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不懂经济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其实不懂经济学-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益后很可能会放弃该工程,这说明第一节铁轨对工程队的边际效用是非常小的,甚至可有可无。而当他们已经铺完9999节铁轨后,供应商宣布铁轨涨价50%,他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付账收货,就算供应商宣布铁轨涨价100%甚至1000%,估计他们也不会拒绝购买铁轨。因为对他们来说,如果没有最后一节铁轨,前面的9999节等于全部白费,这说明最后一节铁轨对他们是最重要的,即边际效用最大。因此,对工程队来讲,铺铁轨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

如果仅从这个例子本身出发,它是无可反驳的。但举例者忽略了一点,实际上铁路才是一个完整的消费品,工程队实际上相当于生产者,他们是在生产“铁路”这个消费品,铺铁轨只是中间的生产过程而已。就像饭店里卖炒土豆丝一样,仅把土豆削了皮、切成丝是卖不出去的,只有将土豆丝炒熟端上桌,消费者才肯为此付账。所以,转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只有铁路铺成,它才是有价值的消费品,才能产生效用,而且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假设工程队铺就的是连接两个城市的第一条铁路,每个需要去往另一个城市的消费者都会排队买票,其效用是最大的。而假设在消费者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两个城市间铺就第二条、第三条铁路,第一条铁路对消费者的效用就会下降,消费者此时就不会再挤在一个地方买票了,肯定有会会去人少的地方买,于是三条铁路之间产生竞争,甚至会竞相降价来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由此可知,铁路同样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并提醒我们在应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一定要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坏习惯。

27。禀赋效应: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话说小狐狸因为个子矮吃不着葡萄,就对每一个吃得着葡萄的人心生妒忌,所以到处对人说:葡萄都是酸的,谁吃谁倒霉。这就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由来。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讽刺得不到某样东西就对他人心生嫉妒者。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即得不到某样东西心理上就会降低其价值;或者反过来说也可以,就是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估价偏高,可称为“吃得着的葡萄都是甜的”。

也许有人会说,人们不是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吗?你这种说法肯定不对。但经济学家却非常系统地证明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吃得着的葡萄都是甜的”的心理,它被称为“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禀赋效应是由经济学家泰勒于1980年提出的。通过禀赋效应可以知道,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会索要过高的价格。

为了证明禀赋效应的存在,1990年,泰勒还做了一个实验。参加实验的是44名大学生,他随机抽取其中一半的人,给他们每人一张代币券和一份说明书,说明书上写明他们拥有的代币券价值为x美元(x的价值因人而异),实验结束后即可兑付,代币券可以交易,其买卖价格将由交易情况决定。泰勒让卖者(得到代币券的学生)从0到8。75美元中间选择愿意出售的价格。同样,也为没有得到代币券的那一半学生指定因人而异的价值,并询问他们愿意为购买一张代币券支付的价格。代币券交易完成后,他又先后用杯子和钢笔做了相同的实验。

实验的结果是代币券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的交易情况大不一样。在代币券市场,买卖双方的预期价格是大致相同的。而在杯子和钢笔市场上,卖家报出的卖价的平均值却达到买价平均值的两倍多。即使交易反复进行,买者和卖者依然无法达成一致的价格。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比较代币券和消费品的不同之处:代币券的价值是事先确定的,因此非常精确;而人们对消费品的偏好则可能会使其价值变得模糊,即消费者难以对一件商品确定一个唯一的货币价格。因此,当购买者购买商品是为了以更高的价格转手卖出,而不是自己使用时,其对损失和赢利就有明确的衡量,就不会有禀赋效应,如购买股票。可一旦人们得到可供自己消费的某物品,人们赋予该物品的价值就会显著增长。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常常会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而且这种现象并不会随着交易者交易经验的增加而消除。

禀赋效应最大的影响就是对科斯定理提出了质疑。科斯定理指出,只要交易成本足够低,无论初始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都会通过市场交易达到最优。可是禀赋效应却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禀赋效应还能使我们明白实际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就是为什么股票价格和房价往往会出现追高杀跌的现象。由于人们非常害怕损失,股票拥有者在承受股价下跌时,往往会为了避免损失而愿意冒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风险继续持有股票,希望有朝一日股价能重新上涨。房地产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从而造成了股票或房地产的价格越低其成交量反而越低,这种与传统经济学的需求曲线相悖的奇怪现象。

28。用脚投票:走是硬道理

古人说“好马不侍二主,好女不嫁二夫”,所以对古人来说第一次选择非常重要,因为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所以第一次当然要选个好归宿。但问题是没人能保证第一次选择就是正确的,于是造成有人占了便宜,有人吃了亏;占便宜的得意洋洋,吃亏的无可奈何的问题。

如今不同了,婚前可以先试试,合则结,不合则分。如今流行骑驴找马,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因为重新选择的机会随时有。这就是“用脚投票”。

用脚投票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蒂伯特提出。因为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每个州的政策各有不同,人口流动又不受限制,有段时间出现了人口大量频繁流动的现象。蒂伯特总结后得出结论:在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存在大量辖区政府、辖区间无利益外溢、信息完备等假设条件下,由于各辖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税负组合不尽相同,各地居民就会根据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税负组合,来选择那些最能满足自己偏好的地方定居。于是就会出现大量居民从某地区迁出,而迁入另一地区的现象。

简而言之,用脚投票即居民们用自己的脚来做决定,从对自己不利的地方走到对自己有利的地方去。用来比喻人们对某事、某地的失望或抵触,从而选择离开或放弃。

就经济领域而言,股市是用脚投票体现最明显的地方。投资者在购入某一股票后,拥有随时将之卖出的权利,所以当他认为该股票不能再为自己贡献利润时,就会毫不犹豫地用脚投票——卖掉股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都走向了市场化,“用脚投票”几乎适用于任何领域。农民种田,整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结果大丰收了,粮食跌价,而歉收了,价格也不涨。总之一个汗珠摔八瓣,也没摔出毛儿八分的。于是放下锄头,坐上小公交,进城盖楼去,两三年下来就能盖新房、娶老婆。农民用脚投票的结果是弃田进城,变成了农民工。

过几年,经济危机席卷城市,楼盖不动了,国家出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业补贴,保证粮食价格。于是农民工卷起铺盖,坐上小公交,回到空气清新的老家,农民工用脚投票,又变回了农民。

三十年前,中国经济落后,头脑聪明的人想尽办法出国。学生的身份最容易出去,于是用自己的学识做后盾,办个博士留学。出去后学习不学习不是最重要的,就是刷盘子也要想办法留下,因为那里生活优越,不用饿肚子。人才用脚投票,变成了游子。

三十年后,中国经济崛起,社会安定和谐,工作机会满地皆是,欧美经济危机,找工作难如登天。于是曾经的、如今的博士们,或拖家带口或孑然一身,渡过重洋,回到祖国的怀抱。游子们用脚投票,得了一学名——海归。

在选择权充分的今天,再也没有谁死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老观念吊死在一棵树上。在我们所熟知的任何一个领域,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大到国与国的博弈,几乎都是在用脚投票。而在经济领域,用脚投票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真理。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只要存在着双向选择,用脚投票就会起作用。如今它所表达的已不仅是对某事件、某现象、某局面的不高兴、不满意、不认同,同样也可以表示对某事、某现象的认同、喜欢、满意。选择“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既可以是走过去,也可以是走过来。

29。51%原则:多一分胜算就出手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两难问题,即非此即彼,二者必须择其一,且二者几乎有着相同的吸引力,但你不得不放弃其中之一。为何有两难?为何要两难?这不仅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因为人世间的一切资源如土地、财富、时间、空间都是有限的,所以不得任意妄为,所以不得不选此即弃彼。那么,在面临选择的岔路口,要以什么为依据进行抉择呢?聪明的人会秉着“51%原则”来采取行动。

所谓51%原则即多1%的胜算就出手,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为什么要如此果断地进行抉择,难道不能等到情势更明朗、胜算更大的时候再进行选择吗?如果能够有60%、70%甚至90%的胜算再进行选择,当然更容易也更不会后悔,这时进行选择自然是好的。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因为许多并不清晰的因素而患得患失,即使当时认为选择是正确的,也很难说以后此选择就一定优于彼选择,并因此而陷入两难的选择中犹豫不决。

犹豫不决本身也没有什么坏处,但资源的有限性使我们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