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时候,日本开始派“遣唐史”,官吏也需要修中国的儒家典籍,如《大学》、《中庸》。不同于汉唐,日本周边是海洋,从来没有受到游牧民族侵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汉唐文化。
少读唐史,我梦到过一个中土小院:堂前植梅、竹林通幽,现实中唯一接近梦境的实景,是我在日本大阪见到的民居。
不过,这个时代的日本可不是一个世外桃源,天皇没有实权,所谓幕府也就管理东京周围巴掌点的地方。地方长官叫做“大名”,也就是土皇帝。幕府就是东京的大名,只是因为他们控制了天皇,所以身份相对特殊。
在日本,天皇不是任何一个农民、甚至大名拉杆子就可以当的,所谓“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在日本不太可能。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来没有让渡给异性,尽管天皇说话不算数的,可只要控制天皇,起码能在诸位大名之前风光。
鉴于幕府经常忽悠自己,天皇很不高兴。
1868年,明治天皇在长州等几个小藩支持下准备倒幕。
德川幕府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怂货,面对西方外敌入侵、拱手称臣,面对国内大名起哄、干脆自己辞职。
没错,长州几个藩属确实拥立天皇,可是他们对各地大名仍旧没有绝对统治权力,只有确立天皇实君,才有可能控制整个日本,他们拿出的办法是借天皇的名义“废藩置县”,革除了地方大名势力,大名被集中到东京居住,并发放高薪。
这就是所谓“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最难的不是废除幕府集权,而是废除地方势力,因为幕府本身说话就不算数。正因为如此,明治维新的阻力并不是很大,过程也不如中国戊戌变法激烈,虽然没掉多少脑袋,但后果对日本来说是革命性的。
人们经常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在幕府原统治下,并没有一个历时几千年的皇权中央,天皇、地方藩镇都没有绝对性压倒优势:天皇虽然没有军事实力,但却是精神领袖,干掉他是肯定不可以的;地方藩镇虽然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发号施令的人,但即使不当老大,也不能被别人灭掉。
所以,宪政、议会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新规则,在新规则下大家再次处于新的起跑线,不至于兵戎相见。
日本维新的灵魂人物叫做伊腾博文,时任日本首相。有人比较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梁启超曾嗟叹“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合肥有知,必当微笑于地下曰:孺子知我”。
人们也经常比较伊腾博文与康有为,康有为的权力自然不能跟这位日本权相相提并论。但日本维新出现的是一个法,立宪之法,所有法律都需经议会裁定;康有为维新却是忠君,一个皇权义之君。
其成、其败,早已一目了然。
抢劫可以发家吗
没什么,国家经济起飞,借点钱也是应该的;问题是,如何还钱。
日本的回答很简单:抢!
尽管有了明治维新,日本仍非当年英美可比。英格兰虽然也是岛国,却有欧洲大陆作为市场依托,美国则在文明传承上英格兰和西欧一脉相承。
日本四岛文明演进与中国大陆却实在相距甚远,远到只有日本向中国学习,双方没有交换的可能,中国不可能成为日本的市场。于是,中日之间的交流,更多是非法入境——倭寇……。
秉承倭寇理念,日本开始了近代化路程。一般而言,国内资本主义萌芽,都要搞一些原始资本积累。1876年8月,明治政府颁布《金禄公债证书发行条例》,总计发行1。74亿日元公债,用于资助国内大型企业;同时,募集国外资金修筑铁路、兴办国内产业。
没什么,国家经济起飞,借点钱也是应该的;问题是,如何还钱。
日本的回答很简单:抢!
1895年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共勒索2。3亿两白银,相当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凭借这笔赔款,日本1897年建立了金本位制度,金融市场开始与海外市场对接。此后10年(1894…1904年),日本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公司数增加2。1倍、资本总额增加2。8倍,出口贸易额增加1。5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先后控制了朝鲜和中国台湾,一战结束日本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分别增长了6。5倍和5。5倍,俨然已经是世界强国了。
在“脱亚入欧”思想指导下,日本逐渐蜕变为军国主义民族,要求自己以西方列强的身份对待亚洲邻国:“我国不应犹豫等待邻国开明而共同振兴亚细亚,对待支那、朝鲜之法惟有按西洋人对待彼等之方式处理之”!
这样一个发贯战争财的强盗,当然不会放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机会。
与德国不同,日本与东亚各国并无宿怨,只是,日本认为要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这是“日本现代国民光荣的任务”,所以,日本决心“排除万难,为完成这一事业而迈进”!
这是一个毁灭世界的事业,可是,美国和西方世界却以为日本不敢摸它们的老虎屁股。毕竟日本经济总量只是美国九分之一,科技先进程度更是相差甚远。
“美国贸易禁运已经使得日本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如果没有新的战争,天皇可能被推翻,尽管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对垒等于蚍蜉撼树,但是,日本必须保持体制安泰,哪怕国家化为焦土,也不惜一战”
在美国人看来,这种理念简直不可理喻。如果美国人的《菊花与刀》早出版10年,美国人就会明白了。
薄薄的一册《菊花与刀》,详细记述了一个日本故事——“十八死士”,那是一个日本自古流传的故事。十八位家臣(奴仆)为了替多年前含冤死去的主人报仇,甚至投靠主人的敌人、抛弃自己的家人,在亲友的极端鄙视下生活了多年;这些年,没有人理解这十八位家臣;多年后,十八位家臣成功杀掉仇家,却也害死了当年的仇敌、今天的新主人,于是全部自尽……
为毁灭敌人,居然会毁灭自己的人生?这也太不合算了。
这只是美国人的算法。
1941年12月7日,日本进攻珍珠港美国海军,以微小代价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据说,珍珠港海战后,有两位国家领袖欣喜若狂,一位是东条英机,另一位则是我们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
12月8日,罗斯福总统向参众两院发表战争咨文,宣布12月7日为国耻日,对日本帝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日本虽然也是轴心国成员之一,经济实力却远逊于德国。按照1940年军火产值计算,日本生产能力只有德国的l/6、苏联的1/5、英国1/7。加之日本本土狭小、资源极为贫乏,战争物资严重依赖海外,二战期间日本90%以上的铁矿、95%的石油都出自被占领区。
1937年9月,罗斯福总统下令禁止美日武器、军火及物资贸易。自此,日本只能依靠掠夺中国等被占领区供给军事物资,于是东北人家的铁锅都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子弹。
日本侵略战争的罪恶远非到此结束,在世界军事史中唯有日本军队有一个特殊部门——给水部,用途是为军队提供清洁水源。因为,当地水源都已被日军污染,为制造瘟疫他们甚至将罹难的平民投入水井。
这是无声的屠杀,是比希特勒种族灭绝更严重的罪恶!
租借法案的奥秘
鉴于盟国确实无钱,而美国军火又产自私人厂商,罗斯福想到了绝妙的一招:租借,由联邦政府出钱购买,租借给盟国军火。
面对邪恶的法西斯,英美新旧两个老大都坐以待毙,看着轴心国吞噬自己的兄弟,波兰、匈牙利、中国、法国……,最后,惹火烧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历程、战术等等,我们不清楚,而且也不喜欢讲;关于为什么不喜欢讲,最后再讲。我们还是先讲战争背后的实际支撑——金融。
“闪电战”是德国在二次大战中使用的著名战术,不依靠传统的阵地,而是利用机械化部队迅速推进:波兰在两个星期内灭亡,44天内半个欧洲都沦陷在德国战车之下,一个月内进入苏联境内纵深800公里,上百万苏联红军投降……
其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成也“闪电”、败也“闪电”。
闪电战,顾名思义军队推进速度很快;军队推进速度快,消耗就更快,这就要求必须集中全国力量备战。
为了这一天,希特勒准备了很久。
1937年2月,希特勒颁布《帝国银行新秩序法》,帝国银行董事长由元首直接兼任;1939年颁布《帝国银行法》:停止兑换纸币,中央银行对帝国提供的贷款数额最终由“领袖”决定。至此,纳粹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国有化掌控了全国财富,积累了闪电战的资金实力。
刚才说的是战前准备,战时,就不好使了。
前面我们说过,对外战争最好的融资方式是对外借款,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对外举债。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又把一战失败教训当做了经验:只是在国内把税收换成国债,以占领区赔款计算利息;在占领区,成立国家信贷银行,以占领区土地作为准备发行银行券,基本上等于对内对外一起抢劫。
不长记性啊!
不过这也怨不得希特勒,不是希特勒不想借钱,实在没人借给他。
二战期间,德国根本就没有一个稳定的对外融资渠道,英、法、苏、美都是敌人,那来的钱借给他,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只在中立国瑞士得到1。5亿瑞士法郎借款。
有人一定想,既然占领了很多土地,何不抢劫?
希特勒也这么想,而且这么干。
二战期间,德国总计从占领地抢劫了90亿英镑,折合1500亿马克,这些财富也确实也在很长时间内维持了德国的“闪电”战术。
希特勒没想到的是,当时,全世界都在执行毛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