数中,西部还只有三十七万人。温哥华从1790 年到1795
年探查了太平洋沿岸,俄国人也刚刚开始出现在那里,但是从大西洋沿岸至
太平洋沿岸之间的联系只有哈得孙湾公司的一些驿站,这些驿站的分布远至
哥伦比亚河。1793 年,亚历山大·麦肯齐还宁愿深入荒僻的北极地带去探险。

当拉丁美洲市场还只不过是一种希望的情况下,欧洲和美国构成英国赖
以生存的市场。这些市场迟早要受到威胁,这种可能性不是完全没有的。在
欧洲大陆,工业不可避免地受到英国竞争的影响。为了拯救它们自己的纺织
工业,瑞士,特别是萨克森,不得不革新它们的设备,1798 年在克姆尼兹出
现了第一台水力机。这样一来,禁止英国货入口就象对法国一样,对它们也
是有利的。另一方面,英国的封锁政策也随时在引起外交上的困难。1794 年,
丹麦和瑞典策划结成一个新的中立联盟,但是它们本身的力量薄弱不足成
事,如果俄国参加联盟的话,普鲁士和北德意志就会随着加入,这样就会关
闭整个波罗的海。来自美国的威胁就更显得突出。除了封锁问题之外,还有
个美国水手问题。英国从中立国船上寻找和劫走志愿服役的美国水手,把他
们和英国国民混在一起。华盛顿和联邦党人对此只是提出抗议。但是1800
年杰佛逊就任了总统,他可能并不象华盛顿及联邦党人那样好说话。
但是也不能忘记,由于战争,世界贸易的情况不是十分健全的。在伦敦、
阿姆斯特丹和汉堡,殖民地商品的投机活动采取彼此间订立信贷协定的形
式,而库存囤积造成了资金的冻结。1799 年隆冬,当易北河整个封冻、航运
停止时,汉堡的物价上涨到令人晕眩的程度;而在春季贸易之前,易北河解
冻时,船舶开始进港,物价也随之跌落,糖价下降了百分之七十二之多。同
一时期,战争再起。到了8 月,在被入侵前夕,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家中断了
信贷。在汉堡,一百三十六家商号倒闭了,帕里什银行的损失达一百多万马
克。这次危机波及到全欧洲,特别是在伦敦,至少有二十个商人破了产。棉
纺工业受到相当大的震动,工厂有的倒闭,有的削减工资。当时为了制止工
人群众的骚动而通过了“结社条例”。财政金融形势适于此时恶化起来,再
加上1799 年和1800 年的收成又特别糟糕,因而使得每夸特小麦的价格从
1799 年初的四十九先令上涨到1800 年2 月的一百零一先令。
法国没有达到把英国人拒之门外的目的,因为英国商业又找到了新的市
场,并且比以往更加繁荣了。法国人认为英国的经济结构既脆弱又虚假,这
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他们不懂得“信贷的奇迹”。但是,英国的经济结构
也确实是象一套需要不断自动检修的精密机械装置,若遇诸如其它国家的政
策变化、歉收等一系列外部事件时,就可能被损坏。确实,这种威胁在英国
隐隐约约地日益迫近着,因而一旦处境困难,英国也势必同意媾和。
六、和平的条件
为了从这样一种时机中获得利益,共和国就必须重建欧洲大陆的和平。
因此它还要再一次战斗,并取得胜利;在签订条约之后,它还得重建国内秩
序并解除反革命的武装。否则一遇危机,反革命又要向外国呼吁,而外国又
会发动新的战争。但是能否获得大陆和平还取决于法国企图保留哪些征服
地。

热月9 日之后,法国政策就逐渐转向获得自然疆界的问题上。热月党人
在共和三年宪法里规定,不得割让任何一块领土。在宪法通过时(1795 年8
月),通过武力征服的法国领土仅仅包括萨伏依和尼斯。但是在共和四年的
葡月9 日(1795 年9 月30 日),国民公会合并了比利时,而这一新领土的
获得被认为是经过合乎宪法的公民投票批准的。从这时起,1793 年的几次公
民投票又被用来证明法国保有来因河左岸是正当的;普鲁士在巴塞尔,奥国
在坎波福米奥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在拉什塔特先后承认放弃来因河左岸。在果
月18 日之前一直是督政官的卡尔诺不赞成这样的领土扩张,就连那些把波
拿巴推上统治地位的“空论家”实际上也持有同样的意见。1799 年11 月1
日,他们之中就有一个人——大概是多弩——在《哲学旬刊》上宣称:共和
三年宪法固定了共和国的疆界就等于宣告“没完没了的战争和全体法国人同
归于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共和派会象保王党那样,答应外国人以“旧边
界”为基础进行谈判。法国仍旧可以向瓦伦区①和萨尔扩张。法国全国大多
数人肯定会同意这种有节制的行动,因为他们首先需要的是和平,《哲学旬
刊》这篇为政变做舆论准备的文章就足以证明这一点。然而,持这样一种态
度所碰到的困难是决不可忽视的。在反对保王主义的斗争中,督政府从来没
有停止过诉诸民族感情,以致共和派已经习惯于把革命与征服自然疆界看成
一回事,从而就以完成了君主政体的事业而自豪。军队是不会赞成把他们征
服的地方又丢掉的;如果军队以新的胜利赢得了和平,那么政府怎么可能会
比它的前任要求更低的和平条件呢?
督政府已经听任波拿巴超出自然疆界建立了西沙尔平共和国,从而开创
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后来督政府效法波拿巴又在罗马和那不勒斯①建立了共
和国;督政府还久据皮埃蒙特,为了控制阿尔卑斯隘口,它在伐累州也建立
了共和国;在荷兰和瑞士它发号施令,主宰一切。但是人们还可以说,这样
一种政策只是为了战争的需要。就是和约签订了,法国肯定不会对毗连“自
然疆界”各地发生的情况坐视不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国必须在那些毗邻
的国家驻扎军队:它完全可以满足于同其它强国一起保证这些国家的独立。
在这方面,公众舆论无疑是会支持政府的。经受过许多的虚妄的经历之后,
象吉伦特派那样对外宣传革命的热情变得淡薄了;没有人会因为波拿巴没有
重建罗马共和国或帕尔瑟诺佩共和国而要责备他。
只要法国超越它的自然疆界,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但是如果法国不
超越的话,大陆列强会不会因此而让它保有自然疆界呢?有人否认这一点,
但却提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普鲁士想的只是在德意志其他各地得到法国所
答应给的补偿;俄国参战也不是为了夺回来因河左岸;最难对付的是奥国,
但是只要给它一些领土补偿,特别是如果法国放弃意大利的话,奥国也会安
静下来。剩下还有英国。皮特多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