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性质千差万别、数量无限;不同的性质的“种子”组成不同的事物,世上万物千姿百态正是由于“种子”本身的千差万别。
例如,血由血的种子组成,骨头由骨头的种子构成,而头发则是头发种子所生。这使人想起在小孩子中很流行的说法:什么样的种子就长什么树,你吞了一颗龙眼核,你的脑袋很快就会长出一株龙眼树。事物性质取决于该事物中占优势的种子的数量;当某些种子占优势时,特定的事物得以存在;但当这种优势让位给别的种子时,事物就会发生变化。
譬
…… 47
西方哲学初步34
如,白雪融化为黑水,就是因为白雪种子的优势让位给黑水的种子;火熄灭成了灰,则是由于灰的种子取得了优势而排斥了火的种子。
像恩培多克勒那样,阿那克萨哥拉也试图说明世界的运动变化问题。他认为,事物的存亡只是种子的结合分散,合则存,散则亡,而种子本身则是永恒不变的。世上有某种叫“奴斯”
(Nous)的东西(即“心灵”)
,它是推动种子聚合分离从而促成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本力量。
和恩培多克勒那样,他也不曾回答“奴斯”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说到人的认识,阿那克萨哥拉主张它来源于感觉。感觉是由相反的事物产生对比而引起的:如由热而知冷,由苦而觉甜。
这与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知说”恰恰相反。
不过,阿那克萨哥拉也否认感觉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明确指出,只有理论才可以认识事物来源于极其微小、永恒不变的“种子”这种本质。
聚眼观之,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论”显得相当的幼稚。
说万物都于它们自身的种子而产生,不啻于说这样一句中国人的口头禅:“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崽打地洞。”虽然这与什么“资产阶级的血统论”无关,但给人的印象却仿佛是什么也没说。不过,仔细想想就会承认,阿那克萨哥拉的理论包含了希腊自然哲学的思想深化,它超越那些把万物本源归结为水、火、气、土的物质一元论,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感性直观的依赖,将物质本体论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来把握,把基本原素理解为感官无法知觉的非感性的物质微粒。
这是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在解决物质本原问题上的一个不小的
…… 48
44西方哲学初步
进步。阿那克萨哥拉就是凭着“种子论”的学说,而与恩培多克勒一起成为演进到原子论哲学的一个思想中继站。至于他那光秃的脑门始终不曾因为自己的理论而重生青丝,那恐怕是因为他还没来得及捉摸出那种食物含有头发种子的缘故吧!
七、跟原子打交道的哲学家
约公元前460年,在希腊半岛北部阿布德拉城的一个富商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名叫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370)。
他的名字与现代西方文字中的“民主”一词十分接近(如英文的“Democracy”
,德文的“Demokratie”
,和法文的“Démocratie”等等)
,也许“民主”一词正是来源于他,因为他算得上是希腊哲学家中最早讴歌民主的人,为此还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宁愿在民主国家受穷,不要在专制之下享福!”
这位聪颖的人,自小就与众不同,不贪玩,不恋物,喜欢独自一人埋头读书。
长大以后,他获得了一份丰厚的财产,于是便背起行囊、远涉重洋,游历了埃及、巴比伦、印度和波斯等许多地方,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学到了不少先进的知识,最后终于修炼成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
据说,他从海外回到家乡后,把钱花光了,按当地风俗花光遗产会受到审判,他因此被告上了法庭,但他却面无惧
…… 49
西方哲学初步54
色,慷慨陈词,为自己辩护,解释说花钱是为了观察世界,并当庭宣读大作《宇宙大系统》,以证明自己见识的价值。没想到,他的渊博学识和滔滔雄辩竟征服了所有在场的人,激起满堂喝彩之声,法庭不仅免了他的罪,还特意嘉奖了他。这部语惊四座的《宇宙大系统》,和另一部名为《宇宙小系统》的书包含了德谟克利特的主要思想,内容涉及哲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伦理学、艺术和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当然,除了这两本著作外,他一生还写过大约50多部其他的书,可惜,人们今天只能读到他的著作的某些残篇。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为了克服以前自然哲学的问题,特别是物质本原的直观性和物质构造的机理问题,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四根说”
,而阿那克萨哥拉则创立了“种子论”。然而,即便“四根”和“种子”已被想象成粒子化的东西,但“四根”乃不过四种基本元素的微型化,“种子”则表现为万物自身的无限缩小。它们都有一个致命的理论弱点:把万物的性质归结为具有不同性质的微观事物的产物,即以固有的性质说明派生的性质,因此,依然不能找到万物共同的本质(即一种唯一的、性质同一的万物原素)。例如,水、气、火、土、都有自己的性质,但它们之间却没有任何共通性;而“种子”则有无数种类,每一种类都各有自己的特性,但所有种类之间则无任何共同性,依然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的思路。
问题的关键何在?显然,以性质决定性质,必然会导致循环论证,最终无法解决问题。
说一个人是由其父母所生,其
…… 50
64西方哲学初步
父母又由其父母所生,最后就会引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怪问题。此路不通,看来得转换一下思路:如果以量决定质,即用同一种基本元素的量的变化来解释万物的差异性,是否就可解决这种理论难题呢?
其实,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人已经部分地走上了这一思路,他们从“水”
、“气”和“火”这些单一的元素的量的变化来说明万物的构成,可惜,这些元素本身仍旧是带有自身性质的直观物,没有彻底取消质的规定性而加以量化。
到了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不仅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从一元论发展到了多元论。当然他们两人的思想还是有价值的,特别是阿那克萨哥拉微粒化的“种子”
,如果将它们统统加以量化,不再视为本质不同的基本元素,而看作毫无差别、完全同一的基本粒子,那么上述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最终在这条思路上跨出这一步的,是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有一位叫留基波(Leucipus,生卒年不祥)
的老师。据说,留基波已大略提出了原子论的思想,但由于史料的贫乏,人们对他知之甚少,往往将他与德谟克利特相提并论,因此原子论哲学也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把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元素归结为原子。
“原子”
(Atom)一词希腊文原意为“不可分割性”。原子是最细小的物质微粒,世上只有这么一种性质相同而数量无限的原子,原子与原子之间没有性质上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万物之所以会有千差万别的形态,完全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原子的数量、大小、形态和排列的不同而造成的。原子内部密
…… 51
西方哲学初步74
集充实而没有任何空隙,这就是原子的最根本属性——充实性。在这个意义上,德谟克利特将原子叫做“存在”。与这种“存在”相对的是松散性、非充实性。相对于原子的“存在”
,他将“虚空”
称作“非存在”。
但他并不认为虚空真的不存在。
它只是不够充实而已。
“虚空”概念的提出,是德谟克利特的一大贡献,它是西方哲学史上首次出现“空间”这种理论范畴的萌芽。在他的理论中,虚空的存在成为原子能够运动的一个先决条件和场所。
原子在空间里永恒地旋动,引起原子之间的分合聚散,而形成千差万别的事物。没有空间,运动就不可能,也就不可能产生实体事物。原子数目无限,空间同样也无限,无限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作无限的运动,演成宇宙永恒运动变化的局面,而原子的这种运动是受必然性支配的。他们必然性理解为自然界固有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及法则,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制约关系。因此,自然界也就被看作为自己决定自己的一个物质的世界,从而否定了当时仍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有神论观念,得出了无神论的结论。这使他进一步把人的灵魂也归结为原子的构成物:灵魂像太阳、月亮一样,由极为精细、光滑的圆形的原子组成,所以它有很强的活动能力,可以渗透和存在于一切物体之中。
使它们都可以具有各种感觉能力,因此,人死时灵魂就离开人的肉体,消散无踪了。
德谟克利特也许是西方哲学家中最早一个专门研究认识论的人,他在这一领域发挥了恩培多克勒的“流射”
理论,并且彻底地贯彻了自己的原子论思想,因此形成了著名的“影像说”。
外界物体时常发射出一种波流,这种波流保持着和事
…… 52
84西方哲学初步
物形状相似的影象,它通过空气而作用于人的感官,再透入心灵,导致身体状况的改变,从而产生对该事物的感觉和思想。他还试图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用于感官的影像产生感性认识,他称之为“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