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第3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即齿髓腔。刚长出的牙的髓腔的下端是开放的,血管和神经从此通入。牙齿
一旦生成,下端就封闭起来,齿质不再分泌,则牙齿也停止生长。老鼠牙齿

的齿髓腔底部是不封闭的,可终生生长,这就使老鼠产生了经常磨牙的习性。
否则牙齿太长它们将无法吃东西了。
    总的来说,动物的牙齿有三种类型:
    切牙:像切菜刀一样,用来切断食物,类似人的门牙;
    磨牙:像一个小小的磨盘,用来磨碎食物,类似人的犬(槽)牙。
    尖牙:像短粗的锥子一样,可用来撕裂食物。
    动物的牙齿与食性及体内消化酶有着密切的关系。
    食用动物如老虎、豹子等猫科动物的尖牙非常发达,而它们的肠胃里缺
少消化植物的生物酶,不能消化、吸收植物,所以它们只适宜于吃肉。食草
动物如大象、长颈鹿、斑马、羚羊等的磨牙十分发达,而尖牙却比较细小,
甚至没有,只适合慢慢地咀嚼、吞咽草和树叶等枯物性食物,对肉中的筋腱
却无法吞咽。它们胃里的生物酶很适应消化草类中的纤维,所以宜于吃草。
    在自然界中,食草动物常被食肉动物吃掉,但大多数食草动物都有逃避
捕杀的本能,因此自然界中的动物都一直保持着生态平衡。
    精巧的舌
       
    舌头在人的口腔中担负着多种功能,搅拌食物,感觉味道,辅助发音等。
那自然界中其他动物的舌是怎样生长的,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已具备了舌,棒状的舌位于上下颌之间,口腔的
底壁、舌壁上有几个软质的刺,其作用主要是搅拌食物和感触味觉。
    青蛙的舌是肌肉质的,舌根生在口腔底部的前端,舌尖分叉,平时伸向
后方。捕食时,舌尖能够突然向外翻出,将飞虫等食物粘着,然后卷回到口
腔里,把食物吞下。青蛙的舌可以作为捕食的工具。
    蜥蜴的舌很长,可以伸出几乎和身体等长的距离,是粘捕昆虫的利器。
其舌端膨大,富于粘液,当昆虫距它还有三四十厘米时,它的舌头能迅速“射
出”,准确地以舌端粘住昆虫,卷送口中美餐一顿。其速度之快,距离之远
令人叹服。食蚁兽的舌头像鞭子一样,又细又长。它们专吃白蚁,长长的舌
头向外一伸,就把许多白蚁粘在舌头上,往回一卷,统统带进嘴里,方便极
了。
    绝大多数鸟类的舌都覆有角质的外鞘,味觉器官不发达,味蕾分布于舌
的基部和咽的底部。鸡的味蕾总数为 24 个,鸭大约有 200 个。但总得来说鸟
类的味觉不灵敏。鸟类舌的形状和结构与食性和生活方式有关。取食花蜜的
鸟类舌前端呈管状或刷状(如蜂鸟);啄木鸟的舌很长,且前端具倒钩,能
把树皮下的害虫钩出。某些种类的啄木鸟的舌,还能借助特殊的构造伸出口
外很远,最长者可达体长的 2/3。
    许多人害怕蛇的叉形舌头,它吞吐自由,并伴有口腔发出的嘶嘶之声,
甚是令人恐惧,其实这舌是完全无害的,它被用来收集周围环境的气息,检
验空气,品尝在嘴的上腭部被称为雅各布逊氏器的凹痕中发现的东西的滋
味。
    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但在拉丁美洲,生活着专门嗜血的吸血蝠。吸
血蝠专食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血,它有特殊的牙齿。它先用舌舔它的受害者,
然后剥去一小块表皮,接下来开始吸血。它伸出一根卷成管状的舌头,吸取
血液,但受害者几乎没有什么感觉。发了狂的吸血蝠有时还会对露宿熟睡的
人进行攻击。由于它们的叮咬,能给人带来狂犬病,致人以死地。所以这种

蝙蝠在拉丁美洲已被列入人畜的大敌,被严加控制。
    企鹅生活在南极,以海洋里的小鱼虾为食。捉过活鱼的人都知道,鱼的
身上有鳞和分泌出的粘液,特别光滑,不容易捉住、咬住。而企鹅的舌头长
满了肉刺,鱼一旦进到企鹅的嘴里就别想溜掉。
    各类动物舌的形状及结构,根据它们的生活习性与食性的不同而有很大
的差异。仅仅从这几类动物舌的介绍,便能看出舌的精巧,以及对动物本身
的重要性。
    足的变化
       
    动物的运动能力依照进化的顺序而不断加强。扁形动物门、原腔以及环
节动物门的动物上要依靠肌肉和躯体的协调 22 作用完成运动,软体动物门中
出现了肌肉质的足。如蜗牛的腹足,河蚌的斧足等等,到了节肢动物门的昆
虫纲,足才得到充分的完善,发挥其快速运动的作用。
    昆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是运动中心,分成三节,即前胸、中
胸、后胸。前两节每节生有一对翅,称为前翅和后翅,专供飞行之用。每节
生有一对足,分别为前足、中足、后足。足是昆虫的运动器官,主要作用是
适于陆上爬行,由于昆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迥异,所以昆虫的足变化多
端,使之能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有细长均匀、行走如飞的步行足(如叩
头虫的足);有粗壮发达、适于弹跳的跳跃足(如蝗虫的后足);有进化成
折刀一样的捕捉足(螳螂的前足);有变成桨一样的游泳足(龙虱的足);
有能像铲子般掘上钻洞的开掘足(蝼蛄的前足);还有便于采集花粉的携粉
足(蜜蜂的后足)等。真是“不一而足”。
    鱼类的四肢已进化成鳍在水中畅游,鸟类的前肢进化成翼在空中飞翔,
真正称之为四足动物的该算是爬行类。爬行动物(除蛇亚目外)大多四足着
地,行动敏捷。但其中有的足的结构也相当奇特。
    夏夜,摇扇纳凉于户外,常可见壁虎在纱窗、墙壁以及天花板上行走自
由,如履平地,遇到惊吓更是一闪即逝。为何壁虎能有这样的本领呢?原来
它有与众不同的足。壁虎的趾间无蹼,足端膨大为软垫,上有许多微绒毛覆
盖的鳞片,其毛由角蛋白质组成,长 90 微米,直径 10 微米,呈钩子形状。
由于壁虎的指趾上有成千上万这样的微钩,所以对物体表面的细小突起能轻
易地抓住,以保持身体平稳,并快速前进。即使在看起来十分光滑的玻璃表
面也有足够的突起供它抓握,更不用说是凹凸不平的墙面了。如果把它放在
磨光的平面上,因表面极其光滑使它无法抓握,壁虎便在上面寸步难行了。
实验证明壁虎并不是依靠吸盘来运动的。
    翅和翼
       
    五彩斑斓话蝶翼
    蝴蝶属鳞翅目昆虫,它以其特有的色彩、精美的图案、婀娜的体态,被
人们誉为“会飞的花朵”。你看:大闪蝶彩斑闪烁,像飘忽的彩云,璀璨斑
斓;红绢蝶翅白似雪,犹如白绢上嵌着星月的红宝石;大尾观测蝶后翅尾如
孔雀开屏;地图蝶翅脉纵横交错,像地图上的经纬线;蓝凤蝶则是蝶类中少
见的纯色,绿色鳞片反光能力强,简直是绘制山水画、古典建筑画极好的颜
料……当它们翩翩起舞,彩翼在阳光下产生的闪光,更使人望而生叹。人们
喜爱它,赞美它,珍藏它,许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的世界罕见的瑚蝶甚至被

看做国宝。
    蝴蝶的彩衣何以如此绚丽呢?奥妙就在它身体和膜质的翅上密披着扁平
细微的粉状鳞片上,这也就是鳞翅目名称的由来。每个鳞片是由体毛进化而
成的,像屋顶上的瓦片一样,一片压着一片排列得十分整齐。色彩就是由这
些鳞片产生的,一种叫物理色,一种叫化学色。化学色是由鳞片表面的多种
色素颗粒混合而成;物理色是由鳞片上的特殊结构脊纹产生的。若把鳞片放
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鳞片表面凹凸不平,形成脊纹,每一条脊纹又有许
多薄片状结构,来自不同角度的光线发生干涉、反射、折射,便显示不同闪
光:蓝闪蝶在阳光下闪出蓝光,紫闪蝶在阳光下呈现闪烁的紫光,金裳凤蝶
在阳光下飞舞时则金光闪闪,兰屿黄裙蝶在逆光下则放射出珍珠般的闪光,
而且这种物理光不会褪色,是鳞片上的永久性色彩。
    真正的空中主宰——鸟
    鸟类是唯一被有羽毛的动物。与哺乳动物一样,它们是恒温的动物。它
们的前肢进化成翼,除少数种类的鸟(如走禽、企鹅、驼鸟等)不会飞翔外,
大多数都会飞行。
    鸟类在人类发明飞机以前,主宰天空。无论是森林、草原、荒漠、海洋
上空都有鸟类在飞翔。有的鸟能直上九霄,有些鸟能翱翔于万里碧空。
    鸟类在空中飞行,依靠两种方式获得留在空中的升力。第一种方式是滑
翔,通过向下滑翔过程中的气流运动获得升力。第二种方式是通过翅膀有力
的扇动获得升力。多数鸟类采用两种方式混合使用,即滑翔过程中也有拍翅。
    有两个指标可揭示鸟类的飞行能力,一个是翼载,一个是展弦比。翼载
是鸟翅的面积与之所负载的重量之比。展弦比表示翼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之
比。而展弦比与翼载又是相互关联的。
    轻翼载的鸟如秃鹫,是完美的典型,巨大的翅膀与体重之比很大,展弦
比很高,其滑翔能力很强。信天翁是鸟类中最美的滑翔运动员,它们依靠这
双翅膀,可以飞越近千公里的大洋。
    你要是想了解鸟类的飞行,只要走出家门,观察闯入你视线的第一只鸟,
不管它是鸽子、麻雀或海鸥,比较它们的翅膀,比较它们的体型和飞行方式,
就可以了解鸟类飞行的奥秘了。
    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
    蝙蝠属翼手目,蝙蝠科,蝙蝠属。它们是夜行性哺乳动物。夏季从黄昏
开始活动,单独或结群生活。白天则隐居于屋檐、建筑物下或树洞和岩洞中,
将身体倒挂而栖息。
    蝙蝠具有高超的飞翔技能,前肢进化成翼,因此有人误认为它是鸟类,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的翼与鸟翼不同,没有羽毛,只是前肢、后肢与躯
干之间的皮肤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