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第2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爆炸作用,于是,火药便产生了。
    火药发明后不久,便被人们运用到武器上。
    北京庆历年间,由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一书,在描述了多种火药
武器的同时,使记下了当时的 3 种火药配方。它们是:火球火药方、蒺藜火
球火药方、毒药烟球火药方。3 种火药配方,都是以硝石、硫磺、木炭为主
要原料,再配以其他物质而形成的。它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尤其是炼丹
家、军事家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努力探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这一成果的正式
公布,标志着我国军用火药的研制,已走过了发明阶段,进入了成熟时期,
这在兵器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3 世纪,中国发明的火药传到了印度和阿拉伯,后来又传到欧洲,以至
整个世界。从此,在世界兵器史和军事史上引发了一连串重大的变革。
                    
           造纸和蔡伦
                    
    你每天都在使用纸,读书、写字、看报、作画,但你知道它是什么时候、
由谁发明出来的吗?
    千百年来,人们都认为,纸是东汉的宦官蔡伦在公元 105 年发明的。其
实,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只是当时的纸还很粗
糙,质量较低,不便于书写,因而当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制造了优良的纸
张时,人们便把纸的发明权授予了他。而实际上,纸是我国西汉时的劳动人
民发明的。
    蔡伦改进了原有的造纸技术,创造性地扩大了造纸的原料来源,为大规
模地生产和使用纸开辟了道路。
    在纸发明以前,我国古人曾用过多种物质来作书写材料。先人把文字刻
在陶器上,这陶器就是最早记载文字的材料。周代冶金技术发展,王室的一
些重大活动常用文字刻铸在钟鼎之上,这青铜器便又成了刻写文字的材料。
时值春秋,甲骨文记载文字的材料,逐渐被简牍、缣帛取代。
    简牍与嫌帛作为书写材料,显然比甲骨等适用,但它们 也有不足之处。
简牍仍然很笨重。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的文书,重达 120 斤。西汉
时,文学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奏章,竟用了三千多根竹简,由两个武
士抬进宫中,汉武帝看了两个多月才看完。缣帛倒是轻便,可价格昂贵,一
般人是用个起的。
    经过千百年的探索、实践,先人终于从漂絮等活动中受到了启发,发明
了这种便利的书写材料,这就是“纸”。
    蔡伦,是东汉时期桂阳人,这桂阳就是现在的湖南耒阳。他从小就进宫
当了太监,到汉和帝时被提升为中常侍,侍奉在皇帝身边,传达诏令,负责
管理文书。后来,他又兼任尚方令,掌管皇宫里的手工作坊,专门为皇帝监
造各种器具用品。应该说,当时的蔡伦接触诏令、文书的过程中发现,丝帛
是书写的好材料,但造价太贵,只适合皇室富户使用,一般人难以问津;而
前人造的纸又疙疙瘩瘩,让人无法下笔。于是,他广泛地研究了民间的造纸
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作原料,监制出一批优良的纸张。公元
105 年,蔡伦把他监造的第一批纸献给了汉和帝。汉和帝一见,赞不绝口,
从此,造纸术得到推广。公元 116 年,蔡伦被封为“龙亭侯”,他造出的纸,

就被人们称为“蔡侯纸”。
                   
             指南车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中国人的祖先还创造使用过“指南车”这一指示方
向的工具呢!这项科技成果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那还是在远古的时候,黄帝为行“仁道”的事跟主宰南方的炎帝打了起
来,结果炎帝失败了。
    炎帝的惨败,激怒了他的孙子蚩尤。蚩尤聚集好多人马神兽,假借炎帝
的名号,自称“为帝”,扛着大旗,杀气腾腾地朝黄帝的部落扑去。
    这是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一场恶战。血流成河,尸首成堆,直打得
天昏地暗,山呼海啸。酣战中,蚩尤不知道施了一条什么魔法,竟弄出漫天
遍野的大雾来。一时间,白茫茫的大雾包围了黄帝的大军,他们只看见或隐
或显、时出时没、逢人便砍、遇兵便杀的蚩尤,却辨不出东西南北方向。他
们的高强武艺也无法施展,那雾好像白布幔子,罩在他们的四周,束缚着他
们的手脚。黄帝站在高大的战车上,挥舞着宝剑,高声喊着:“拼命往外冲
呀!拼命往外冲呀!冲出去就是胜利!”
    可是,谁能冲出去呢!大雾死死地“锁”住了他们。
    黄帝喊得实在是累了,他愁眉苦脸地坐到战车上。听着自己的士兵被砍
杀的嚎叫声,黄帝心如刀绞。他镇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默默地对自己说:
“得造个能辨别方向的东西,让它指引我们出去!”想着想着,他的头脑中
竟出现了一幅清晰的图画:一个小人,站在一辆小车上,手指着南方。这车
子不论怎样转圈,小人手的方向也不变。这时,黄帝的手不知怎么的开始动
作起来,一辆精巧的“指南车”便做成了。在这辆“指南车”的引导下,黄
帝率领着他的队伍,顺利冲出了迷雾。
    后来,黄帝又重振旗鼓,打败了蚩尤的军队,并把蚩尤 的脑袋砍了下来。
    这个神话故事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也不知道流传了几世几代,
反正直到魏明帝青龙年间(233~236),人们还对这件事津津乐道。不过,
谈论归谈论,却一直没有人动手去复制一个指南车。倒是魏朝的马钧,率先
迈出了这一步,为中国古代科技史填补了一页空白。
                   
           京杭大运河
                  
    在我们赞颂我国古代宏伟壮观的水利工程的时候,不该忘记那静静流淌
的京杭大运河。它虽然不如万里长城那样显赫,但它却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
的大动脉,它拖着时代的沉重脚步一直朝前走着……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中间由南到北,流经浙江省、江苏省、
山东省、河北省和天津市,全长 2794 公里。比苏伊士运河长 10 倍,比巴拿
马运河长 20 倍,是世界上人工挖掘的一条最长的河流。有意思的是,人们常
说“水有源,树有根”“百川东到海”,而京杭大运河却跟公路、铁路一样,
不存在源头,是两端互为首尾,并且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一条南北走向的长河。
    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虽然都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华民族的丰碑,人类
历史上由中国人设计并施工的两项最大的建筑工程,但筑长城和挖运河的用
意却完全不是一回事。筑长城是为了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挖运河则是为

了最大限度的沟通。
    京杭大运河横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使这五大水系联成
了一个水道网。在铁路、公路没有出现之前,这一水道网,不仅担负着运送
兵员粮草的职责,还承载着运送往来客商、柴米油盐的重任。如今从北京到
杭州,不但有铁路、公路,而且还有航空线路,然而“不废江河万古流”,
京杭大运河依然是那样的忙碌。
    说起挖运河,人们自然会想起隋炀帝。其实,古运河的历史,远比隋炀
帝修的运河要早得多。
    开挖运河,并不是用人工去挖一条全新的大河,而是将天然的河道湖泊
连通,或取直,或加宽,或挖深。这工程说起来轻巧,但实际干起来,却不
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在中国运河史上,第一个组织这项工程的人,是春秋
时期吴国的大王夫差。他下令开凿的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则是中国最早
挖掘的一条大型运河。
    邗沟南起扬州,北至淮安的末口,是夫差为攻打齐国而开的一条水路。
这条水路为京杭大运河奠定了基础,也为吴国的灭亡凿了一条“墓道”。
    一千多年后的公元 605 年,隋炀帝在修建东都洛阳的同时,又在邗沟和
隋文帝开凿的广通渠的基础上,发起了挖掘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工程,为
他乘龙舟去江南巡游享乐开辟道路。
    挖运河取尽了民脂民膏,也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运河开通后没几年,
隋炀帝便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化为了灰烬,与夫差走上了同一条道路。
    然而,人类的文明史,总是蕴藏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开挖运河,劳动
者流血流汗,灾难无穷;运河挖掘通,后世的经济文化因此而走向繁荣。
    如果隋炀帝开挖运河不是为了泛舟享乐,不是为了一己之贪欲,那就可
以和治水的大禹论功了。尽管如此,我们创然要说,开凿运河是害在一时,
而利在后代,利在民族。
                   
          我国第一口井
                  
    你知道中国最早的一口水井在什么地方吗?
    1973 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了
一口水井。这口水井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口水井。最初的时候,那里
是一个小水坑,遇上了干旱,水坑的水慢慢地变少了,不够用了。怎么办呢?
有位聪明人对大家说:“我看这样吧,咱们往下挖,或许能挖出够用的水来。”
挖了没多久,人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这井壁上的泥老往下掉,挖井人坐在
井边商量。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有一个主意不错,就是先往坑的四边各打
入一排木桩,形成一个方形的木桩墙,然后再把木桩墙里的泥土挖出来。这
样,井就能很容易地挖出来了。可是,用着用着,那水井的木桩墙受后面泥
土的压力,渐渐地朝水井里倾斜着,不久就要倒塌了。于是,大家又聚在一
块,商量对策。结果,还真的商量出了个好方法:他们做了个方木框,把它
套在方木墙顶端的里面。木排又站直了,而且再也不向里倾斜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