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之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琉球之谜-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郭、翁、于、韩、贾、俞、陶、伍、江。但据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明清福建海外贸易的谢必震教授考证:上述36个姓氏中属于“闽人三十六姓”行列的只有蔡、郑、金、林、陈、毛、王、梁、阮、孙、曾、魏、程、红、周、李、高、吴、沈、田、马、钱、宗、叶、范、潘等26姓,其余姓氏尚待确认。

《水浒传》中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说,《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也有三十六变,这里又冒出个“闽人三十六姓”,又是怎么个事情呢?他们可不是猪八戒变的,也不是上天派到人间的,而是上天的儿子派到琉球的,也就是天子派过去的。哪个天子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三十六姓可不得了,不是一般人,朱元璋说“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这些人可都是皇帝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是精通造船、天文、气象和孔孟学说的专业人才和精英集团,不是一般人能入选的,那个时候比现在的什么海选要严格多了,科学家选秀,您看中国哪个电视台开过啊。连咱们山东卫视都没敢开,别的人就更开不了了。就有这么个故事,说有个人为了入选也是花钱托关系,他托的谁呢?托的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郑和不仅给琉球推荐人,还给他们送物,在我国台湾、琉球那边有很多特产的水果,很贵。还有一种特产叫“三宝姜”,其实就是生姜。台湾、琉球一带本来没有姜。公元1424年,“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船队第六次访问南洋各国,船队受到了台湾原住民(即高山族同胞)的欢迎,高山族同胞在生活、航路识别等方面给予郑和船队大力帮助。他发现不少高山族同胞都生活在山高水冷的地方,容易生病,就下令把随船携带的生姜送给他们,并告诉当地人,生姜可以驱寒去湿,避腥不荤。郑和及其船员还教会他们用生姜治病、防病和调味,并亲手把一些生姜种植在当地的土地上。从此,生姜开始在台湾岛扎根落户。为了纪念郑和,他们把生姜叫做“三宝姜”。为什么呢?因为郑和又称“三宝太监”嘛。

“闽人三十六姓”在琉球的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与琉球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闽人三十六姓”中人在完成航海朝贡使命的过程中,有的在航海途中溺水,有的因为环境艰苦及自身疾病等情况,“或老而返国,或留而无嗣”。即使如此,在这个时期,“闽人三十六姓”尚可从来琉球贸易或因台风等海难漂到琉球的福建商民中吸收补充。“闽人三十六姓”在琉球的繁衍虽然出现了血缘关系“拟制”(拟制血缘关系是指,本来没有血缘关系或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法律上确定其地位与血亲相同的亲属)的现象,但是这些现象的产生,是以居住国的血统认同中华血统,以通华语、认同中华文化为条件的,所以“闽人三十六姓”后裔能够长期保持华裔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

那么,这块土地上最早的国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这话还得从公元12世纪说起,也就是两宋交替之际。那个年代,琉球岛上有三个国家:北山、中山和南山。这是三个独立的王国,分别被称为山北国、中山国、山南国。这些国家存在了200多年之后,转眼到了1406年,也就是我们明朝永历年间。有一个叫尚巴志的人起兵,一举击败了中山国王武宁,夺取了中山王位,但他自己没坐。为什么呢?他有老爹,让他爹当了名义上的中山王,他自己执掌国政。十年以后,1416年他发兵灭掉了山北国;1422年,他爹终于死了,他自己成为了国王;1429年,他又灭了山南国。这样就统一了琉球群岛,开始了第一尚氏王朝。至此,琉球成为一个统一的王国。

第6节 琉球王朝兴衰

上述传说中的长男天孙氏建立的“天孙王朝”,历25代。天孙王朝之后,是为舜天王朝。这一王朝延续了3代73年。舜天王朝的开国之君姓源,号尊敦,1187年至1238年在位。传了两世之后,1249年,义本王继位。11年后,义本王自称“为天所弃,民半失”,因“饥疫并行”,让位给天孙氏后裔英祖王,即琉球中山国的始祖。

英祖王1260年即位。英祖王之后,历大成王、英慈王,至玉成王时,“世衰政废,为战国数十年。先王遗风变易尽,国分为三: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也”。史称“三山时代”。玉成王政令所及的区域仅是中山王国。据《中山世鉴》、《中山世谱》、《球阳》等书记载,中山王国以首里按司为中心,山南王国以大里按司为中心,山北王国以今归仁按司为中心。三国之中,以中山国最为强大,山北国实力最弱。其时山南、中山、山北三国分别位于琉球大岛(冲绳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势力并未发展到北方的奄美群岛和南方的先岛群岛。由于“三山争衡攻战不息,海岛亦绝贡不朝,而中山愈衰焉”。

在“三山”混战中,最终取得胜利的浦添按司察度,于1350年西威王死后被尊为中山国王。1405年,中山国政权转落到原属山南王国辖下的佐敷按司思绍与其子尚巴志之手。1406年,尚巴志击败中山国王武宁,夺取中山王位,奉其父为名义上的中山王,他自己执掌国政。1416年灭山北。1422年其父死,正式继位为王。1429年灭山南,统一了琉球,开创了第一尚氏王朝。至此,琉球成为一个统一的王国。

这个统一琉球的巴志与中国有些渊源。1430年,明宣宗赐他“尚”姓,改叫尚巴志。这在琉球三大国史之首的《中山世鉴》中有记载:尚巴志统一三山后,“遣使请册封于大明。宣宗皇帝悦其至诚,宣德三年(1428年)遣内监柴山、副使阮鼎,贲诏至琉球,封为琉球国中山王,赐王尚姓。”这就是琉球“尚氏”王统的由来。“尚”字,在中国古代用语中,具有管理帝王事务的含义。中国民间姓氏,至少多达百余家。明代皇帝专门谕赐巴志“尚”姓,而不赐其他姓氏,显然内含深意。

尚氏王朝按时间先后可分为第一尚氏王朝(1405—1469年)和第二尚氏王朝(1469—1879年)。在第一尚氏王朝的尚巴志统治时期(1422—1439年),已经初步奠定了琉球王国的统治基础。依据日本学者的研究,现在冲绳那霸市内首里的“王城”,便是在尚巴志即位前后修建的。首里城的建筑,并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东朝西,面向位于琉球西方的中国。首里城的西向,当是古琉球国向化或臣属的又一象征。第七代国王尚德执政时,又征服了奇界岛的按司势力。1469年,琉球国发生内乱,尚德王被杀,“第一尚氏王朝”灭亡。1470年,本名金圆(后改名尚圆)的御锁侧官(主管财物)被群臣推举为君,建立了琉球国史上的第二尚氏王朝。

1472年明朝使臣册封金圆(已改名为尚圆)为王,史称“第二尚氏王朝”。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二代国王尚真王统治时期(1478—1525年)为琉球的黄金时期,先后征服了八重山、与那国等岛。至1522年(明朝嘉靖元年)尚真王平定与那国岛“鬼虎之乱”后,琉球王国终于将势力扩张到整个琉球列岛,确定了北起喜界岛、奄美大岛,南至宫古、八重山群岛的疆界,即琉球史书中所称“三省并三十六岛”。尚真王确立了琉球的官员品秩、朝仪制度、神官制度、赋税制度、行政划分,扩建了首里城,废除了殉葬习俗,召各按司赴首里居住,禁止私人拥有兵器,确立了琉球王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此后琉球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

日本对琉球觊觎已久。公元698年,日本文武天皇派了一支探险队到达琉球,并声称其为日本范围的一部分;12世纪,日本九州的统治者被天皇冠以“南部岛屿领主”的称号;明朝中后期,日本丰臣秀吉北侵朝鲜时,曾派诸侯岛津氏发兵三千征伐琉球,在俘虏了国王尚宁后,又令其向日本南部九州的萨摩藩输送钱财粮食,以供军饷之需。1441年,日本萨摩藩又取得了对琉球北部岛屿的控制权。1609年,萨摩藩主岛津家久率兵侵略琉球,强迫琉球进贡,并强占北部奄美五岛为萨摩藩的直辖地。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将对外扩张定为国策,急于把琉球纳入版图之中。1871年7月,明治政府“废藩置县”,将萨摩藩改称鹿儿岛县,并单方面将琉球划归鹿儿岛县管辖。第二年,日本又强置琉球为琉球藩,从而完全控制了琉球。1879年4月,为了彻底将琉球纳入日本统治之下,日本悍然废除琉球藩,将奄美群岛及以北的岛屿全部划由鹿儿岛县管辖。同时,日本将奄美群岛以南至我国台湾以北诸岛划为第47个县,即冲绳县。冲绳县的范围包括以冲绳本岛为中心的冲绳群岛,以宫古岛为中心的宫古群岛,以石垣岛、西表岛为中心的八重山群岛和冲绳本岛以东400公里处的大东群岛。从此,琉球被鹿儿岛县与冲绳县一分为二,“冲绳”一词也就取代了原来的“琉球”称呼,曾经叱咤海上的“万国津梁”也就消失了,这也就是我们开始讲的那口“万国津梁钟”现在在冲绳县博物馆里的原因了。

第二章 封贡之路

引言

它曾经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第57个成员。

为什么琉球国有这么深的中国烙印?

它与中国有着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

它奉行中国历法,采用中国年号,那它就是中国的藩属之国了。

它用忠诚与坚持,走出了一条繁华的朝贡之路。

明朝267年,琉球共朝贡171回,三年来两回多,这是很难企及的高度。

第7节 相声中的真实历史文人小说下载

谢谢!我们今天的故事要从一段相声说起,但凡爱听相声的人,都会知道我们中国曾经有那么一位非常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刘宝瑞,刘先生。他特别擅长于单口相声,其中有一段跟我们山东有关系。那段相声叫《斗法》,说的是大明永乐年间,这琉球国来个老道,到了京城摆下擂台,要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