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说论语-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8。25(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解析】孔老师以人为本,认为人的安危是马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孔老师认为,人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至于责任谁来负,是第二位的。

【现实解说】为了抢救财产而英勇牺牲的英雄事迹是不是符合孔子的价值观呢?是否值得宣传呢?

18。26(10。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解析】最高领导赐给的,就要当场打开,而且还是很正式地打开,然后尝一尝,说“哇塞,真好吃”之类。如果是生肉,当然煮熟了要先给祖先供上,显示自己过得还不错,领导对自己也不错,请老祖宗放心。跟君主吃饭前,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孔子在与国君吃饭时,都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礼的遵从。

【现实解说】如今没那么多讲究,不过,跟领导老板吃饭,领导老板没动筷子,你就别尝。

18。27(10。19)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译文】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解析】孔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国君来探视他,他无法起身穿朝服,这似乎对国君不尊重,有违于礼,于是他就把朝服盖在身上。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会失礼于国君。

【现实解说】无话可说。

18。28(10。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解析】这是一种姿态吧,走得再快,其实还是没有马车快。

【现实解说】无话可说。

18。29(10。21)

入太庙,每事问。

与2。9(3。15)重出。

18。30(10。22)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译文】(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解析】这反映了两个事实,首先是孔子这人很仗义,朋友死了他愿意帮忙。对于一般人来说,都不愿意碰死人的事情,可是孔子愿意,为什么呢?因为孔子敬鬼神,认为死人更值得敬畏。其次呢,死人那点事对孔子来说是家常便饭,非常内行,甚至有点乐在其中。

【现实解说】现在这样的事情是不是都是民政局办呢?

18。31(10。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解析】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祭肉关系到“忠”、“孝”的问题。用肉祭祀祖先之后,这块肉就不仅仅是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一个载体。

【现实解说】车当然比腊肉要名贵得多,车与肉之间,还是选择车。

18。32(10。24)

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仰面朝天,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解析】根据科学研究,仰卧和侧卧都属于正确的睡觉方式,通常斯文人喜欢侧卧,粗壮的人喜欢仰卧,孔子是斯文人,所以喜欢侧卧不喜欢仰卧。

【现实解说】怎么舒服怎么睡。

18。33(10。25)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译文】(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做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解析】还是那样,孔子注重周礼,同时也是职业习惯。不过,对于负版者这个词,通常的解释都是背负国家图籍,这个说法肯定有问题,平常人谁背负国家图籍呢?所以,一定有正确的说法,只是现在我们没有找到。至于迅雷风烈必变,则是孔子要表示对上天的敬畏。

【现实解说】遇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情和态度,要做到这一点,不太容易啊。

18。34(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解析】做什么事情都规规矩矩,小心翼翼,还要有风度。

【现实解说】有的土财主暴发户,有了钱之后飞扬跋扈,指指点点,吆三喝四,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钱。

18。35(10。27)★★★★★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文】(孔子和弟子们)表情庄重起来,上体稍前倾,张臂细步趋行,在祭祀地点集中起来。(孔子说):“在山梁上进献山鸡,是时候了。”子路把山鸡放到祭品摆放的地方,(大家)三次下跪磕头,然后站了起来。

【解析】这段话历来的解说都很模糊,也是说法不一。普遍的说法是这样的: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这种普遍的说法语焉不详,不知所云,牵强附会。遗憾的是,几千年来,都是这样蒙混过关的。

我们注意到,整个《论语》的第十篇都是在讲述孔子的生活规律和接人待物,这一章却突然跳跃出去,去讲野鸡,岂不怪哉?所以,这段话讲的还是孔子在生活中的一种做法。什么做法?祭祀。

这是孔子和弟子们在山坡上祭祀山神的程序和场景,祭品则是山鸡,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

翔,是翔趋的意思。翔趋是古代的一种礼容。上体稍前倾,张臂细步趋行。共,是供,供奉的意思。嗅是磕头的意思,取狗嗅之意,也就是鼻子碰到地上。从这个角度说,这应该是祭山神,鼻子碰地表示对山神的敬重。“而作”就是站起来,前面(10。25)中有“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现实解说】野外的祭祀其实类似驴友,但是比驴友更有内涵,也更有亲和力。现在的驴友多半只知道到处转,像驴一样没有目的,没有文化内涵,只是为了赶时髦或者释放多余的精力。其实,不妨增加一些祭祀的内容,多一些文化内涵,能吸引更多的人和有更丰富的话题。

18。36(15。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方式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方式啊。”

【解析】肯定有人说孔子怎么这么啰唆,那是因为你不知道乐师都是瞎子。孔子的提示,是帮助乐师走路、坐下以及了解身边的人。

孔子是个很周到的人,服务意识很强的人。虽然有时显得繁琐,更多的时候让人感到很舒服很贴心。

周朝,某些职业是专门由残疾人来做的,譬如乐师基本上是盲人。为什么这样安排?因为眼睛不好的人,耳朵一定好使。再譬如,守门人一般是瘸子或者断腿断脚的人,总之就是脚底下不利索的人,为什么这样安排?因为守门就要求一直待在那里不动,腿脚灵便的往往东走走西看看,腿脚不好使的宁愿待着不动,大小便来了也宁愿多憋一会儿。

【现实解说】如今如今盲人不做乐师了,做按摩的比较多,因为眼不好使,手的感觉就好。帮助盲人的手法比较多,最多的就是城市的盲道,可是很多盲道被占用,这些都属于没有好好学习《论语》。

18。37(17。20)★★★★★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译文】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解析】这段话的字面意思简单得很,不用多说。但是,这段话的背景是什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历来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先来看看孺悲是什么人?历史上并没有说明,唯一一段有关孺悲的记载是在《礼记·杂记下》“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由此大致可以推断,孺悲应该是鲁哀公身边的人,而孔子尽管这一次没有见他,终究还是见了他或者见过他。

那么,孔子为什么不见他,而且故意让他知道呢?从这段话在《论语》中的位置看,前后都是在讲孔子讨厌的人或者讨厌的事情,因此可以简单推断孺悲是孔子很瞧不起的人。那么《小说下载|WRsHu。CoM》,孔子为什么瞧不起孺悲呢?

孔子说过:“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意思是,你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你。而这一段,应该就是孔子的“以直报怨”。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这样的。

孔子去拜会鲁哀公,鲁哀公正准备玩乐,于是派孺悲出来告诉孔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