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天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补天裂-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用钱,乐得把这些带不走的破烂甩卖给他。但有一幅祖上的画像,肩披金红缓带,胸挂大十字勋章,那代表了家族的荣誉,自然不肯相让,执意要带走。迟孟桓没法儿,只好请一位西洋画师照原样复制了一幅,配上锈迹斑斑的旧框,仍然挂在原处。就为了这点儿事,房子的交接推迟了半个月。原房主和受雇复制的画师都颇为不解:这是人家的祖宗,你挂在这儿顶礼膜拜,算哪门子的孝子贤孙?迟孟桓也不解释。管他是谁的祖宗?就凭那画像上的碧眼红发、缓带勋章,就可以作镇宅之宝,以后有人来访,只要看见这幅画像,毫无疑问就认为是迟家的先人,起码也得沾亲带故,他老人家的作用就起到了。 

十年过去了,迟府的花园洋房虽然几经维修,但原貌仍然不改,那幅赝品祖宗像也仍然挂在客厅里。然而迟孟恒渐渐觉得,这一徒有虚表的装饰品帮不了他太大的忙,因为他毕竟无法具体地指出与画像上的“祖先”是什么血缘关系,只能含糊其辞,改变不了自己的华人身份。而港府即使对于华人的“精英”也时时怀有戒心,犹如“庶出”永远也无法与“嫡系”的地位相提并论。自从1881年港府首次立例批准华人加入英国国籍,迟孟桓就有意“归化”入籍,以在香港分享英国臣民享有的一切权利。今年9月港府公布的第二十一号法例又明确规定,入籍的手续费每人二百五十元港币,更激起迟孟桓脱胎换骨的强烈愿望。这点手续费当然是小意思,全家人加起来也没有几个钱,他毫不在意。以迟氏父子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获得批准也不成任何问题。真正使迟孟桓感到为难的是,他即使入了籍也无法续上英国家谱,而只能做“英籍华人”,这在真正的英国人眼里仍然是“二等公民”。他怨恨自己诞生在这个黄脸低鼻的种族,并且懊悔没有未雨绸缎,早些攀上一个洋人亲戚。迟孟桓结过三次婚,原配妻子和二姨太都出身于买办世家,在生意上帮了迟氏大忙,但毕竟没有一点儿洋人血缘。三姨太是他从西环妓寮中赎出来的一名烟花女子,人虽然生得靓,却只能养在家里充当花瓶,上不得社交台盘,入籍大事当然就更指望不上她了。 

在烦恼之际,迟孟桓想到了林若翰和他的女儿倚阑。林牧师出身于英格兰名门望族,在香港又是受人尊敬的社会贤达,而上帝偏偏让他缺了两样东西:一个是儿子,一个是钱。如果迟孟桓做了他的女婿,为他填补了这两样不足,从而接过他家族的光荣,岂不两全其美?更何况倚阑小姐正值豆蔻年华,相貌俊美,气质高雅,又是皇仁书院的毕业生,正经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这是迟孟桓的原配和两房姨太太都无法相比的。如果能够成为林牧师的乘龙快婿,迟孟桓入主翰园就顺理成章,德高望重的老岳父和年轻貌美的如夫人将为他打入香港的洋人社会铺平道路,那该是何等春风得意! 

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美妙的构想,迟孟桓像以往在生意上捕捉到战机决不放手一样,展开了有计划、有步骤的进攻:先是趁林牧师出外未归之机,三天两头派人给倚阑小姐送上一束鲜花,每次都附上自己的一张名片,持续月余,给她造成强烈的印象之后,再献上一份厚礼,就不致显得突兀,易于被她接受了。然后以请求入教为手段,与林牧师套近乎,从感情上征服老头子,排除最后一个障碍。而现在,事情却恰恰卡在了这里…… 

迟孟桓一路思前想后,烦躁不安,轿子已经颤颤悠悠地进了云成街,来到自己的家门。 
等候在院子里的迟府管家老莫,看见主人回来了,赶紧跑过来,打开搂花铁门,把轿子迎进院子里。四名轿夫前后一声:“落!”轿子稳稳地落了地,老莫上前搀着主人下了轿,笑眯眯地问道:“少爷,怎么样啊?这洋教堂……” 

迟孟桓连理都没理他,阴沉着脸往里走。老莫一看少爷的神色不对,也就住了口,默默地跟在他身后。 
老莫其实并不算老,年纪不过四十出头,瘦长身材,白净面皮,穿一件藏青洋布长衫,头戴瓜皮小帽,脑后垂着一条长辫子,干净利索。这副相貌、打扮,生人乍一看,并不像个守宅护院的家奴,倒像是一位账房先生或者家塾的教师。他十二岁从新安乡下到香港谋生,当过餐馆的跑堂、药铺的学徒、办馆的外卖、轮船公司检票的、鸦片馆把门的、赌场的“托儿”,哪一行都没干长,但因此结交了三教九流,把香港混得透熟。后来他被“西多瑞”洋行的买办“冯老枪”看中,收作跟班,为冯氏的家族生意出了不知多少深见功力的主意,赢得一个绰号“扭计祖宗”——点子大王。五年前,冯老枪巴结着迟天任两家联姻,要把他嫁不出去的妹子给迟府大少爷迟孟桓作二姨太,也是老莫出的主意。迟孟桓看不上冯老枪的妹子,却看上了老莫,要挟说:别的陪嫁我不要,就要老莫。就这样,把“扭计祖宗”挖到了手,老莫随着二姨太进了云咸街的迟府洋宅,尽心尽意地伺候新主子,成为无话不谈的心腹智囊。 

迟府的这座花园洋房,虽然地势不如翰园,规模、气势却比翰园大得多,主楼之外,又有前后花园、游泳池、网球场,园内四季鲜花盛开,园丁、轿夫、男女仆人、厨子不下十数人,还专门养着两头奶牛,每天由仆妇挤了鲜奶,供迟府一家饮用。 

迟孟桓绕过楼前的喷水池,踏着台阶,进了客厅。 
他疲惫地跌坐在沙发上,抬头就看见墙上那幅冒牌祖宗的画像,刺得他两眼发胀,忧郁地吁了口气。 
“少爷,”老莫恭敬地站在一旁,见他这副神色,便知道事情不顺,轻声问道,“是不是等一等再开午餐?” 
“去,去,还吃什么饭!”迟孟桓不耐烦地挥了挥手,眼望着画像上那碧眼金发的洋人,说,“唉!我在皇仁书院读书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入他们的洋教呢?现在‘急来抱佛脚’,才知道这么麻烦,那些经文啰嗦得不得了,还有乱七八糟的手续。烦死人了!老莫!” 

“少爷,我在呢。” 
“你明天给我买一本《圣经》,还有……凡是和基督教有关的书,都给我买来!” 
“是,少爷,这个不难,只要跑一趟,就能办到。”老莫答应道,抬起那双饱经世故的眼睛,望着主人,“不过,我倒要提醒少爷:这可不是做学问,埋头读书,研究《圣经》,也不见得就能解决问题。好比大清国的科举,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的穷酸腐儒,有多少人直到老死也没考上个功名,而金榜题名的状元公却不见得有什么真才实学,人家是‘功夫在诗外’,有道是:‘猜准题不如跟准人,投门拜帖还要送金银’,这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事,猫有猫道,鼠有鼠道,都是事在人为……” 

“嗯?”迟孟恒心里一动,倏地站了起来,拍着这位“扭计祖宗”的肩膀,说,“好,说得好!你跟我来,到我房间里好好地商量商量!” 

翰园的餐厅里,已经结束了沉闷的午餐,主、客三人各怀心事,却都不能摆到餐桌上来。 
林若翰放下刀叉,拿起餐巾擦了擦嘴唇,向易君恕点点头,三个人一起站起身来。步出餐厅,进了客厅,林若翰轻轻地叫了声:“倚阑!” 
倚阑停住了,她心里也有话要对父亲说。 
等易君恕上了楼梯,林若翰背着手走出了客厅,来到楼前的草坪上,闷闷地一声叹息。 
“Dad,”倚阑走到他的跟前,迟疑地说,“你今天……” 
“爸爸今天的心情很不好,”林若翰说,“那个迟孟桓……” 
“那个人讨厌死了,”倚阑心里一阵委屈,眼睛就湿润了,“他简直……简直是欺负人!” 
“嗯,”林若翰心情沉重地点了点头,他并不知道女儿另有苦衷,但仅凭迟孟桓在他面前的表现,也就足够得出这个结论了,“这个人居心险恶,他哪里是要做上帝的仆人?不,他的目标是要做翰园的主人!”老牧师深情地看着自己的庭院,“翰园虽小,凝聚着我三十八年的心血,也是日后我留给你的惟一遗产,我……我不能让它落到别人的手里!” 

“Dad……”倚阑听到“遗产”二字,心中的隐痛又被触动,两眼泪光闪闪,“不要说什么‘遗产’,我和dad永远在一起,谁也别想把我们的家抢走!” 
“孩子,我已经是将近六十岁的人了,有些事情,不能不想到,”林若翰喃喃地说,“要保住翰园,保护我的女儿,我肩上的责任还很重啊!”他想对倚阑说:过去,你嘲笑爸爸“热衷政治”,却不知道政治的厉害,迟孟桓只不过是个太平绅士的儿子,我都不得不有所顾忌,如果我……不,这些都不是和女儿谈论的内容,他想了想,说,“你也要懂得世道艰难,刻苦自励,易先生是一位难得的老师,要认真地跟他读书,学好汉文,将来对你是大有用处的。” 

“是,dad,”倚阑郑重地点点头,“我记住了!” 

夜晚,易君恕的房门被敲响了:“笃,笃,笃……” 
“谁?”易君恕问道。 
“易先生,是我呀。”门外传来阿宽的声音。 
“哦,请进!” 
阿宽推门进来,手里恭恭敬敬地拿着一个信封。 
易君恕一眼看见那信封,心突突地跳了起来:“噢,是我的家信来了吗?”说着,迫不及待地伸过手去,这封信让他等得太久、太苦了! 
“不,先生,”阿宽道,“这是牧师要我送给你的……” 
“嗯?”易君恕大失所望,这不是他所等待的家信!但又觉得奇怪,“翰翁天天和我见面,还用得着写信吗?” 
他从阿宽手里接过那个信封,上面果然是林若翰的手迹,以工整但不大熟练的楷书写着:“敬呈易君恕先生”。易君恕打开封口,伸进两个指头,抽出看时,却并不是信笺,而是一沓硬刷刷的港币,使他十分诧异:“这……是什么意思?” 

“一点小意思,”阿宽谦恭地说,“牧师说,是送给先生的零用钱,不成敬意,请先生笑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