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政府内部意见尚未能统一。虽然国务卿杜勒斯7 月18 日曾表示支持雷福德
计划,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本人却尚未对计划作出最后决定。欧洲盟军最
高司令格仑瑟将军也坚持北约前线中段的常规防卫至少需要三十个师兵力的
原方案。有一点可以确认,华盛顿似乎不太考虑盟国对美国急剧裁减军队所
作出的反应。
驻英大使赫尔瓦特说,在英国人们认为雷福德方案的结果将是减少包括
莱茵军在内的陆军数量、取消普遍义务兵役制、削减军费预算和依赖核威慑,
而英国只有在听取了所有有关国家对削减军队问题的看法之后,再通过专门
委员会审议,才能制定出具体相应方案。
马尔查恩和勃伦塔诺则表示,可以指望法国和意大利反对雷福德计划。
法国是由于军队被陷在北非阿尔及利亚,对美国大规模削减驻欧部队非常不
满,而意大利则是从自身的微弱地位出发来考虑问题的。豪辛格从联邦德国
军事战略的角度提出了对雷福德计划的疑虑。他认为这个计划执行的结果将
是:一旦发生战争,会立即升级为核战争;一旦联邦德国成为核战争的战场,
美国所谓的“大规模报复性”战略就将变得毫无用处。对于欧洲来说,即使
是小型的常规战争爆发,西方国家也抵挡不往东方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其中
联邦德国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阿登纳担心的也正是最后这一点,不能因为美国一意孤行而使整个西方
面临巨大危险,必须向美国说明这个危险性并充分表达联邦德国的意志。在
阿登纳主持下,会议一致通过了一项行动计划,规定了以下步骤:1.向西欧
联盟的伙伴国发出照会,要求北约组织立即讨论雷福德计划;2.向华盛顿提
出外交交涉,并派豪辛格将军专程赴美国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进行接触。
有关照会和指示的措辞,则由外交部政治司来负责处理。
这是波恩和华盛顿有关军事防务问题产生的第一次正面冲突,准确地说
是绍姆堡宫和五角大楼之间的冲突,雷福德计划是五角大楼制定的。
7 月31 日,由于德法为首的欧洲国家的强烈抗议,美国方面退后一步。
美国国务院发表了一篇否认声明,说美国国务院既不知道政府关于削减驻欧
洲的后备和供应部队的决定,也不知道目前有这样的打算。美国国防部也通
过美国驻北约代表利昂 约翰逊陆军中将发表了一份公告,说雷福德计划的目
的主要在于强调美国对北约组织承担的义务,美国政府既不会单方面改变,
也没有想到要去改变它对北约组织的义务云云。
8 月11 日.阿登纳接到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的一封长信。杜勒斯在7 月
18 日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曾表示,如果军方领导人建议裁减常规部队,他不
会从政治上提出异议。这时他也让步了。8 月25 日,白宫派出了国务卿约翰·福
斯特·杜勒斯的弟弟、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前来拜访阿登纳,
意在安抚。言传雷福德计划的出台主要是由于美国意在削减在欧洲的军费开
支,因而艾伦·杜勒斯告诉阿登纳,有关提出预算一事正在审议之中,没有
作出决定,还没有任何打算削减军费的迹象。五角大楼和国务院的问题只是
在于应该如何在制造新式武器和常规武器之间分配这些费用。美国方面绝对
没有低估裁军的危险性,也明白保持常规武器的重要性,联系到这一点,美
国仍然认为联邦德国加入西方防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阿登纳却不敢掉以轻心,他向艾伦·杜勒斯指出联邦德国并非想要危言
耸听,因为目前北约组织内的法国武装部队几乎全部驻在北非,英国将撤走
它的海外兵力,而联邦德国才刚刚开始扩军,如果在这种时候美国也在北约
组织内大规模地减少它的常规部队兵力,北约组织会面临垮台的危险。而且,
比起1950 年北约成立时机构的有效性来说,北约现在已明显老化,面临种种
问题,许多人认为它成了高级军官的俱乐部。部队撤走了,政治上的合作更
谈不上。“1950 年时苏联的危险可是要比今天小得多。”阿登纳不无忧虑,
加重了语气,“未来的前景是可怕的,如果不向北约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不
给它新的政治力量,那么整个欧洲都会处于危险之中”。
艾伦·杜勒斯把阿登纳的意见传达到了华盛顿,豪辛格将军在美国的倾
情陈述也引起美国人重视。美国不能无视欧洲伙伴们的反对,一意孤行,终
归把雷福德计划撂置起来。
美国虽然没有立即撤走驻欧部队,但雷福德计划的公布对于阿登纳及其
政治地位来说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当时的民意测验表明,赞成阿登纳政策
的人数明显减少。尽管反对的人数并没有增加,但摇摆不定持观望态度者人
数却明显增加。阿登纳一向视美国为其政策的坚定靠山,如果这一点上发生
变化,将会对他的政府产生严重的反作用。
1956 年是国际政治风云动荡的一年,夏季雷福德计划余波未止,秋天两
件举世瞩目的大事的发生使东西方两大集团均陷于空前的内乱之中。
第一件大事是中东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它使西方集团的分歧表面化。
中东局势的紧张从夏季就开始了。埃及的纳赛尔总统要在尼罗河上建起
一座庞大的阿斯旺水电站,需耗资约十亿美元。
纳赛尔向世界银行和英美政府求援,双方举行了谈判,美英要求以财政
监督为贷款条件。眼看谈判即将取得成功,苏联插了进来,向纳赛尔提出了
更为优厚的条件,并且不要求财政监督权。这样,埃及方面对美英态度立即
强硬,拒绝了美英。美国本来就考虑到埃及是巴格达条约①的一个敌人,现在
它又公然投靠苏联,于是杜勒斯便断然宣布取消美国政府对建造阿斯旺水坝
所提供的一切援助。随后英国和世界银行也同样拒绝了埃及全权代表的要
求。正在南斯拉夫访问的纳赛尔得讯立刻回国,并作出积极反应,宣布埃及
将与苏联合作,并决定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用运河公司收益来兴建水坝。
以后几次有关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国际会议都开得毫无结果。埃及收回运
河主权主要打击了长期在中东经营的英法的利益,美国在这一地区没有什么
利害冲突,因而在事件中表现出与英法不一样的立场。美国支持英法关于运
河管理国际化的要求,但反对英法为此不惜使用武力的态度。这样英法便把
目标转向与埃及敌对的以色列,企图利用阿、以冲突来达到目的。1956 年10
月29 日,以色列在英法支持下发动了对埃及的进攻,运河危机演变成一场以
色列、英法为一边、阿拉伯国家为另一边的军事冲突。最后由美国和苏联一
起通过联合国大会出来收拾局面,干预制止了双边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苏伊士运河事件暴露出美国和英法之间严重的分歧。阿登纳痛心地看到
欧洲国家和美国之间矛盾冲突在加大,西方国家的不团结再次给苏联以渗透
分裂的机会。在整个事件发生过程中,阿登纳曾多次向英法提出警告,但于
事无补;他向美国呼吁,美国也自行其事,不得不眼睁睁看着事态向不可收
拾的局面发展。
几乎是在同时,东方阵营里也出现裂痕。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执行松动
政策后,东欧国家都在酝酿着体制改革,进入1956 年,改革进一步发展,反
对苏联对东欧国家内政干涉。10 月,事变酿至高潮,在要求改革最强烈的波
兰和匈牙利甚至爆发了起义,苏联最后出动军队才把波匈骚乱镇压下去。西
方强烈抗议苏联出军,东方集团内部裂痕也暴露于世。
在如此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之下,德国问题自然黯然失色,谁也不愿在
这敏感的时刻再提此敏感的问题。苏伊士运河危机与波匈事件之后,东西方
集团均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巩固各自阵营上。阿登纳在1956 年夏天曾经认为可
以根据联合国宪章第107 条来要求在全德举行公民表决,实现德国统一,并
为此于9 月给美英法苏四大国各递交了一份内容广泛的备忘录,重新阐明联
邦德国对重新统一德国的观点。但是,局势的发展使四大国再也无暇理会已
经稳定了的两个德国是分裂还是统一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阿登纳只好将
战略目标重点转向巩固西方联盟、促进东方演变上,即放在促进欧洲一体化
建设和支持北约的改革与扩大两个方面。他认为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北大
① 在美国支持下, 1955 年2 月土耳其和伊拉克在巴格达签订了土、伊互助合作和防御条约,即巴格达条
约,随后,英国、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分别加入,它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一起,组成美
国对苏全球军事包围防御体系。埃及总统纳赛尔认为这个条约旨在分裂阿拉伯世界,使之屈从于西方,因
而强烈反对它。
西洋公约组织受到极大震动,出现了严重裂痕,必须尽力地——首先在尽可
能小的范围内一—弥补这一裂痕。
1956 年10 月31 日,欧洲盟军最高总司令格仑瑟将军来到波恩。阿登纳
对他再次谈起了他对雷福德计划的看法。阿登纳指出,在中东和东欧局势如
此动乱的情况下,减少美国在欧洲的驻军是完全不恰当的,当务之急是加强
西方的团结并增强北约的威慑力。在两大事件之后,阿登纳对美国撤军问题
仍然是很不放心,格仑瑟答应将阿登纳的意见转告艾森豪威尔总统。
11 月6 日,美国进行了总统选举,艾森豪威尔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史蒂文
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总统选举后,乔治·米尼和洛夫斯通的话应验了,
美国对大西洋的政策开始出现变化。美国又开始重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
于11 月初正式宣布不再从欧洲撤军。
11 月30 日,阿登纳通过格仑瑟将军反应给文森豪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