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第1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间海”,地中海有海峡和邻近海区或与洋相连,如欧、亚、非之间的地中海
等。内海是指深入大陆内部的海,一般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相连,如我国的
渤海就是内海。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指远离大陆、深度较大的广大水域。
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 89%,一般深度在 2000~3000 米以上。水色因含盐
分较多(平均为 35‰。)而呈现蓝色,海洋的沉积物多为钙质软泥、硅质软
泥和红粘土等。全球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洋占
地球表面的 71%,总面积为 3.6 亿平方公里。海洋是一个“蓝色宝库”,富
含黄金、铁、锰、锡等矿产资源和多种化学元素、稀有元素,并且海洋还有
丰富的生物资源,地球上的生物资源 80%以上都在海洋里。近年来,人们在
研究利用海洋的潮汐能发电,这将为人类带来取之不尽的能量来源。
                     
                洋流
                    
    海洋中海水沿着一定方向的大规模的流动。也称“海流”。洋流主要是
受盛行风、地转偏向力作用和岛屿阻挡等的影响。洋流的宽度一般达数十公
里乃至数百公里,长达数千公里。按其水温和成因可分寒流、暖流、风海流、
密度流、沿岸流、向岸流、离岸流等。洋流的存在对世界各地的气候影响很
大,往往同一纬度地带的大陆东西两岸因受寒流、暖流的不同影响,气候就
会呈现明显的差异。经常出现暖流的沿岸地带,气候湿润,降水丰富,生物
资源也很丰富;而寒流经过的地带往往气候干冷,降水稀少,甚至形成沙漠
气候。
                     
                湖泊
                    
    指陆地表面积水的洼地,面积一般大小不一,大的叫湖,小的叫泊。湖
泊是在地质、地貌、气候、流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种类上,按
湖盆的成因,可分为构造湖、堰塞湖、岩溶湖、火山口湖、冰川湖、人工湖
等;按泄水情况,可分为排水湖和非排水湖;按含盐量的多少,又可分为咸
水湖和淡水湖;构造湖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凹陷积水而形成的湖泊,一
般湖水较深,容积较大,如我国的滇池。堰塞湖是由于山崩、地震、滑坡、
泥石流、冰碛或火山喷发熔岩阻塞河道而形成的。岩溶湖也叫喀斯特湖,主
要是由石灰岩地区的溶蚀洼地积水而成的湖泊,一般湖底有地下水与之相
通,如我国贵州的草海。湖泊具有调节水量、气候和防洪、灌溉、养殖、旅
游等综合作用。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欧亚大陆之间的里海,面积 37.1 平方公
里;最深的湖泊是前苏联的贝加尔湖,水深 1620 米;世界上最低最咸的湖泊
是死海。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
                     

             土壤
                   
    指陆地上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主要是由矿物颗
粒、有机物残体、腐殖质以及水分、空气等成分组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
土壤具有供应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土壤中的各种肥力因素是互
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主要决定于土体类型和土壤结构。常见的几种土
壤类型有黑土、砖红壤、黄壤、红壤、棕红壤、褐土、冰沼土、黑钙土、栗
钙土、紫色土、水稻土、草甸土等。我国的贵州、广西、四川等处的山地为
黄壤;河北省的冀西山地、燕山山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秦岭等处为棕
壤;褐土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从河北省北部到太行山东麓一带;灰化土分布于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水稻土在我国的分布最广,几乎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分
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其中长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台湾西
部平原最为集中;紫色土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江南地区分布有红壤;砖红
壤主要在广西、广东和云南各省的南部边缘地带以及海南省大部分地区。
                    
             植被
                   
    是指一定地区内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总称。全球地表的植被称世
界植被,某一地区的植被称为地方植被,天然的森林、草甸等称为自然植被,
各类森林可称为森林植被。植被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合理地开发、利用、保
护植被将会给一个国家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根据植被地理分布规律,在一
定区域内可依照植被类型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划分出不同等级的植被区域。例
如,全球可划分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
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稀树草原等多种植被区域。




         哲学基本知识
                 
             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
识的概括与总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哲学思想萌芽于原始社会,
系统的哲学思想是在阶级社会出现以后形成的。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具有鲜
明的阶级性。各种哲学学说总是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作为阶级斗争的工
具而存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通常反映先进阶级的进步要求,唯心主义和形
而上学一般反映保守的或反动的剥削阶级的利益。哲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
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史,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互斗争、竞长争高的历史。19 世纪 40 年代,马
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的优秀传统,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和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使人类哲学思
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级。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也称哲学的根本问题或哲学的最高问题,即思维与存在
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两个方面:第
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
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
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则属于唯心主义。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
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世界是不是可以认识的问题。对
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肯定思维和存
在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即为可知论;凡是否认或至少否认
有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即为不可知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派
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区分各种哲学
派别的标准,是理解全部哲学发展史的基本轴线,也是一切实际工作中的根
本问题。


           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的
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逐渐形成的。人们在
实践活动中,首先形成的是对于现实世界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久而
久之,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世界的本质、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总的看法和
根本观点,这就是世界观。一般说来,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以此来观
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
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各种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归根
到底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不同的世界观会指
导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彻底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和世
界观是一致的。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观察问题和处
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用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去指导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就是
形而上学方法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指导观察问题
和处理问题,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人类认识史上
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方法论,而唯物辩证法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
论,是无产阶级和一切进步力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
系。它正确地回答了意识和物质即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
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承认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
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在阶级社会中,唯物主义一
般是进步阶级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
级,相应地,具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成就。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的缺
陷,是唯一科学、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