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的整体权利,按公共福利的要求来规定使用到什么程度”
——西奥多·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的手段很激进,他的拿出的第一个办法是支持托拉斯工人罢工,建议托拉斯接受工人的谈判条件;
第二个办法更狠,成立了一个“公司事务调查局”,专门搜集黑材料,类似于明代的特务机构东厂、西厂,不过罗斯福还比较清醒,这个部门只能搜集黑材料,无权裁定托拉斯是否违法;
第三个办法,如果没有人对托拉斯诉讼,司法部可以直接提起诉讼,将“公司事务调查局”的黑材料呈报最高法院,裁定是否形成垄断。
但是,《反托拉斯法》的条文实在是过于含糊,受制于此,罗斯福的很多起诉都以失败而告终。
托拉斯,依旧在美国存在……
罗斯福的下一任总统是威尔逊,与罗斯福相比,威尔逊比较温文尔雅。温文尔雅的人,可能下手更黑。
威尔逊手段比罗斯福文明了很多,没再组织人搞黑材料。不过,他的方法却具备最致命的杀伤性,因为威尔逊修改了法律。
1914年,在威尔逊授意下,一批议员向国会提交了《克莱顿反托拉斯法》,而且,获得了通过。该法规定,“凡能导致削弱竞争的价格上的差别对待均属非法”。
以上法律条文,翻译起来比较拗口,通俗地说,即使一个公司能够垄断市场,也不能自己定价;如果自己定价,就要被解体!
根据《克莱顿反托拉斯法》,J。P。摩根、洛克菲勒财团、美国制糖公司等等一系列托拉斯纷纷解体。
虽然托拉斯的辉煌一去不复返,不过,也正是托拉斯的解体才保证了整个美国能在世界上不断辉煌。
第9章 枪炮与金钱Ⅰ(一战)
引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在美国贷款支持下击溃了德意联盟。然而,巴黎和会后美国又反过来帮助德国摆脱了《凡尔赛合约》的束缚。然而,一战后的货币世界混乱不堪,美国、英国、法国各行其是,终于为二战埋下了火种。
一战前后,美国对德态度为何判若两人?
德国又如何能在战后反败为胜?
战争序言:德意志的由来
如果说美国经济成功是新大陆居民追求财富的梦想,德意志经济成功则更多归功于普鲁士的地缘竞争,这是欧洲大陆试错过程中另一个成功的典范。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们始终没有提到德国。
当法兰克卡洛林王朝跟北欧海盗死磕的时候,东部5个大封建领主趁机解雇了国王,11~18世纪现在的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欧洲腹地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直到18世纪末期,神圣罗马帝国境内还只有100多个小邦,压根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这些小邦中有一个普鲁士公国,拿破仑让普鲁士丢失了一半以上的领地和人口。在超强外部压力下,普鲁士出现了忧患意识,人们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拯救民族命运?
再次声明,我们是金融学教师,不是金融市场操盘手。所以,我们想强调普鲁士公国给出的答案:教育。
1820年普鲁士通过《教育法草案》,从此,上学跟当兵一样,是必须履行的义务。1870年普鲁士的小学教育普及率达到97%,这绝对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数字。
“必须以精神的力量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因为穷才要办教育,我没听说那个国家因为办教育亡国了”
凭借优秀的人力资本普鲁士很快就让世界刮目:普鲁士诞生了人类第一个科学实验室、第一本科技刊物、第一个研究生院、第一个研究所;弱小的领主给社会科学提供了宽松的研究环境,也孕育了包括卡尔·马克思、黑格尔和费希特在内的社会科学领域的顶级大师。
1834年,“德意志商业和手工业联合会”成立,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北部小邦取消了彼此关税(以奥地利为首的南部小邦拒绝加入)。1835年德意志北部第一条铁路开通,1839年关税同盟境内铁路总长度已经超过法国,统一的德意志即将出现在欧洲大陆。
如果说铁路是德意志的血脉,血管里流淌的则是德国银行的资金。
关税同盟成立之前联邦境内大概有70多种货币,贸易发展急切需要统一货币。修筑铁路增强了这种需要,1837年7月关税联盟达成协议,以现有普鲁士塔为基础建立“科隆马克制”,1马克等于14普鲁士塔。
1868年,普鲁士关税同盟在第四届联合会上废除了科隆马克,决定逐步取代银币制度,1871年开始实行马克制度,银行以金锭作为发行准备。1871年1月18日包括普鲁士在内的个22个邦和3个自由城市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由普鲁士国王出任帝国国王。
1873年,在普鲁士国王操纵下,德国联邦议会通过法案,组建帝国银行、统一马克币值,由32家银行在各邦发行马克纸币。
马克诞生,标志着在经济上德国也最终实现了统一。1893~1913年间,德国电气工业总产值增加了28倍;1913年,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主体,奠定了新一代欧洲大陆霸主地位。
……
此时,英国正在享受全世界的殖民地带来的丰厚利润,原有的工业体系足以支撑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需要,自然也就放弃了试错过程,终于形成了路径依赖,走入荷兰、西班牙等第一代世界强国的宿命。
最离谱的,英国是化学学科发源地,却把化学工业拱手让给了德国。英国皇家研究员柏琴1868年发明合成燃料,英国企业家对此却没有什么兴趣,因为他们可以从殖民地弄来天然燃料。
柏琴的老师霍夫把这个发明带到德国,形成了德国染料化工行业,到1900年全世界80%的染料都产自德国。
如果说美国经济成功是新大陆居民追求财富的梦想,德意志经济成功则更多归功于普鲁士的地缘竞争,这是欧洲大陆试错过程中另一个成功的典范。
面对强大的法国、虎视眈眈的奥地利,即使普鲁士国王再专制,也得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是否可以抗衡两个身边宿敌。只有经济实力超越对方,起码不能弱于对方,起码才能生存下去。
普鲁士人确实不能制约专制,但是周边的敌人可以,无数小邦又给德国留出了巨大的试错空间。所以,在普鲁士我们看到了新闻自由、教育发展、修建铁路,乃至实行社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这些未必是专制者的初衷,但他们没有选择。
国家命运向来是条单行线:强盛或亡国,只能二选一。
可怕的是,自古以来,神圣罗马帝国始终以罗马帝国正统自居,普鲁士人则始终自认为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容克贵族无时无刻不梦想着恢复古罗马的光荣。
伟大的胜利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危险……
一战:钱主沉浮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德两国的金融实力之战,耗尽了欧洲的经济资源,却成就了唯一的胜利者——美国。
前几年有本畅销书说,是欧洲金融大鳄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么说,也没错。
伟大的导师列宁就教导我们:“追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没有任何意义,戴着王冠的强盗是一丘之貉,……,金融资本加强了世界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异,……,既然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实力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经典。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德两国的金融实力之战,耗尽了欧洲的经济资源,却成就了唯一的胜利者——美国。
…… ……
(鉴于伟大导师列宁已经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成因,此处省略数千字,直接切入主题)
还没有调兵遣将,参战国就在金融上出招,试图摧毁对方经济。
1914年7月底,英格兰银行先下手为强,将贴现率从3%提高到10%,吸引资金回流英伦诸岛。柏林当时还没有统一的贴现中心,资金立刻出现了恐慌,德国帝国银行出现挤兑,一个月存款减少了20%。
德国银行的处理方式简单而粗暴:马克与黄金脱钩,停止兑付黄金;3个月国债纳入货币体系。这基本相当于增发货币,是一个极不明智的选择。金本位时代宣布与黄金脱钩,就等于断送了自己的贷款途径。
德国可没有考虑这么多,老子就是要打。
萨拉热窝事件,机会终于来了!8月2日德国出兵卢森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战争,要钱的!
理论上,一个国家支付战争费用的方式是征税;实际上,最好的战争筹资方式是贷款(外债)。
第一,征税或内债会降低国民支持度,而且速度太慢;
第二,胜利后,债务完全可以转嫁给战败国。
比如,1894…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我们就赔了倭寇很多很多钱,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日本欠人家的债务,等于人家用我们的钱在打我们自己。
先打了再说,管他身后大浪滔天。
德国的选择,是对内借款。
因为,德国人很实在(严谨),战端肇始,指望从伦敦融资那是想都不要想;而最大的中立国美国却一直忽悠自己要中立。
1914年8月4日,威尔逊总统要求美国在战争中严守中立地位,“美国必须保持中立,名副其实;必须抑制我们的私人感情,以及一切可能被视为偏袒交战一方的交往;必须公正不阿,言行一致”。
况且,德国人有自己的打算,他们觉得自己一定会赢得胜利,只要每年税收足以偿付内债利息,将来战胜,赔款就是净利润。
他们在战争前竟然做了预算,估计战争的费用约为700亿马克。当时,德国财政部长赫尔费里希对此充满信心,只是,德国人希恐怕不会想到,1920年战争结束后,德国公债总额为2200亿马克。
根据以上判断,德国制定了自己的作战方案“施里芬计划”。这个作战方案与二战中的“闪电战”如出一辙:利用高速机械化部队在六个星期内击溃法国,然后移军东进进攻沙俄。
从资本运作的角度讲,这么做也不是不可以。
问题是,协约国不这么认为。
英法美本是同种同源,算是老乡。有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