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第3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连营候鼓鼙”。秦始皇建造了万里长城后,各朝各代都在长城一线上派驻了
大批军队,并且多次对长城进行维修,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在明代。今天,
长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它仍然具有象征意义,一座座烽火台就象一
座座丰碑展示着我国发达的古代文明,也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
慧。
    烽火通信在每一站之间是以光速传递的,所以应属于光通信一类,光的
速度是每秒 30 万公里,显然比马跑人行要快得多。在世界其它国家的古代历
史上也有利用光来通信的记录,1000 多年前的阿尔及利亚人就曾利用巨大的
铜镜反射太阳光来传递情报。古希腊的历史学家波列比曾发明一种利用光来
通信的办法。他在古希腊建造了不少高塔,每相邻两塔相对的高处墙壁上都
凿有 5 个洞,每个洞可明可暗,5 个洞通过明暗不同的组合一共可有 2 的 5
次方种变化,也就是一共可以有 32 种变化,希腊文一共有 24 个字母,以每
种组合代表一个宇母就可以完全把这 24 个字母传递出去,这样一个字母一个
字母的传递就可以连成完整的句子,情报也就这样一站一站地传递下去了。
这种通信方式可以说是现代电报的雏型,现代电报从原理上来说和古希腊的
光通信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利用的手段不同,一个是利用光,一个是利用电。
                    
        会飞的“邮递员”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在平原地区还好些,在多山地区通信就是一
个比较令人头痛的问题了。人们非常羡慕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类,如果
能让鸟类成为人类的邮递员,通信自然要快捷多了。鸽子是人类最早驯养的
善于长途飞行的飞禽,其记忆力非常好,就是把它带到几千里以外,它也能
跨越高山大川、森林和海洋,飞回自己的家。据记载,1980 年一个葡萄牙人
将一只南非鸽带到葡萄牙的里斯本,但这只信鸽从里斯本出发,经过 7 个月
的飞行,飞越了地中海和整个非洲大陆,最后还是返回了它在南非比勒陀利
亚的家,行程达九千公里。据科学家研究,鸽子的大脑对地球的磁场分布非

常敏感,它能通过对磁场的辨别找到飞回家的路线。鸽子是一种非常能吃苦
耐劳的鸟类,尽管一路上风餐露宿,天气又变化莫测,时而朔风呼啸,时而
大雨滂沱,但它仍能一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时由于自然条件太恶
劣,送信的鸽子一路上水米未进,但仍会拼尽最后一点力气飞到终点。当主
人拿到信件的时候鸽子也常因劳累过度而死去。
    历史记载中最早的信鸽通信是在公元前 43 年,古罗马将军安东尼带兵围
攻穆廷城。当时罗马大军里三层外三层将穆廷城围得风雨不透,困守在城内
的守军根本无法派人和城外的援军取得联系。这时守军指挥官白鲁特想到了
鸽子。他把告急信绑在鸽子腿上,让鸽子从空中飞过敌人的重围而把消息传
送给援军。援军得到了确切的情报,终于和城内的守军里应外和,打退了安
东尼的军队。
    近代军事史上也有应用鸽子通信的战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阿尔卑
斯山麓,法德两军展开了激战。有几个团的法军被数倍的德军围困在阿尔卑
斯山以西的桦树林中。为了让友军得到情报前来解救,法军放出了十几只信
鸽去报信。德军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对这些信鸽进行射击。大多数信鸽被
击落了,但仍有两只信鸽冒着枪林弹雨,历尽艰险到达了目的地。这几个团
的法军也因此而获得了解救。战后,为了纪念这些英勇无畏的信鸽,法国人
为它们建造了鸽子纪念碑。直至今天,法国人仍然十分喜爱鸽子,饲养鸽子
非常普遍。许多野生的鸽子可以在广场大街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停留,和人们
和平相处。许多游客还买来了鸽子爱吃的食物撒在广场上供鸽子食用。故法
国也有“鸽子王国”之称。
    在我国饲养信鸽也有很悠久的历史。信鸽用于通信在史书中也多有记
载。公元 1128 年,南宋大将军张浚有一次视察部下曲端的营地,到了军营,
空荡荡不见一个士兵,他非常恼火,就对曲端说要视察他的军队,曲端立即
将所统帅的 5 个军的花名册递上。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视察第一军,曲端
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信鸽,倾刻间第一军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
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的全部军队。”曲端又放出四只信鸽,
其余四军也奉召赶到。
    不光是鸽子,大雁也能传递书信,现在还常常把送信的邮递员称为“鸿
雁”。汉朝时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鸿雁传书的故事。公元 100 年,汉朝大臣苏
武出使匈奴,匈奴单于很欣赏苏武的才能,想迫使苏武投降匈奴,被苏武严
辞拒绝。于是单于便将苏武扣下,随后把他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
尔湖)去牧羊,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什么时候就放他归汉。苏武
在北海一带放牧十九年,虽含辛茹苦,但始终不曾向单于屈服。后来汉昭帝
与匈奴和亲,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者问起苏武之事,单于撒谎说苏武已经死了,
但这位使者私下里打听到苏武仍然在北海牧羊,于是回去后就把这个情况报
告了汉昭帝。当时的霍光想出了一个计谋,又派去一个使者并对单于说:“大
汉天子喜欢打猎,有一次射下一只大雁,雁腿上系着一封信,是苏武的亲笔
信,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现在北海牧羊。”单于听后,见无法抵赖,只好
放回了苏武。虽然这只是霍光的一个计谋,但可以想象,当时一定有人已经
在利用大雁传书了,否则这个故事就缺乏根据,霍光也不会想到这样的计谋,
单于也不会轻信。据说现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些邮局中还有近百只经人训
练过的野鸭在担任“邮递员”负责送信呢。
                     

            风筝传书
                   
    风筝是我们祖先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据说有
名的木匠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
也曾造过“木鸢”。这些都是风筝的前身。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后,才
有了“纸鸢”,俗称风筝。之所以叫风筝是因为人们常在纸鸢上拴一个竹笛,
放飞的时候,经风一吹竹笛就发出像筝一样的声音。
    风筝不只是娱乐工具,在军事上也曾起过很大作用。秦末楚汉垓下大战
时,汉王刘邦将楚霸王项羽围困在垓下城。项羽的军队四面被汉军包围,粮
草断绝,人困马乏,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为了瓦解楚军士气,汉王命人夜
晚在城四周的高空放飞风筝。风筝上安放了竹笛,夜风一吹,笛声凄凉,汉
军士兵又和着笛声唱起了楚歌。城内楚军以为楚国已被汉军攻占了,再也无
心恋战,纷纷出城向汉军投降。项羽虽然带着几百人冲出了重围,但自觉无
颜再见江东父老,终于自刎于乌江之畔。
    史书上也记载了真正利用风筝通信的例子。《新唐书》上写了这样一个
故事:公元 782 年,唐朝节度使田悦发动叛乱,带兵包围了临洛城,朝廷派
马燧前去救援,但田悦的军队封锁得很严密,无法与城内守军取得联系。这
时守军将领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让人把联络用的信件绑在风筝上,向援
军驻扎的方向放飞。叛军看到风筝明白了守军的意图,于是纷纷向风筝射箭,
无奈风筝飞得太高,叛军鞭长莫及。守军和援军联络上后,里应外合,很快
打退了叛军,解了临洛之围。
                    
            音响通信
                   
    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7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器官——眼睛
获得的,20%是通过听觉器官——耳朵获得的,其余百分之几的信息,是由
触觉、嗅觉、味觉等器官获得。因此在通信形式的开发上,利用声音进行通
信也是非常有潜力的。在现代通信中,电话利用的就是听觉器官。古代在音
响通信方面也进行过许多尝试。比如我国古代战争中,两军交兵,往往要用
声音来传递命令,如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等。这是因为打仗时敌我双方混战
在一起,人员交错,靠人来传递命令是很困难的,而战鼓一响却可以一呼百
应。在现代的军队中,我们仍能看到利用声音来传递信号的情形。比如进攻
时由号手吹响嘹亮的冲锋号,夜晚睡觉时吹熄灯号,早晨吹起床号等。
    在古代,由于没有文字、交通也不方便,所以音响通信就利用得更为普
遍。非洲的一些土著部落几乎每家都有长鼓和象牙号,很多大小事情都靠击
鼓来联系。各部落都有一套相当复杂的“鼓语”,不同的鼓声,不同的鼓点
就代表了不同的意思。部落里甚至有专门负责击鼓的人员,他们传递信息时
必须准确而熟练,不然就会闹出笑话。有一次,刚果河畔的奥尼可部落的西
萨玛村有一对年轻人要举行婚礼,负责传信的鼓手是个新手,由于不熟练以
至传错了消息,大家都以为是有人在办丧事,于是纷纷带着祭品赶来了。
    19 世纪末,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苏丹国,苏丹人奋起抵抗,并在首都喀
士穆打败了英军。这一喜讯立即通过鼓声传遍了全国上下。苏丹的近领埃塞
俄比亚也曾利用鼓声报信的方法发布全国紧急动员令,号召全国各地人民做
好战斗准备,迎击入侵的意大利军队。

    在现代生活中,声音的利用仍然是通信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些有特定含
义的信息可以通过特定的声音表现出来。例如救火车、救护车、警车等专用
车辆在执行紧急任务时拉响警笛,使行人车辆及时闪开以便顺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