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罗斯福的建议会晤地点设在美国本土,这点也很重要。
在哪里开会本来不是问题,但会议主场却折射出国家力量此消彼长,这一点如同足球:邀请你去异国旅游当然是好事,到别的国家踢球就不必了。
无论是英、法访美还是美国在伦敦参加会议,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到伦敦,美国客场作战,美国不想去;到美国,英国当然也不想去。
战后,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约有欧洲债券130多亿美元;德国则变为债务国;英、法均无力重整国际金融体系,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身上。
所以,就算英国再不想去,还是得去。
会晤期间罗斯福呼吁:取消战债利息,并重新核定本金,对即将到期的战债提出一些通融办法。最终,罗斯福与麦克唐纳、赫里欧一起呼吁“最终要重新建立国际汇兑中的平衡”、“恢复金融货币的稳定”、“我们想做的事之一,就是要使世界恢复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制”。
呼吁=忽悠。
罗斯福真正关心的是如何缓解国内经济危机,“我们的国际贸易关系虽然非常重要,但在迫切性和必要性上必须从属于健全国民经济的任务。我一定要竭尽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但是国内的紧急状况是等不得贸易上的成就”。
美国意思很直白:大家得先让我强大。
英国:让您强大起来,别做梦了。
麦克唐纳率先在开幕词中提出:“必须在清除普遍经济恢复的任何障碍之前,首先刻不容缓地解决战债问题”。
直白点说,就是希望美国降低关税,让欧洲各国用商品偿还战债。
针锋相对,美国国会会议期间通过《赫尔法案》,要求各国自1933年6月12日起将现行关税普遍降低10%,美元贬值15~20%。
您别逗了!
关税降低10%对美国税率优势基本没有影响,欧洲国家再降10%,全世界就剩下美国货了。
就赫尔法案,欧洲各国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美国着重落实麦克唐纳的第二点要求:稳定美元汇率。比如,法国提出“只要美元继续波动并有进一步贬值的危险,巴黎就决不会同意约束法国限制美国商品进口的权利”。
英法诸国的意思,直白点说:美国还是要稳定汇率,保证黄金兑付。
即使如此,初期结果看起来还不错。
6月15日,三国中央银行就市场汇价达成了协议:英镑对美元,汇率为1:0。25,美元对法郎,汇率为0.04662:1;允许上下浮动3%。三国中央银行将黄金买卖这个汇率,黄金销售限额为0。8~1亿美元。当天,美元与英镑的市场汇价已经跌至4。15:1,稳定币值协议的消息透露给报界后,美元汇价立即回升至4。02。
如果这个汇率体系真的执行下去,美元铁定升值,肯定是罗斯福不愿意看到的。
不想看到,干脆就不看,美国已经再不用看谁的脸色行事。关系本国经济利益,什么承诺都不好使。
6月17日,罗斯福电告代表团,不能在协议上签字,美国不能做出避免美元上下浮动的任何承诺。
6月22日,美国代表宣布:“华盛顿当局认为,暂时稳定货币的措施在目前是不适宜的”。
7月3日,罗斯福给会议再次发来电报,“暂时的固定汇率不是正确的答案,我们必须做的倒是缓和现存的禁运以方便产品交换、互通有无”,美国希望打开欧洲扩大进口的目标在此一览无余。
这封电报被形容为“炸弹信息”,使三国银行家的努力付诸东流,伦敦世界经济会议陷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个玩笑开大了。
7月4日的会议上,麦克唐纳提议休会,并起草了一份决定休会的文告,公开了罗斯福5月16日赞同稳定金融、7月3日又变卦的电文。英国首相公开表示,由于“一个国家的”的某种货币政策,世界经济会议已经不可能继续进行。
现在,总结一下伦敦经济会议:就是黑老大江湖谈判,英国与美国,谁才是世界老大!旧老大不服,新老大也不甘,所以,会议毫无结果。补充一点,伦敦经济会议并非全无结果,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人们对英镑体系彻底丧失信心。
没错,美国自身也在经济衰退,国内也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在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任何国家都不能对经济危机置身事外,老大不能只顾自己,小弟都完蛋了,对老大一点好处都没有。
当然,没有人能要求老大完全置自身安危不顾,这不现实。
老大的责任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扶助小弟,老大才有可能更快恢复战斗力。作为超级大国,在后发国家身上弄点油水,赚点钱,也不是不行。但把别人永远压制于自身产业链条之内,直至成为老大完全的附庸,就很不厚道了。
至于借助自身经济实力强行向小弟传输价值观,甚至干涉小弟家事就不是责任了,那是霸权。
7月,伦敦经济会议刚散,当月伦敦银行业就发生挤兑,世界人民都来挤兑黄金。为此,英国流失了2亿英镑黄金,当年9月宣布脱离金汇兑本位制。
此后,各国纷纷放弃了金汇兑本位制。
既然不能靠美国继续当老大,英国纠集英属殖民地则形成了“英镑集团”,在自己地盘上当个老大还是没有问题的;
法国从1931年开始连续从美国兑换3。5亿美元黄金,此时已经有实力继续坚持金本位,于是,法国在法属殖民地中形成了“黄金集团”;
新兴的美国也显示了很强的经济实力,包括中华民国在内的一批国家将本国货币盯住美元,又形成了“美元集团”。
美、英、法,金融三国志,世界终于真的乱了。
第10章 枪炮与金钱Ⅱ(二战)
引言
1929年纽约金融市场暴跌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英国、德国无一不是经济衰退,失业率高企,尽管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但这绝非凯恩斯政策的功劳。也是在1929年危机背景下,世界出现了法西斯同盟,最大的法西斯投资恰恰就是在银行势力扶持下登上历史舞台的。
1929年世界大危机,纽约金融市场是真正的始作俑者吗?
盟国何以能在二战中反败为胜,最终击溃法西斯?
忽悠出来的1929大危机
市场永远都没有大人物,过去没有,现状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如果真有大人物,市场就会永远赚钱(鉴于美国市场有做空机制,所以不会只涨不跌)。
任何大人物也只能控制一两只股票,不可能操纵整个市场,翘起道琼斯指数的是千万个投资者,任何“大人物”和市场相比都将微不足道。
在金融市场,判断对了大势,你就是大人物。
对美国来说,一战后的时光是幸福的。
20世纪20年代,财富似乎向美国人敞开大门,整个国家都洋溢着一片喜庆。1928年12月4日,柯立芝总统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美国从未遇到比现在更加令人鼓舞的繁荣。在国内,人民安居乐业,在国际方面,和平是主流”,总统认为“可以乐观地展望未来”。
这是一个财富时代,“五月花”号的梦想在这一刻实现了。柯立芝总统把财富的来源归因于“前所未有的繁荣主要有赖于美国人民的品质和团结”。
不过,对美国人来说,财富还有另外一种来源:投机。
佛罗里达州的气候总是比纽约好,甚至比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州都要好,一到冬季富人如同候鸟一样到这里消磨幸福时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真的相信,整个佛罗里达半岛都会住满游客,无论海滩、沼泽、湿地,甚至灌木丛都是浪漫而又健康的居住地啊,这里的房产一定会升值!
度假圣地,投机天堂!
1923~1925年,佛罗里达的地价出现了惊人的升幅,大概升幅在5~6倍左右,棕榈海滩上的每一块土地都成为资金争夺对象。开始只是海滩距离5英里的地方,逐渐的10英里、15英里……,几乎整个佛罗里达州的地产都被炒作起来。
今天,在北京任何一个小区周边都有一堆地产中介,很火爆。确实火爆,分跟谁比,与当年的佛罗里达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一个迈阿密市只有7。5万人口,却有2。5万名地产经纪人、2000多家地产公司,全市的口头禅都是:“今天不买,明天就买不到了!”。
佛罗里达州的房地产经纪人,还是房地产经纪人,不可能经纪月球环形山,还要靠当地地产过日子。
一个城市,每个小区边上都是一片经纪公司,对经济整体来说,这些房产经纪不但不能创造财富、不能节约信息成本,就连居住功能都丧失了:真要是有人住,这些经纪人早失业了。
如果房产经纪的最大用途是增加投资人成本,就成了一群骗子,相信每个与房产中介打过交道的人都身同感受;如果一个行业整体以骗为生,那就是经济的毒瘤;如果城市居民都以骗为荣,或早或晚那是一定会出事情的。
无论多么绚丽的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
1926年9月18日,一场台风卷走了迈阿密数千栋房子,海上游弋的游艇也冲到市区大街。最后,一个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1。5万名难民,也就是说,这个城市被毁灭了。
对地产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充分的利空,佛罗里达州房地产骤然跌价。
尽管我们没有找到地产下跌的幅度,但是迈阿密银行1928年的日结算资金量仅为1。4万美元,这个数字在1925年曾经以百万为单位。
伴随着地产泡沫破灭,1926年,美国经济已经出现疲态。《纽约时报》工业指数1925年底为181点,1926年1、2月连续下滑到172点。
如果这个时候美国祈求上帝保佑,也许不会折腾出一个世界经济危机来。
上帝没有保佑美国,反而送来了三位不速之客。1927年年初,英法德三国央行行长访美,历史记录了他们的名字:英格兰银行行长蒙泰古·诺曼、德意志银行行长雅尔玛·沙赫特和法兰西银行副行长查尔斯·李斯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