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双眼睛里的战争:南疆集团军在1979---198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百双眼睛里的战争:南疆集团军在1979---1987-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抬头。在这样的地方坚守,光吃饭喝水就是大问题。炊事班送饭到阵地,常常遭到敌炮火与机枪封锁,一餐饭送到战士手中,已是泥一半,饭一半。吃了这样的泥水饭,许多人的肠胃受不了,解不出大便来。阵地无水,背水要通过敌人4道火力封锁线,每个人3天才能分到1壶水。7连战士硬是在这里修筑了工事,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经受了敌人数千发炮弹的轰击,牢牢守住了阵地,先后毙敌280名,击毁敌坦克2辆,军车一辆,被中央军委命名为“老山防御英雄连”。

7连的战绩当然首先靠大家英勇奋战,靠干部正确指挥,但七连阵地上有个“下放战士”王仁先,他在那里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据我看,七连代理连长的各种指挥点子都是王仁先出的。

但王仁先的主要战功还不在这里,而在他钻进了敌人面前一道绝壁的隙缝里,连续观察敌人情况40多天,这是常人无法存身的地方。他不仅给上级指挥提供了珍贵的情报,也创造了一个现代人忍耐力的奇迹!

这道绝壁在敌我阵地之间的一个光秃秃的石山之上,隙缝在绝壁顶端,靠我们这面可以侧身挤进一个人,面对敌人那方则只有一条几乎看不见的细缝。王仁先是在一个滂沱雨夜爬上去的,从此这道细缝就成了我们的眼睛。开始他一人去观察,后来他在缝里造了三级坐蹬,可以依次挤进三个人去。但每次都少不了王仁先,因为他对老山前面的敌情、地形在战前就作过侦察,有所了解,他又熟悉地图,一有发现,便能准确计算出坐标,迅速上报。

现在谁也说不出对敌人哪些重要目标与进攻企图是王仁先最先发现的,因为我们的观察哨不只他这一处,情报来源也不仅仅是直接观察。但至少可以肯定,敌人有两个新的炮阵地,两辆坦克出现后立即被我炮火摧毁,是王仁先最先报告的,首功应归于他。

5、6、7月,正是酷暑期,当烈日曝晒时,老山地区气温高达四十度,王仁先和他的同伴(不经常也不固定)挤在石缝里,被两面滚热的崖壁夹着,就像烤面包似的。晚上,大雨来时,无遮无拦从顶缝淋在他们头上,在他们石蹬上漫上来,有时他们全身都浸在水槽里,泡醺鱼似的。

参谋长李明书来阵地看过他。他们朝夕相处几年,李参谋长竟然没有立刻认出他来。因为他的眼边烂了,嘴唇肿了,脸皮一块块翻卷下来;一身军装已磨成拖布似的条条。等认出之后,参谋长抱住他哭了,连叫了几声好同志、好同志!但第一句话说的却是:

“王仁先,我命令你立即撤下来!”

“不,我只能留在这,多少做点什么,弥补过失。”

“你已经弥补了,过分了!回去,我们给你请功,为你专门开一个庆功会!”

“等打完仗吧!”

“不,我现在就需要你去参加,其实开什么样的庆功会都不能没你……”

“这儿更离不开,最近敌人有些迹象值得密切注意……”

李参谋长没法说服他,掏出了一瓶虎骨酒来:那就再待几天来吧!支持不住时,你就喝几口,隔几天,我再给你送来。

王仁先这个时候抑制不住感情了,蒙脸蹲在参谋长面前,嚎啕大哭:参谋长,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同志们,给大家丢脸,关键时刻离开了岗位……

参谋长的眼泪也直往下掉,滴在他紧握的王仁先的手背上:别再提了,我们不是圣贤,谁也免不了什么时候出点岔子。

王仁先送走参谋长后,久久坐在山坡反斜面看着他早已消失的背影。

几天后,就是敌人发动“7。12”大反扑,146高地被敌人炮弹炸成一片火海。王仁先就在这天牺牲了,是一发炮弹落在146山崖上,反弹回来,在光山的绝壁上方爆炸,震落了顶缝一块大石,它正好砸在王仁先头上。

如今,那个光山上一条冲天石壁还在,石缝和三个石蹬也在,都被磨得光溜溜的。

那石壁石缝是对王仁先的永久纪念!

五、奉献篇

读近期报刊上讨论思想工作的文章,我很同意这样一种意见:我们以往过多强调了集体至上,而忽视和否定了个人利益、个人志趣、个人作用等存在的必要性。前者往往是一些领导人不正之风的掩护,后者则无形中成了培养国民无所作为的惰性的温床。

青年们反感文学作品中一再出现的带病坚持工作、父母病危置之不顾、几过家门而不入等类的形象。我能理解。

然而,这个“奉献篇”中,我又描绘、讴歌了这类人物,我相信年轻的朋友们能理解:战争环境毕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如果一个人的牺牲、奉献能够换取更多人免于伤亡,且这种换取又出于他个人意志的选择和个人作用的自信,他是不应该与过去文学中捏造的“高大全”形象同日而语的。

 

“当兵的真不该找老婆”

………朱季历(团政委)

1984年老山作战,我是炮营教导员。

开进途中,部队路过文山。100炮连副指导员杨富华来向我请假:教导员,我回家看看。我问:你家在哪?他指了指:不远……。当时部队只准备在城边兵站吃一顿饭就上车走,我有些不高兴,心里说,不是规定过谁也不许离开么?他又说:我有急事,看一眼就转来,要不了半小时。我看了表:好吧,半小时!

杨富华原是独立师的,刚调来不久,我对他的情况不了解。话说回来,我了解也只能准他半小时假。

原来杨富华虽非文山人,但是在文山找的对象,爱人是个中学教员。

杨富华一路飞跑回家,邻居老太太说:哎哟,你咋才回来,你爱人正“生”哩,好恼火哟,喊叫了两天两夜啦。

杨富华算计过,爱人预产期已过了十天,原想进门看个是男是女,撂下几句话就走,现在又只好扭头向州医院跑。

杨富华到了爱人床前。据他后来向我描述,……实在惨不忍睹。爱人大概吃了药,正昏迷着,只见她一头乱发被汗水浸透,嘴唇上满是咬伤。病床前的岳母看见了他,狠狠白了他一眼:你还知道回来!

他跑到医院门外,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大筐鸡蛋,提到产房外,把岳母娘拉出来:妈,我……不能久待,我是路过……这就要走……话没说完,一向无重话的老太婆跳起来喊:你走,你走!走了就不要再回来,这儿没你的妻子,也没你的孩子……他说了句:妈,以后你会明白我。真的转身要走。岳母娘身在文山,猜出了他准是要上前面打仗,又一把把他拉进产房:都看到你孩子的脑壳顶了,就是原子弹打来了嘛,你也得等一小会儿呀!

一位老医生见他一身泥尘,一脸汗水,也明白了这不是一个归来的丈夫,而是一个匆匆路过的征战者,连忙把他和他岳母请出门外。

他抢先问:医生,大人要紧么?我要大人,不要孩子啦。老医生说:大人孩子都没事,包在我身上啦。你要能等,再有半个小时我看就差不多了。他如实相告:医生,一百多号人在车上等着哩。老医生向他挥挥手:那就去吧,快去!尽管放心好了。又给老太太作工作:他在这儿使不上劲……

杨富华后来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我是从来没给谁下过跪的。那回,不知咋啦,我扑通跪下了,哭着说:医生,拜托啦!妈,拜托啦!多多拜托啦!

他一路哭回来,快到连队时,连忙把眼泪擦干。他说:叫战士们看到了,还不知怎么看我这副指导员呢。

后来他和连事务长周邦炳说了,周又告诉了我。还说:教导员,这事你处理不妥,也不问问人家回去啥事。

我专门跑到他连临战训练地,向杨富华道歉。他说,没啥,千军万马的行动总不能等我一个。以后我如活着再弥补,我天天给老婆作饭洗衣服。又说,当兵的,真不该找老婆,我要没结婚,决不找。他笑呵呵的,我的心都热了,眼也湿了。我坦率地说:要是我,我办不到!但对他只说:你的感情经得起一颗原子弹爆炸呵!

战后,他爱人带着孩子来了。我又去向他爱人道歉。他爱人说:“我当时真气昏了,心里想,看我以后还理不理你!”我说:“小杨讲了,他以后天天给你作饭洗衣服弥补。”他爱人说:“要作饭洗衣服的人我找你?”我问:“你看上他什么啦?”她说:“我就看上你们当兵的这个‘傻’劲!”

 

祭妻的故事

………王志学(师政委)

老山作战期间,打八里河东山的部队有个炮连,战果很突出,这个连的指导员张国强起了关键作用。他既作政治工作又指挥打炮,只要捕捉到目标,他便能立刻发出口令,第一发不着第二发准着,脑子就像一台电子计算机。这个人我特别敬佩,不光是他业务熟,还因我当时了解他心里有着沉重的负担,重到我认为已超过常人所能承受的极限。

他是河南人,1973年入伍,1976年回家结婚,两口子感情很好。他家只有一个70岁的老父,常年卧病,爱人对他老父敬奉照料,无微不至,还包种全家的责任田。到打仗前,他们已经有了一个三岁女孩,一切的家务重担全都压在这个女人肩上了。照他的话说,他娶的是一头“牛”,还是一头又出奶又耕田带拉车的“牛”。

到部队受领老山作战任务时,他突然接到爱人弟弟电报:姐病重……他了解家里,不是开玩笑的。他也早有察觉,近几年每回去探亲一次,都发现爱人过一年像老了十年,是劳累垮的。他只能用话安慰她:等我转业回来松你的套;你再咬咬牙吧!开拔前,他向司务长借了两百元钱给爱人电汇去。附言道:暂不能归,望全力治疗。给司务长留下的借条上写着:如我牺牲,请在抚恤金中扣除。

家里收到钱后,又是接连两封电报:姐病危,迟归恐难相见。他知道问题严重了,这才拿着几封电报一块找领导。团里认为情况确实特殊,虽临战训练十分紧张,还是批了他的假。但严格规定,在家只住一星期,不要超假。

连里战士也知道指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