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恐吓“勇夫”,牛顿不知砍了多少人的脑袋,把胆敢以身试法的人送上断头台,有时牛顿甚至亲自监斩。有人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苹果砸到自己头上,在我看来,却是因为观刑台上看到头颅落才有感而发。
英格兰银行、剑刃银行等机构为获取王室债务代理权,严格执行了牛顿的命令,英国实际上已经确立了金本位。
1809年,英国下院通过《锭金报告》,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大卫·李嘉图,《报告》强调英格兰银行要保证黄金兑换,并规定了英格兰银行对其他银行的兑换义务。
1816年,英国议会通过《金本位》法案,黄金第一次成为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
19世纪中期,尽管美国已经初露峥嵘,但西方第一经济强国仍旧是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天辟地的大创新,自此人类摆脱了自然生存状态,不再以体力对抗自然。恩格斯对1850~1870年英国经济的评价是“所有过去应用蒸汽机和机器获得的惊人成果和这廿年的巨大产量比起来、和输出输入的巨大数字和积聚的财富来说,都微不足道了”。
恩格斯的话还有一个含义:全世界都要从英国购买制成品,也要向英国输入原材料。
那实在是没有法子的事情:作为创新的缔造者,英国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先发优势,全球的市场都是它的,因为只有它能用机器来创造……
一个国家要称霸武林,产业优势和货币可以比作武侠小说里的招式和内功:产业是内功,货币只是招式。
有了内功,招式旦夕可得。金融必须配合产业,而不是决定产业。
你可以不承认高端产业国优势货币,但不得不承认它缔造的产业链。世界都是人家的,何况货币?
只有服从这个产业链才能创造更多财富,才能享受到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接受它的货币、遵守人家的法则,实在是没有法子的事情。
何况,法国发生大革命之后,欧洲大陆从来就没消停过,从大革命到波旁王朝复辟,再到拿破仑,法国一直在折腾。为了避险,大陆富豪习惯于把钱存到英格兰,也就是兑换为代表黄金的英镑。
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获得巨额黄金赔款,于1871年确立金本位;
18世纪中期,欧洲发现大量银矿,银价猛跌;法国、挪威、荷兰、意大利、比利时、瑞士先后在18世纪70年代实行金本位(公认的世界金本位体系形成于1880年)。
自此,英镑成为第一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黄金主宰了货币的世界。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金本位条件下可以靠黄金多寡自动调节国际汇率,永远不会存在汇率失衡。比如,您要是进口过多,国内黄金就会减少,货币含金量下降,汇率就会贬值,外贸趋于均衡。反之,也成立。
以上理论,正确,条件:仅对弱者。对金本位体系缔造者——英国,上述理论纯属虚构。
整个国际金本位体系,确实是一个黄金自动调节机制,而在这个体系的中心人为控制痕迹却颇为明晰,这在国际货币体系堪称奇观。
恩格斯曾经提到,英国是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国,又是最大的原材料进口国。对国际贸易来说,进口制成品的需求是刚性的,而原材料是可以替代的。落实到汇率上,原材料远比制成品敏感:甲方可以换人,乙方没有选择,必须进口。
这个优势,使英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游刃有余,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中国武功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此时的英国,没有管理汇率,汇率随心而动。
18世纪后期,英格兰银行黄金储备仅占银行券的2~3%,最多不超过5万英镑,很多时候甚至不足1万英镑,从绝对数字来看英镑根本就岌岌可危。
但是,英国总是操纵利率,从容应对任何一个个人、集团甚至国家挤兑。
伦敦作为第一代国际金融中心,尤其是在票据交换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英国可以在银行市场借入巨款,又在贴现方面借出巨款,一入一出足以熨平汇率波动。一旦市面黄金流通收紧,英格兰银行就放手贴现,凭空创造英镑;同时,同信贷市场左右黄金流入伦敦。
当时,报纸这样评价英格兰银行的政策“7%的利息足以吸引北美的黄金”,凭着伦敦信贷市场,英国金本位楞是撑过了进一个世纪。
尽管金本位也是一种强者逻辑,在当时国际贸易体系下,正是这种金本位体系使得各国不能以邻为壑。即使英国,也必须通过货币市场控制汇率,不能任由自己经济形势乱发货币。稳定的汇率给了西方诸国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环境,可以说,当时的金本位制度为西方飞速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白银阴谋
70年代后期,英国已经确立金本位,其他国家确立金本位的趋势也日趋明朗。结果是,美国白银在国内过于便宜,在国际市场又无处出口。
所有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而且喜欢向阴谋论联想。银矿主们立刻想到了建国时刻的法令,为何《铸币条例》未将白银纳入其中?
欧洲诸国实行金本位的时候,美国人还在用绿背纸钞。金本位体系下,欧洲诸国相当于固定了汇率,美国独自执行毫无准备的纸钞制度,尴尬可想而知。
非不想也,不能也。
南北战争结束后,大家都认为联邦会调整货币。包括民主、共和两党在内,大家都认为战时出台《国民银行法》是应急手段;以联邦名义发行毫无准备的货币,只能是权宜之计;仗打完了,就该调整了。
南北战争后,联邦果然开始调整货币,1873年2月12日,国会通过《铸币条例》,恢复自由铸币。
问题是,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物价就开始下降,而且一降就是三十年。此时,减少货币供给,日子真的是不要过了。
矛盾激化,还要从美国刚建国谈起。
美国建国后不久,财政部1792年规定,任何人只要携带金银就可以到铸币厂自行铸币。247。5克黄金可以换得10美元金币,371。25克白银可以换的1美元银币,黄金白银比价是1:15。
杰克逊政府时期金币贬值,10美元金币含金量减少到232。2克,银币含银不变,也就是说官方金银比价变为1:16(即1盎司银的官价为1。292美元,1盎司黄金官价为20。67美元)。
然而,当时金属市场上白银价格要远远超过1盎司1。292美元。既然可以在商品市场卖高价,何必费心铸成货币?
南北战争前夕,银币就已经在市场上消失了。
鉴于市场上根本没有银币,《铸币条例》压根就没提白银可以铸造货币。从这个意义上,忽略白银铸币并非是阴谋,更没有想剥夺那个集团,应该说《铸币条例》还是公平的,所以当时银矿主也没反对。
马克思告诉我们,世界是运动的世界,所以,白银的情况也会变化。
1873年,北美发现了内达华州大银矿,当年产出白银价值645000美元,两年后产量居然翻了25倍。
这,还不是全部。
70年代后期,英国已经确立金本位,其他国家确立金本位的趋势也日趋明朗。结果是,美国白银在国内过于便宜,在国际市场又无处出口。
所有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而且喜欢向阴谋论联想。银矿主们立刻想到了建国时刻的法令,为何《铸币条例》未将白银纳入其中?
人们纷纷指责1873年初《铸币条例》是东部银行家的一场阴谋,并将《铸币条例》称为“73罪恶”,要求联邦政府恢复自由铸造银币,承认固定金银比价为1:16。
开玩笑。
白银贬值是市场供需决定,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要求联邦恢复白银铸币的,却不仅仅是银矿主,还有华尔街、农场主和工业资本家。他们的动机似乎就不那么单纯了。
西进运动中,农场面积越来越大,农民不但必须雇工,也要和银行、商店、掮客打交道,货币已经成为一种农场主与外界联系不可或缺的工具。借债是农场主最主要的货币来源,欠债就要还钱;还钱就要利息;还利息,农场主不愿意。
所以,农场主,痛恨银行。
在新兴资本家阶层来看,以黄金铸造硬币,最大的赢家是银行。货币会越来越少,工业品价格会越来越低,把货币发行权交给银行,等于赋予了银行盘剥工商企业的权力。
所以,新兴资本家,痛恨银行。
华尔街当然不希望银行业获得货币发行权,更不希望禁绝绿背纸钞,市场一颦一笑全靠货币支撑,一旦恢复《铸币条例》自己无疑会受制于银行业。以华尔街为首的绿背纸钞党甚至为1875年总统大选准备了自己的人选,准备拼死一搏。
所以,华尔街,就更痛恨银行。
1875年,是共和党任期的最后一年,而且,一个很明显的情况是共和党支持者乃至经费多来自于东部银行势力。
顶着压力,共和党主导国会又通过了《恢复硬币支付法》:允许州立银行自行发钞,每增加100美元银行券,财政部收回80美元绿背纸钞。
然而,继任的民主党却没有如此魄力,毕竟他们还要面对后面4年的任期,而且传统上人们都认为民主党代表西部农场主势力。
1878年民主党当政后,机会来了,白银运动终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当年,国会通过《白兰德·艾利森法》,规定财政部每月铸造200~400万美元银币,当然,财政部只用最低限额收购白银。
次年,通过《谢尔曼购银法》,强令财政部每月铸造450万美元银币。
很多时候,虽然势力集团呼声很高、势力很强,但未必代表正确方向。说到底,利益集团的呼声也是为了利益,而且是短期利益,未必符合民生长期利益。
民主党的媚民政策立即引起了货币市场混乱。
联邦政府力求流通中绿背纸钞、黄金、白银等值;《铸币条例》又规定美元可以自由兑换黄金;财政部必须满足任何以纸币、银币兑换黄金的要求;
……
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