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回答仍旧是“不”,“不说”。
夜里,敌人把剥去外衣的卓娅赶到室外,强迫她光着脚在雪地上走。可
是,他们仍旧不能从卓娅那里问出什么东西。
失败了的敌人在村子里的广场上立起绞架,驱赶居民来看他们绞死这位
“纵火犯”。卓娅却利用这个机会大声喊道:
“唉,同志们!你们为什么愁苦地看着哇?你们壮起胆子来,奋斗吧,
打法西斯,放火烧他们,用毒药毒他们吧!”
“我不怕死,同志们!为自己的人民而死,这是幸福啊!”
她转身对着行刑的德军说:
“你们现在绞死我,可是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是 2 万万人。你们不能把
我们全绞死。有人替我报仇。兵士们!趁着还不晚,快投降吧!胜利迟早是
我们的!”
当刽子手扯紧绳子的时候,卓娅还用双手挣松绳套,全力喊道:
“永别了,同志们!奋斗吧,不要怕,斯大林和我们在一起!”
卓娅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这位十八岁的姑娘,不愧是真正的英
雄,她才是胜利者,而那些全副武装的法西斯匪徒只不过是一群凶猛的野兽。
卓娅有的是正义和真理,这是任何暴力都消灭不了的。
卓娅从小就学习英雄的高贵品质。还在她 6 岁的时候,就听说过区里的
共产党员被富豪杀害的事。在农村俱乐部里,卓娅跟着大人一起唱道:
“黑夜过去了。
吹着柔和的微风,
晴朗的早晨到来了。
在黎明的温暖的阳光下,
青年游击队员牺牲了。”
稍微大一点,她就从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的小说中读到了许多少年英雄
的故事;在少先队的篝火晚会上,卓娅听夏伯阳师团的老战士讲述国内战争
时期的英雄事迹。在卓娅喜爱的书籍中,有一本叫《国内战争的女性》。卓
娅曾经给全家朗读其中的《丹娘·索罗玛哈传略》。丹娘是一位乡村女教师,
内战时期参加了赤卫军,1918 年 11 月,她生了伤寒病,被白军抓去,受尽
了严刑拷打,但是丹娘没有恐惧,也没有求饶。她对着警察巡官说:
“你们可以尽情地打我,你们可以打死我,可是苏维埃并没有死,苏维
埃还活着哪!他们一定会回来!”
当敌人要杀死她的时候,她对留在监狱里的人们说:
“永别了,同志们!这血不会白白地流在地上!苏维埃快来到了!”
这位女英雄的事迹深深地刻在卓娅的心上了,所以,她在被捕的时候把
自己的名字称为丹娘。
卓娅在读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后,把其中
的一段名言抄在日记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她用自己短短的生命实践了这
一段话。所以,人们就把这一段话刻在卓娅的墓碑上: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
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
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
斗争。”
67 个补丁的睡衣
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故居里,陈列着两样引人注目的东西:一样是两件睡
衣,一样是一双拖鞋。
两件睡衣,毛泽东已经穿了好多年了。线开了,缝一缝再穿;破了,就
用布补起来。也不知缝了多少次。
一次,工作人员趁毛主席休息之机,给他换了一件新睡衣。起床穿衣时,
毛泽东发现睡衣被换了,很个高兴地问:“我原来的那件睡衣呢?给我搞到
哪里去了?”
工作人员支支吾吾地不肯说,毛泽东更不高兴了:“快给我找回来,哪
个叫你们换了的!”工作人员见势不妙,赶紧把换走的旧睡衣又拿了回来。
毛泽东接过旧睡衣,边穿边说:“习惯了,还是这件睡衣好穿。”
结果,这两件睡衣一直被老人家穿到逝世。工作人员把它们作为陈列品
收藏时,特地数了数上面的补工:一件上有 67 个,一件上有 59 个。
毛泽东的拖鞋也穿了好多年,鞋底磨出了个洞,鞋面也开线了。工作人
员几次要给扔了,毛泽东总是不让,说修一修还可以穿。工作人员只好拿到
外面去修。修鞋师傅看了都直犯难:“都坏成这个样子了,还怎么修哇!”
尽管这样,毛泽东还是不叫扔。工作人员只好自己用针线缝一缝,再摆
在毛泽东的床下。
一个铜板也没有
方志敏曾经担任中共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闽
浙赣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和红军第十军政委等职务,领导着千军万马,筹集过
数百万元款项,但他从不占用公家一分钱,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
1935 年 1 月,方志敏带领红军抗日先遣队转战途中,因叛徒出卖而不幸
被捕。两个国民党士兵以为找到了发财的机会,拍手笑道:“哈,是个大官,
油水一定不小!”说着就把方志敏浑身上下搜了一遍,但只找到了一块怀表
和一支钢笔。
方志敏冷冷地说:“你们从我身上是找不到一个铜板的,不要白费劲儿
了。”
国民党士兵不相信,又用刺刀把棉衣上的补丁一块块剔开,但还是什么
也没找到。他们就举起手榴弹威胁说:“快把钱交出来,不然就炸死你!”
方志敏冷笑着说:“哼!你们不要做出这种难看的样子来。我是一个铜
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的!”
国民党士兵又把方志敏的鞋和袜子翻了一遍。并在周围草丛里寻找一
番,仍然一无所获,这才相信,在这个“大官”身上确实没有什么“油水”
可捞。
在敌人的狱中,方志敏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书。他
在《清贫》中这样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
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兄弟匾
勤俭节约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德。
传说古时候,有个老汉日子过得挺好,乡亲们都佩服他有办法,纷纷登
门求教。老汉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朝正屋墙上的一块朱红匾指了指,这匾上
写着“勤俭”两个大字。乡亲们明白了,原来“勤俭”两字就是老汉过好日
子的办法。
后来,老汉得了病。他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儿啊,我死后,你们
兄弟俩要照匾上的字过日子。”不久他就死了。
转眼兄弟俩长大成人,由于不团结,就分了家,他们分家可真彻底,一
家分一间偏房,连正屋中间也打上竹笆,抹层泥,一家一半。匾也隔成两半。
哥哥住西边,只能看见匾上的“勤”字;弟弟住东边,只能看见匾上的“俭”
字。可兄弟俩并没有忘掉父亲的嘱咐。只是老大光顾“勤”字而忘掉了“俭”
字;老二光顾“俭”字而忘掉了“勤”字。
老大夫妻俩起早摸黑,上山种田,成天忙忙碌碌,手脚不停。屋前鸡兔,
后塘鹅鸭,栏栅里还圈着肥头肥脑的大猪。架上豆角棚上瓜,收得也不少,
可是他们不注意节俭,大手大脚,一开春,米桶肉罐就空了。幸而还没有碰
上荒年,要来个荒年可怎么得了呀!“爸爸说得对不对呢?”老大夫妻俩总
是闷闷不乐想着。
老二夫妻俩计算着吃又计算着穿,从不浪费一点儿。身上总是穿着补补
缝缝的旧衣裤,连巴掌大的布片片也都缝起来做裤衩穿。吃的又是什么呢?
该吃稠的喝稀的,该喝稀的喝口汤,连一小块盐巴颗粒也砸开分几颗吃。可
是他们俭而不勤,一到开春,米桶肉罐都空啦。还没碰上荒年呢,要来个荒
年该怎么办呢?“爸爸说得对不对呢?”老二夫妻俩也总是闷闷不乐地想着。
一天,舅公走来一看,哎哟哟,不对不对!怎么每个人都耷拉着脑袋呀?
一问,哦,原来抱怨爸爸呢。他想了想,不觉哈哈一笑,把四个人拉到门口,
指着正屋中间的匾说:“勤是摇钱树,难填无底洞;俭是聚宝盆,没余聚不
成。勤俭兄弟匾,一字不能少,要勤又要俭,团结家业盛。”两兄弟一听,
连连称是,两妯娌也羞得满脸通红。于是舅公领着大家拆去隔墙,把匾洗刷
干净,安放好。从此,兄弟俩齐心合力,既勤又俭,日子越过越好,后来人
们就把“勤俭匾”称为“兄弟匾”了。
这个硬币是我挣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他写的《战争与和平》、《复活》
等小说,都是世界名著。他虽然很有名,又出身贵族,却喜欢和平民百姓在
一起,与他们交朋友,从不摆大作家的架子。
一次,他作长途旅行时,路过一个小火车站。他想到车站上走走,便来
到月台上。这时,一列客车正要开动,汽笛已经拉响了。托尔斯泰正在月台
上慢慢走着,忽然,一位女士从列车车窗里冲他直喊:
“老头儿!老头儿!快替我到候车室把我的手提包取来,我忘记提过来
了。”
原来,这位女士见托尔斯泰衣着简朴,还沾了不少尘土,把他当作车站
的搬运工了。
托尔斯泰赶忙跑进候车室拿来提包,递给了这位女士。
女士感激地说:“谢谢啦!”随手递给托尔斯泰一枚硬币,“这是赏给
你的。”
托尔斯泰接过硬币,瞧了瞧,装进了口袋。
正巧,这位女士身边有个旅客认出了这个风尘仆仆的“搬运工”就是托
尔斯泰,就大声对女士叫道:“太太,您知道您赏钱给谁了吗?他就是列夫·托
尔斯泰呀!”
“啊!老天爷呀!”女士惊呼起来,“我这是在干什么事呀!”
她对托尔斯泰急切地解释说:“托尔斯泰先生!托尔斯泰先生!看在上
帝面儿上,请别计较!请把硬币还给我吧,我怎么会给您小费,多不好意思!
我这是干出什么事来啦……”
“太太,您干吗这么激动?”托尔斯泰平静地说,“您又没做什么坏事!
这个硬币是我挣来的,我得收下。”
汽笛再次长鸣,列车缓缓开动,带走了那位惶惑不安的女士。
托尔斯泰微笑着,目送列车远去,又继续他的旅行了。
“眼前有景道不得”
有一次,李白来到武昌蛇山,登上黄鹤楼观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