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组织《国际标准划分产业分类》中,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
渔业、采掘业。根据1985 年 5 月我国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关于第三产业划分标
准的规定,我国第一产业的统计范围是农业。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工业以及自来水、
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业;建筑业包括建筑安装企业和自营建设单位,
以及为建筑安装工程服务的地质勘探和考察设计等。按照西方经济理论,第
二产业一般指对经过初次加工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或者再加工的生产部门。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的规定,第二产业统计范围是工
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一般指提供各种劳务的服务行业。根据
我国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关于第三产业划分的标准规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
第二产业外的其他产业。具体可分为:①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
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
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③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
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
利事业等;④为社会共同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的机关、社会
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还必须注重发展第三产业。
国家直接经营
一部分关系国计民生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重要企业,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直
接经营的企业的经营方式。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方式单一,
全民所有制企业都由国家直接经营,导致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经济
效益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经营方式应根据产业
性质、企业规模、生产社会化程度、技术特点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
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国家直接经营的企业比重要大大减少。采
取这种经营方式的企业,其经营方针、生产规模、发展速度、重大技术改造
项目等,都由国家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统一安排,按国家计划经营,由国家
承担全部责任。
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也叫经营承包制,指在保持所有权归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根
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同的形式,把经营权交给企业,使企业
在合同规定的条件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经营方式。它是目前我
国全民所有制一般大中型企业实行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基本特点是:包死基
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这种经营方式有利于政企职责分开,
使企业成为有自主经营权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与企
业间的利益关系;有利于把企业经营成果与职工利益挂钩,调动职工积极性;
有利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租赁经营
租赁经营也叫租赁经营制,指全民所有企业资产有限期、有条件、有偿
地让渡给承租者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目前,主要在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中
实行。实行出租的企业,先由有关部门对企业清产核资,对企业实际生产能
力、年实现利税状况、企业素质、市场情况等进行测算评估,拟定租赁方案。
经批准后,向社会公开招标。经考评委员会对投标者进行考评,择优录用,
最后,出租者和承租者签订租赁合同,再经公证机关确认并出具公证书,向
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更改企业法人代表,领取营业热照,即可正式承租开业。
股份经营
股份经营也叫股份经营制,是根据投资者购买企业股票的多少而形成其
不同经营权力和利益的一种经营方式。投资越多,购买企业股票越多,就在
企业中拥有较多的决策权力和物质利益。这种经营方式有利于促进政企职责
分开,有利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筹集社会资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它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重要经营方式。
商品
商品即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首先是一个有用物,有能满足人们某
种需要的属性,这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又必须是劳动生产物,凝结在
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体。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前提,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交换商品实质上
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因此,商品的本质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
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商品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恒存在,它
是一个历史范畴。
成本
成本即生产产品所花费的各项费用的总和。包括原材料费用、燃料和电
力费用、折旧费以及生产管理、销售、服务人员的工资等。产品成本是确定
产品价值的基本依据,是价格的主要构成部分。它的高低决定企业产品在价
格竞争中的地位。成本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当产品价格不变时,通
过节约、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等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利润。
价值
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抽
象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
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生产任何产品,人类都需支出劳动,但只有劳动
产品成为商品时,人的劳动才表现为价值。因此,价值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
换的特有范畴。
价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即价值不能自己表
现出来,只能通过货币外在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价格。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
比,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商品价格还随供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供大
于求时,价格会下降到价值之下;供小于求时,价格会上涨到价值之上;只
有供求平衡时价格才与价值一致。价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
利润
利润分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中的利润两种。
前者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这个余额本
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
物。因此,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但它抹煞
了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一点,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社会主义公有
制企业中的利润,是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和税金后的余额,是物质生
产部门的劳动者为社会所提供的剩余产品的价值形式。同资本主义利润不
同,它用于扩大社会主义再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它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果
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指经济活动中占用和消费的劳动量与取得的有用成果之间的比
较,即投入与产出、效用与费用的比较。用公式表示就是:
劳动成果一占用、耗费劳动量
占用、耗费劳动量
生产同量产品所占用和消耗掉的社会劳动量越大,经济效益越低,反之
则越高。同资本主义经济效益追求以较少预付资本取得较多剩余价值不同,
社会主义追求的经济效益是以较少的社会劳动占用和消耗生产出更符合社会
需要的产品。一般以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单位产品物耗
率等经济指标来衡量。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分为企业微观经济效益和社会宏观
经济效益,将二者统一起来并谋求它们的提高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
重要途径。
市场
市场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和交换关系的总和。商品交换的场所如集市、商
店、货栈等,都是有形市场,是狭义的市场。广义的市场还包括无形市场,
即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靠广告、中间商等形式寻找货源或买主,促成交换
关系。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市场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按区域范围可分为农
村市场、城市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按商品的经济用途划分为生产资
料市场、消费资料市场和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房地产等市场。市场
是同商品经济紧密联系的,哪里有商品经济哪里就有市场。市场是价值规律
发挥作用的场所。在我国现阶段,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
货币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布、贝及其他一些产品都曾充当
过货币商品,最后固定地由黄金或白银来充当。作为商品交换的产物,它体
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
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它是发展生产和
改善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指以货币表现的、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
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劳务收入和国外纯收入的价值总和。是源于西方经济
学的一个概念,它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指标之一。
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不使用这一指标来进行国民经济统计。后来,为了
便于和国际上进行比较,准确地反映中国经济的增长情况。从 1983 年起,国
家统计局决定使用“国民生产总值”这一统计指标。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也称“经济法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一般分为一切社会形态中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
形态中共有的经济规律和某个社会形态中特有的经济规律三类。经济规律是
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客观经济条件存在,与之相适应的
经济规律就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