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国时期,领导人对作战计划惯常采取的保密方式是授予将领“锦囊妙计”,让将士临事再发。例如,曹操赤壁战败后派曹仁守南郡,临走前嘱咐他: “吾有一计,密留在此,非急休开,急则开之。”(第五十回)后曹仁与周瑜大战,此计派上了用场。张辽、李典、乐进三人在合肥防御孙权军队,曹操听知孙权领兵进攻合肥,于是派人向张辽等送木匣一个,匣上有操封条,封条上写着: “贼来乃发。”(第六十七回)此方案亦获成功。孔明死前料身后魏延必反,于是留给杨仪锦囊妙计,封题上更是严格规定: “待与魏延对敌,马上方许拆开。”(第一百五回)杨仪直待到与魏延对阵时,在军队门旗影里方才拆囊受计。这种保密方式由于严格规定“临事乃发”,受计的将领事先不知道其内容,其好处是: 第一,缩短了将领接受计划与实施计划的时间间隔,较彻底地排除了泄密的可能;第二,危急时候打开它,极大地提高了其价值的实效性,避免了受计将领们无谓的争论和犹豫;第三,防止了受计将领在实施前的情绪渲染。

孔明南征孟获时攻打三江城,他将一个完整的命令向十万军队分解下达: 准备衣襟——包土——城下交割——上城。军士在执行前两钟会夺汉中。

个难度较大的命令时尚不知道其目的。这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绝好的保密方式。魏国镇西将军钟会接受伐蜀之命后,在国内大造伐吴舆论,并让沿江各处广造战船,司马昭不解其意,召来问道: “子从旱路收川,何用造船耶?”(第一百十五回)钟会回答说,他命令各处造船的目的有三个: 一是使伐蜀计划具有保密性,蜀国因而不会做防御准备;二是在声势上造成对吴国的威胁,使蜀国受伐求救于吴时,吴国不敢轻举妄动;三是为灭蜀之后的伐吴战争做好了准备。钟会的做法是包含保密措施在内的涉及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行动。

下篇:《为谁喝彩 三国用人之道》

树立信心 计划充分

取得对敌作战的胜利,领导人的信心和勇气是重要的因素。有信心的领导人,其作战未必能够胜利;但毫无信心的领导人,其作战必定失败。在一定意义上说来,战争就是一种心气和意志的较量。司马昭派钟会伐蜀。钟会出师后,邵悌曾问司马昭为什么要派钟会领兵伐蜀,司马昭回答说:“朝臣皆言蜀未可伐,是其心怯,若使强战,必败之道也。今钟会独建伐蜀之策,是其心不怯;心不怯,则破蜀必矣。”(第一百十六回)司马昭的解释说明了领导人的信心和勇气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事实上,领导人一旦对作战持有胜利的信心,他就必然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就必然藐视困难和挫折,他的精神必然极大地鼓舞全军将士。曹操平定汉中时,见当地山势险峻,林木丛杂,即对身边的战将说: “吾若知此处如此险恶,必不起兵来。”(第六十七回)看来是心气不足。后来凭力量的悬殊和反间计的成功,夺取了张鲁的汉中,司马懿、火 烧 连 营刘晔等人劝他乘胜入西川,夺取益州。曹操感叹说: “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他表示心满意足,停兵未进,看来心气尚未恢复。后来,法正对刘备评价曹操的这次军事行动说: “昔曹操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乃留夏侯渊、张郃二将屯守,而自引大军北还,此失计也。”(第七十回)法正的分析深得刘备、孔明的赞同,他们遂决定乘机出兵与曹操争夺汉中。曹操听说刘备领兵取汉中,非常后悔地对刘晔说: “恨当时不用卿言,以致如此!”(第七十一回)后虽亲率大军应敌,但终是丢失了汉中。孔明总结曹操在汉中所以迅速失败的教训时说: “操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吾以疑兵胜之。”(第七十二回)从曹操的一生征战过程看,他绝不是一名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指挥员,但他在与刘备争夺汉中时进退疑虑,不敢大胆用兵,这与他对占有汉中一直缺乏信心有很大关系。

领导人不仅要自己对作战充满信心,而且要以之鼓励全军将士,使其化为全体将士的精神力量。曹操率兵至南皮与袁谭残军作战,谭让城中百姓皆执刀枪。大开四门,与军队一起杀入曹寨,两军混战多时,胜负未分,杀人遍地。曹操见未获全胜,弃马上山,亲自击鼓,将士看见后,军心大振,奋力冲杀,最后战胜谭军,斩杀袁谭。有时候,领导人为了保持自己军队的士气,经常注意不向对方亮出自己的王牌军,以保持自身的威慑力。孔明伐魏时,开始未让赵云参加,他的考虑是: “今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他希望能保持赵云的威名,以造成对敌人的威慑和对蜀军士气的鼓舞。

实施一项大的作战计划,不仅需要全军将士的信心,而且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一些大的进攻性军事行动前,有时需要出兵试探。以摸清敌方的虚实。东吴大将陆逊于彝陵战役中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前,唤阶下末将淳于丹领五千兵去攻蜀兵某营,淳于丹被刘备安排的伏兵击败,他回营向陆逊请罪,逊安慰他说: “非汝之过也。——吾欲试敌人之虚实耳。破蜀之计,吾已定矣。”(第八十四回)遂向大小将士传达了作战方案,连夜进军,击垮了刘备的几十万军队。陆逊派兵试探,摸清了刘备的兵力部署,是他实施进攻方案的重要准备环节。司马懿在祁山深沟高垒抵挡蜀兵,在一段时间见蜀方无动静,对手下大将夏侯霸说: “你可引一千军去五丈原哨探,若蜀人攘乱,不出接战,孔明必然患病矣。吾当乘势击之。”(第一百三回)司马懿在出击前,先派夏侯霸引军试蜀方的虚实,以掌握敌情,这是他军事行动的重要准备。这类准备是重大行动前的试验,是要通过观察对方的反应来补充、修改自己的行动方案,或坚定自己实施行动方案的信心。
[小说下载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这种“投个石头看水深”的试探性手段在其他的政治活动中也常被用到。曹操剪除吕布后回许都。谋士程昱劝他乘威名日盛之时“行王霸之事”,逐步准备篡位,操回答: “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吾当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第二十回)于是他令人选良马俊犬,邀天子出郊狩猎。当献帝三箭未射中大鹿时,他要来献帝的金鈚箭一下射中鹿背,群臣将校见到鹿背上的金鈚箭,以为是天子射中,都向献帝踊跃高呼“万岁”。此时曹操纵马直出,立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众人的欢呼,后来又把弓箭自己带回。曹操通过这种试探性手段,大体看到了朝廷官员们的政治态度,之后董承、王子服等反曹联盟结成,不久即被曹操粉碎。

下篇:《为谁喝彩 三国用人之道》

大胆授权

刘备请孔明出山后,对其非常器重,对人说: “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关、张内心不服。不久,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刘备请孔明安排作战计划,因顾虑到关羽、张飞不听号令,刘备遂以剑印付之。孔明召集众将,发号施令,让各将依计而行。关、张二人讲了许多怪话,不服军令,孔明厉声喝道: “剑印在此,违令者斩!”(第九十三回)关、张只好领命而去,最后大获全胜。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东吴。刘备率七十万蜀兵伐吴,势不可挡,孙权经过认真考虑,决定让陆逊统大兵御敌,陆逊被东吴众将视之为白面书生,在他接受大都督之职时,孙权担心自己的故旧之臣不听号令,遂将自己所佩之剑交给陆逊,对他说: “如有不听号令者,先斩后奏。”(第八十八回)在前线战场,韩当等老将果然不服号令,陆逊拿出剑印才压服了众将,使自己的作战计划得以实施。剑印在古代是一种指挥权力的象征,领导人在向部下授职时,应同时授予相应的权力,如果授职不授权,像孔明、陆逊那样有才干的部下也未必能够将所托付的事情办好。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高明的领导人在接受自己上级给予的职责时,一定要同时接受到相应的权力,如果有职无权,那就不能保证自己的指挥得心应手,不能保证有成功的把握。初上任的年轻管理者尤其如此。

魏将司马懿在宛城听到新城守将孟达反叛的消息后,他违反魏国惯例,未表奏朝廷就自行发兵,兼程前进,未等孟达举事即平定了叛乱。事后他向魏主曹睿作了汇报,并解释了先斩后奏的原因,曹睿当即赐给金钺斧一对,让他以后遇到机密大事,不必奏闻,见机行事,这更是交给了部下一种特殊的权力。

关羽围困樊城时,孙权派吕蒙领兵偷袭荆州,临行前提议让孙皎与吕蒙一同领兵前去。孙皎字叔明,是孙权叔父的儿子,吕蒙担心因孙皎和孙权的特殊关系,使自己临事不好处理,遂向孙权表示说: “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则独用叔明。”(第七十五回)孙权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让他总领各路军马。在吕蒙向孙权的建议中,表达了在授权问题上一人负责的原则。在某一重大的领导活动中,坚持一人负责,能使领导责任明确,并避免互相掣肘推诿的现象,防止了不必要的内部矛盾的发生。

下篇:《为谁喝彩 三国用人之道》

沟通与协调内部关系(1)

一个集团内部的成员在完成总任务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协调的问题。不协调的问题可以由许多性质不同的原因引起,对这类问题应区分事情的不同性质,根据实际情况慎重处理。

有些不协调是属于竞争的性质。例如刘备在徐州公开反曹后,曹操派刘岱、王忠前去攻打徐州,关羽、张飞都欲前去迎敌,发生争执。刘备伐吴前,关羽的儿子关兴和张飞的儿子张苞争当先锋,二人当着刘备的面射箭比武,未决上下,遂准备刀枪相争,后被刘备制止。刘备取桂阳时,孔明让赵云领兵前去,张飞不服,定要去取,二人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