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新智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高层新智囊-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央国际联络部,继而被派到匈牙利接替朱善卿担任中国常驻民主青联代表的法语译
员。当时他才22岁,不但聪明好学,而且谦虚,肯吃苦,被后来到任的中国驻匈牙
利大使韩克华一眼看中。
    韩克华曾是中共出色的地下党员,在抗日战争中任冀南军区武装部副部长等职、
南下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后,他历任湖北孝感地委书记、湖北省委工业部长、
副省长。1963年秋天,韩克华进入中央党校研究班学习时得知要调其出国任大使的
消息,颇为惶恐,他觉得自己既无外交经验又不懂外文,很难胜任这样的工作,便
给中共湖北省委写信谢绝。可当他从党校学成回到武汉,马上接到了赴外交部就职
的调令,成为中国驻匈牙利的大使。
    为了把年轻的吴建民调到自己的手下工作,韩克华专门给外交部打了报告希望
部里与团中央协调。团中央国际联络部不知从哪里探听到这个消息,又以团中央第
一书记胡耀邦的名义给外交部打报告,要求把吴建民留在团中央联络部工作。时任
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早就听说吴建民是个能干的小伙子,暗暗拿了主意
:韩克华和团中央两边都别想得到吴建民,我让他回北京外交部。
    吴建民在布达佩斯工作了4 年,于1965让陈毅的一纸调令调回国内,在外交部
翻译室马牧鸣处长手下当翻译,一干就是6 年。这期间他有幸担任毛泽东、周恩来、
陈毅、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语译员。
    施燕华:又是大使,又是大使夫人
    俗话说,缘定三生。早年就有“江南美女”之称的“北外”高材生施燕华几乎
是踏着吴建民的脚印来到团中央和外交部的。尽管他们无数次失之交臂,但爱情之
神还是把他们紧紧系在一起。
    施燕华祖籍浙江镇海,在吴建民毕业前一年,她考入北外英语系。5 年后,她
又如愿以偿地考上北外的研究生,师从周珏良、许国璋、王佐良等声名显赫的教授。
1965年春她来到外交部教育司翻译处实习,不久又被借调到团中央参加世界青年联
合会的筹备工作。就在这个时候,吴建民被陈毅的一纸调令调回北京,人事关系还
在团中央的吴建民与施燕华不期而遇。
    吴建民来到外交部翻译处不久,施燕华也正式分配到外交部教育司翻译处当英
文翻译。几个月后,吴建民成为外交部的翻译处的团支部书记,而施燕华当上了团
支部副书记,两人的接触越来越多,爱情的种子慢慢发芽。1967年吴建民和施燕华
结为伉俪。
    施燕华是外交部首屈一指的英文翻译,曾担任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邓颖
超等领导人的翻译,多次陪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
拉美等数十国;特别在20世纪70年代的对美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不但参与了
尼克松、基辛格、福特、里根、卡特等美国政要的接待工作,还参与了“中美建交
公报”和“中美八·一九公报”的起草。
    1979年同程陪同邓小平访美的著名翻译家冀朝铸,因年过50,回国后从第一线
的口译和笔译工作中换下来,调到美大司任副司长,施燕华接替了冀朝铸的工作,
冀朝铸称施燕华“是一位极好的译员”。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于1980年8 月21日和23日两次采访邓小平,施燕华担
当了这两次谈话的英文翻译。
    法拉奇被誉为“政治采访之母”,以其尖锐的提问、敏捷的思维闻名于世,曾
采访过基辛格、沙龙等世界政坛风云人物。由于她擅长提出许多奇怪的问题,而且
不留情面,所以容易给翻译工作带来难度。施燕华不辱使命,准确无误地表达了双
方的思想和观点。两次访谈内容对外公开后,引起全球政治家的极大关注。
    施燕华至今还记得他们之间的那段不同寻常的开场白:
    “明天是你的生日!”法拉奇一见到邓小平就说。
    “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吗?”邓小平有些奇怪。
    “不错,邓小平先生,我是从你的传记中知道的。”
    “既然你这样说,就算是吧!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
我的生日,你也不应该祝贺我啊!我已经76岁了,76岁是衰退的年龄啦!”
    法拉奇有些尴尬:“邓小平先生,我父亲也是76岁,如果我对他说那是一个衰
退的年龄,他会给我一巴掌呢!”
    “他做得对。你不会这样对你父亲说的,是吗?”邓小平笑了。
    1991年施燕华担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而此时吴建民也成为外交部的第十任新
闻司司长。他们成为外交部成立以来第一对正司级官员夫妇。
    3 年后,施燕华被任命为中国驻卢森堡大公国特命全权大使,成为1979年以来
的19年间第17位女大使。在此前不久,吴建民也被江泽民任命为中国驻荷兰特命全
权大使,从而中国外交部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对伉俪大使。
    一对外交伉俪为了国家的外交事业劳燕分飞,直到1998年,他们才在日内瓦得
以团聚。
    1996年初,吴建民被江泽民主席派往日内瓦,出任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
大使。两年后,施燕华卸去驻卢森堡大使一职,也来到日内瓦,成为中国代表团公
使。在1998年吴建民出任中国驻法国大使前,外交部领导曾征求吴建民的意见:施
燕华是继续到别国当大使,还是到法国当大使夫人?吴建民说,到法国很忙,施燕
华不在,不大好办。于是夫妻双方一起来到了巴黎,正式结束“劳燕分飞”的日子。

                              吴建民(3)
    兀立于沧海横流中——日内瓦一役挫败
    “中国人权议案”
    1996年初,吴建民在荷兰任大使才1 年零3 个月就接到江泽民的主席令,结束
在海牙的大使工作,立即前往日内瓦,紧急出任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大使。
    把吴建民派往日内瓦是中国领导人深思熟虑的决定。吴建民在担任外交部发言
人之前已是一位很有国际公关经验的老外交了。早在1971年,吴建民就任中国驻联
合国使团三秘、二秘,在联合国总部工作了7 年;1978年回国任了5 年的外交部政
策研究室一秘; 1985 年又一次来到纽约,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使团参赞,4 年后出
任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参赞。从阅历上看,吴建民不但熟悉国际环境,对外交政策
吃得透,而且工作方法灵活,有张有弛,是紧急情况下应对国际关系的一把好手。
当然,1994年,作为外交部发言人的吴建民随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乌克兰、法
国,近距离地接触,也给江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吴建民大使被紧急派往日内瓦时,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52届会议开幕还有
3个多月。当时中国领导人十分清楚,第52 届人权会议对中国来说将是一场“恶战”。此前美国和一些欧盟国家向人权委员会提出了所谓“中国的人权状况”议案(即90号决议草案),不顾事实地指责中国的“人权”状况。种种迹象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甘心以往的失败,将会在此次联合国人权会议上继续对中国“发难”。
    从卡特政府开始,“人权外交”作为美国维护国家利益的武器,在全世界挥舞。
1981年里根上台后,在外交上强调美苏对抗,在实施“星球大战”计划以遏制苏联
的同时,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发起了“人权”攻势。1985年2 月7 日的《纽约时报》
登载的里根的一篇讲话中说:“我们已经重新担负起自由世界领袖的历史作用……
我们  的任务是促进并捍卫自由与民主,并且尽可能向各地传播这些思想。”冷战
结束后,乔治·布什继续把“人权”战略融入美国的外交中,宣称美国在全球的
“新作用”是继续向世界提出民主与人权的标准。克林顿执政后更是变本加厉,借
助美国强大的经济力量,把对其他国家的贸易、投资、技术转让与民主和人权挂钩,
动辄以最惠国待遇、经济制裁等加以威胁,试图迫使其他国家接受美国提出的一些
附加条件。尤其是对处于兴盛期的中国,更是横加指责,强迫中国接受美国的“人
权”标准。 
    自1990年至1995年,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人权会议上,连续挫败以美国为首的
西方少数国家炮制的“中国局势”议案、“中国/西藏局势”议案和三次“中国人
权状况”议案表决。
    1996年4 月23日上午10时,日内瓦万国宫会议厅座无虚席,联合国第52届人权
委员会开幕,随后即将对中国提出的国际社会对美国等国家对中国“人权”的相关
指责“不采取行动”的动议进行表决。
    在议案表决前,吴建民大使代表中国代表团走向讲台,刚才还叽叽喳喳的会场
突然一片肃静。
    与会的大多数代表对这位中国大使并不陌生,此前吴建民作为中国外交部发言
人曾若干次在媒体中“曝光”,个人风格尽人皆知,而1993年9 月,他作为北京奥
申委的发言人在蒙特卡洛抨击英国外交大臣赫德、舌战西方记者的生动场面,总能
让人记忆犹新。
    与会的代表们戴着同步翻译耳机,个个屏住呼吸,目光全部落在了台上中国大
使吴建民的身上。
    吴建民朝台下看了看,礼貌地用目光向各位代表致意,然后非常镇定而自信地
阐述了中国的人权现状,并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人权”的攻击进行了毫不留情的
反击。
    他先列举了这样一些事实:1949年以前,中国的人口约为5 亿,有4 亿人吃不
饱;今天中国的人口为12亿,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49年以前,中国人的平均寿
命为35岁,今天达到了70岁。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高达80%,今天下降到12。1%,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为98。7%。在1949年以前的10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