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谏。贞元四年(788),分左右,各四人,左谏议大夫属门下省,右谏议大夫属中书省。宋置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辽金沿置,明初曾置,旋废。
谏院
官署名。宋天禧元年(1017)由门下省析置,以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为谏官。掌谏诤,凡朝政缺失,大臣及百官任用不当,朝廷各部门事有违失,皆可谏正。如以他官主管谏院称知谏院,司谏、正言亦有主官谏院称知谏院,司谏、正言亦有主管其他事务而不预谏诤者。元丰五年(1082)改革官制,定左右谏议大夫为谏院长官,谏官专司谏诤。元祐八年(1093),规定谏官不用执政官亲戚。辽有左谏院属门下省,右谏院属中书省,金亦有谏院,设官与宋略同。
谒者
一、官名。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已用此称。秦、汉属郎中令(汉改光禄勋)。西汉定员七十人,东汉减半,以谒者仆射为主官。东汉时,仆射秩为比千石;常侍谒者五人主殿上时节威仪,秩各为比六百石;给事谒者与灌谒者共三十人,掌宾赞受事,选仪容端正、适于奉使者任职,秩分别为四百石与比三百石。魏、晋、南北朝沿置,凡引见臣下,传达使命等事,均由谒者担任。仆射一官,晋朝废置不常。南朝梁、陈与北朝以谒者台为官署,设谒者仆射与谒者。隋文帝省,炀帝复置,主官改称谒者大夫,下设司朝谒者、通事谒者、将事谒者、谒者。唐代不设,而中书省设通事舍人,实即隋之通事谒者。二、官名。命名者的别称。谒者本有奉使之职,故后世官名,或用“使者”,或用“谒者”。汉有河堤谒者,掌防河事。光武帝在黎阳立营,以谒者监屯兵。东晋、南朝都水使者的属员有河堤谒者、谒者之名,隋、唐尚沿用。三、宋以前宦官职名有谒者,东汉有中宫谒者令、中宫谒者。北朝魏、齐有中谒者仆射。隋、唐内侍省有内谒者监、内谒者。四、古时泛指担任传达、通报的侍从。凤凰山167号汉墓遣策5:“谒者二人”,即此。
谒者仆射
官名。谒者的长官。秦置,汉沿置,属郎中令(汉改光禄勋),秩为比千石。魏沿置,两晋不常置。南北朝均置,为谒者台主官。仆射掌朝廷礼仪与传达使命。隋初不设。炀帝复置,改名为谒者大夫,掌受诏劳问,出使抚慰,持节察授,并可受理冤案。唐废。
谒者台
官署名。东汉始见。《晋书》、《宋书》述谒者仆射时,未言谒者台。南朝梁、陈与北齐有谒者台,见《隋书·百官志》。隋初省,炀帝复置,与司隶台、御史台合称三台。唐初废。
谕德
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始置太子左右谕德各一人,秩正四品下,掌对皇太子教谕道德,随事讽谏。左右谕德各属左右春坊。咸亨元年(670)十二月废,景云二年(711)再置。辽南面官中亦有此官。宋常以他官兼任。金沿置。元至元十九年(1282)设詹事院时别置此官。明亦置。清至乾隆时省。
谘议局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立。宣统元年(1909),各省谘议局成立。为谘询机关。议论本省应兴应革事件,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及应负义务等。各省谘议局议员数目多少不等,由选举产生,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爵位、官职、出身、学历、财产等限制。有权者仅占全人口的一小部分。
捺钵
契丹语,亦作纳钵。辽、金、元皇帝外出渔猎时设置的行营,相当于汉语行在。春、夏、秋、冬四季各有常处。
啜
突厥官名。为部落之长。西突厥分十部,称十箭。左厢五箭置五大啜,一啜管一箭。一箭即一部落。啜与俟斤均为部落的首领。
庾司
宋提举常平司的俗称。参阅“帅漕宪仓”。
阍人
《周礼》谓天官所属有阍人,王宫每门四人,苑囿离宫同。掌门禁。无爵,身份当系胥、徒之类。守门人用奄人、墨者(受过黥刑之人)、劓者、刖者。先秦古籍可证,但王国与诸侯,城郭与宫府,所用门人当有区别。《周礼》列阍人于内小臣之后,寺人、内竖之前,所守又系宫门,当系奄人。
阏氏
匈奴单于之妻的称号。音“燕支”。《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阏氏,匈奴皇后号也。”而传文有“欲得单于一阏氏”语,足见不仅一人。清人沈钦韩云:“按此传是匈奴妻妾并称,……正妻则称大阏氏”,见王先谦《汉书补注》引沈说。
婕妤
即“婕伃”。
骐骥院
官署名。宋初承唐制置左、右飞龙院,太平兴国五年(980)改左、右天厩坊,雍熙四年(987)又改左、右骐骥院,各设勾当官三人。元丰改制后属太仆寺。崇宁二年(1103)后,又不属太仆。掌牧养官马以供皇帝车舆、赏赐王公大臣与外国使节及骑军、驿站等用。
绫绵院
官署名。宋属少府监,掌织紝绵绣,以供皇帝服饰之用。金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平阳(今山西临汾)、太原(今山西太原市)、河间(今河北河间)、怀州(今河南沁阳)等地置绫绵院,掌织造常课匹缎。元大都人匠总管府所属有纹绵总院,掌织造诸王、百官缎匹。又织染杂造人匠都总管府所属有绫锦局,掌以招收析居放良还俗僧道为工匠,教以织造。(参见“昭功万户都总使司”)
绮华馆
清官署名。光绪十七年(1891)置,掌织造绸绉。由内务府大臣兼管。
敕
汉以后为帝王命令。见“诏敕”。
敕封
见“诰封”。
敕令所提举
见“编修敕令所”。
敕授
唐任官制度,三品以上称册授,五品以上称制授,六品、守五品以上及视五品以上称敕授。以上均由宰商议,奏准后除拜。六品以下为旨授,由尚书省拟奏,文属吏部,武属兵部。元亦以六品至九品为敕授。
铨司
宋判吏部铨的简称。
铨头
金制,内外官员任满时,皆有解由写其政绩、所历资考、更代之期、就去原因,吏部据以定其能否,再总括解由要点,于铨拟时读之,称为铨头。
铨选
指选官制度。唐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官员除员外郎、御史及供奉官外,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称为铨选。后各代除高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外,凡经科举考试、捐纳或原官起复等,均须赴吏部听候铨选。
鸾台
唐官署名。光宅元年(684),由门下省改置。神龙元年(705)复原名。
翊军郎
唐官名。永徽三年(652),改郎将为翊军郎。显庆元年,复旧。详见“旅贲郎”。
翊卫
隋、唐三卫之一,见“亲卫”。
翊卫大夫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十阶为翊卫大夫。
翊卫郎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二十二阶为翊卫郎。绍兴(1131-1162)时改为第三十阶。
翊正司
元官署名。属中政院。掌怯怜口民匠五千余户,岁办钱粮造作。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始置管领、随路民匠打捕鹰房纳绵等户总管府,隶皇后位下。延祐六年(1319)称翊正司。有令、丞、典、簿、照磨等官。
翊麾校尉
武散官名。唐始置,从七品下。宋升从七品。元废。
翎侯
官名。西域乌孙、大月氏、康居等国有此官。“翎”一作“翕”。大月氏有五翎侯,各治一城。
傔人餐钱
宋官员俸禄外加给的一种。中书、枢密、宣徽、三司及正任刺史以上皆有衣粮,余只给餐钱。按不同等给发给,分朝官五等,京官八等,诸司使、副九等,閣门祗修及三班十等,内侍九等,寄班三等。
傛华
妃嫔称号。汉武帝置。依元帝时规定,位居妃嫔十四等之第五,东汉省。曹魏所置,改称容华。
编管
官名。宋修前朝国史、实录时置,枢密院亦随事置,皆掌编纂记述。明、清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担任,无实职。
编管
宋官员等因过失或触犯皇帝,送指定地区管制,称编管或羁管。
编类圣政所
宋官署名。简称圣政所。绍兴三十二年(1162),以编修敕令所改置。掌修纂庆历、建中靖国编载未尽的勋臣,以及元祐、靖康、建炎以来功勋卓著的忠义之士姓名、职位、事迹,并聚集建炎、绍兴以来诏旨条例,编类高宗在位时的重要政事。提举官由宰相兼任。隆兴元年(1163)并归国史院日历所,仍由宰相提举。
编修
官名。宋修前朝国史、实录时置,枢密院亦随事置,皆掌编纂记述。明、清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担任,无实职。
编修敕令所
宋官署名。掌辑录诏旨,编纂成书。有提举,以宰相兼任,同提举以鸷睡兼,详定官以侍从官兼,删定官由职事官内差兼。
编置司
官署名。清末法部的一个司,设郎中三人,员外郎五人,内一人规定由宗室担任,以及主事等官。掌资犯减等,定地编发,兼稽奉天、吉林、黑龙江、山东、山西、察哈尔右翼、绥远城、归化城案状。
博乐赤
元法薛执事之一掌烹饪以奉上,相当于司膳、厨师。
博士
官名。战国时已有,掌通古今。秦有七十人。汉初沿置。秩为比六百石,属奉常。赵岐《孟子题辞》谓文帝于《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立专治一经的博士始此。汉武帝建元年(前136)置五经博士后,乃专立儒学一家。宣帝时十二人。东汉十四人,代表治易、书、诗、礼、公羊等儒家经典十四家。博士掌以五经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魏、晋均置,不用人专一经之制,人数亦时有增减。晋咸宁四年(278),初置国子学,置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