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和小伙伴们围在奶奶的身旁,入迷地听那些美妙的神话故事。他幻想着有
一天,自己也能像孙悟空那样一个跟斗翻个十万八千里,翻到地球的另一边
去。每当学校体操队集训时,他就趴在窗头看,看够了就到沙坑里去“翻跟
头”、“倒立”。回到家里,有时父母不在,他就把棉被拖到地上练习翻跟
头,或钻进帐子里靠墙练倒立。父母对这个喜欢体操着了魔的小淘气毫无办
法,只得找体育老师说情,于是 7 岁的小李宁就跟着高年级的同学一起练了
起来。
当李宁上二年级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体操队的教练梁文为到柳州市选“苗
子”,100 多个孩子分批翻跟头、倒立、打侧手翻。轮到个子最矮的李宁时,
他毫不怯场,尽管动作不够正规,但他机灵果敢,反应快,倔强,胆大,素
质好,终于被梁教练“相中”。于是,“小不点儿”被破格录取为自治区体
操队队员。
在教练的精心培育下,李宁进步很快。1973 年 9 月,李宁刚满 10 岁,
就第一次来到南昌参加了会国少年体操比赛,他出乎意料地夺得自由体操冠
军和双杠第四名,引起了体操行家们的注意。
正当李宁初露头角、展翅起飞时,不幸降临到他的身上。先是右臂得了
骨髓炎,接着左右肘关节受伤;手臂刚治好,膝盖的韧带又撕裂了……最惨
重的一次是 1976 年他从双杠上掉下来,一块小骨片卡在肘关节处,使胳膊无
法伸直,很多医生诊断后都说这次手术后,李宁是不能再进行体操训练了。
他的右胳膊用石膏打了整整三个月,他只能看着别人练。看着,看着,心里
突然亮了:“嘿,胳膊坏了,腿还是好的嘛,我不是可以练腿吗?”于是,
人们常看见这个胳膊吊绷带的小男孩在体操房里练腰腹肌,练前空翻、后空
翻,同时做大量跳板、弹网动作。就这样,他以顽强的毅力配合医生治疗,
伤势也奇迹般地痊愈了。
战胜了一次又一次伤痛的袭击,李宁终于脱颖而出。怀着为国争光的一
腔热血,李宁一次又一次地站在国际体操比赛的领奖台上。凝视着冉冉升起
的五星红旗,聆听着祖国的国歌,他百感交集,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滚烫的泪珠顺着脸颊缓缓流下。此时此刻,他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养育他的
父母、培育他的祖国,还是为他付出一切的教练们?
由于李宁对世界体操的杰出贡献,他不仅多次荣获“十佳”称号和体育
运动荣誉奖章,而且人们还送他一个美称“体操王子”,这足以表达人们对
他的热爱。
退役后的李宁又开始了新的追求。他选择了有创新意义,且要从零开始
拼搏的事业。他踏入了企业界,加盟“健力宝”集团。昔日的体操健将,今
日的企业家,我们也许能从他的座右铭中指出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人
立于世,应立志如高山之巍巍而不可撼,思想如壑谷之深邃而不肤浅,心地
应如洁云而无瑕,欲求应如绿草之易于足乐而不存奢望”。
永远不服输,永远不甘寂寞——这就是“体操王子”的性格。
乒乓王国里的小个“巨人”——邓亚萍
1990 年 3 月,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的第 11 届亚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
员邓亚萍,为祖国勇夺 3 块金牌和 1 块银牌。
蓝色的梦,金色的梦,绿色的梦——童年的梦是多彩的。邓亚萍的梦是
银色的。流星般飞舞的乒乓球,编织了她童年的梦幻。
亚萍的父母都是乒乓球迷,亚萍 4 岁时,就经常坐在爸爸自行车的大梁
上去看爸爸打球。
亚萍长到 5 岁了。一天,她勇敢地站在球台前对爸爸说:“我想打球。”
爸爸望着只比球台高一点儿的女儿,又是惊奇,又是兴奋。他没想到,女儿
这么小,就讲出了自己久埋心底的愿望。从此,亚萍不仅是爸爸的观众,还
是爸爸的“兵”。
亚萍很有灵性,有点石成金、蔚成大家的气质。她爆发力好,反应灵敏,
动作轻盈、迅捷;特别可贵的是,亚萍有一股非赢不可的拼命劲头。为此,
她比一般孩子肯吃苦。命运之神带给亚萍最大的不幸,是个子太矮。在把乒
乓球作为国球的中国,人材济济,群星灿烂,亚萍会成功吗?
然而小小年纪的亚萍丝毫没有意识到命运的冷酷,打球带给她欢乐和一
切。
郑州的冬天是难熬的,练球的房子里没有暖气。亚萍的小手冻得红红的,
就像一根根红萝卜,连拍子也很难握紧,动作经常出现变形。
一天,爸爸紧锁着眉头,观察着亚萍的训练。突然,一个念头闪电般划
过他脑海。他眉头一展,招呼亚萍过来,面带喜色地说:“从明天开始,你
改练横拍!”亚萍抚摸着红肿僵直的手指,垂下了头,她噘起小嘴:“我不
怕冷,我会握紧拍子的!”
爸爸连忙解释:“不,不只是怕你手冷,你的个子比别人矮,改打横拍,
照顾的面积大,这是取长补短的好办法!”亚萍理解了爸爸的苦心,她咧开
小嘴,甜甜地笑了。
亚萍手里提着一把“大刀”。这是一把特制的横板,正面贴反胶,加强
旋转,反面贴生胶,能打出变化莫测的怪球。快、转、怪,这是爸爸送给亚
萍打开命运之门的金钥匙。
9 岁时的亚萍技艺日臻精湛,成绩出类拔萃。为了使亚萍跃向新目标,
爸爸推荐女儿进了河南省队。几个月过去了,埋头苦干的亚萍又冒了尖。在
所有的集训新队员中,亚萍技压群芳,所向无敌。然而,命运和她开了一个
大玩笑。其他新队员都留在了省队,唯有球技超群的亚萍被拒之门外。冷冰
冰的结论是残酷的:“个子太矮,没有发展前途。”
虽然以前的隐忧变成了现实,爸爸仍没有绝望,他深信亚萍是打球的料
子。他找到了好友李风朝。李风朝曾是国家队的球员,现在新成立的郑州市
乒乓球队当教练。他理解老朋友的心,也很了解亚萍。亚萍除了个子矮,其
他条件都优于别人,他决定把亚萍吸收到郑州队里培养。他讲:“日本队的
关正子,个子不到 1.5 米,却拿过世界冠军。中国国家队的林希梦、刁丽丽、
倪夏莲,个子都很矮,照样成为优秀的国手。邓亚萍为什么就不可能有发
展?”
亚萍鼓起几乎被折断的翅膀,飞进了郑州队这一新的玫瑰园。厄运,使
9 岁的小姑娘突然长大了许多。她隐约感到,生活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虽然
有刺,也有花香。
郑州女队有 8 名队员,亚萍是最小的一个,年龄比别人小五六岁,个头
更比别人矮一截。年龄小,球龄短,球艺也不如大姐姐们。每周一次的队内
比赛,亚萍总排在老七、老八的座次上,成了全队的“尾巴”。大姐姐们没
有把这当回事,亚萍还是个小姑娘嘛!亚萍却难过得要命,每输一次球,她
都要悄悄地落泪。哭归哭,练归练,亚萍不敢有一点儿放松。
功夫不负有心人,亚萍终于一步步登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他拥有一个世界”——赵剑华
赵剑华打球,内行人看了说:“简直是艺术享受!”外行人看了说:“今
天我才知道什么叫羽毛球。”无怪他的教练黄益冲曾说过:“像赵剑华这样
的羽毛球人才,几十年也很难出一个。他的身体条件、基本技术、速度力量、
战术意识,都是世界第一流的。”
赵剑华于 1965 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他原来的名字叫“赵建华”。上小学
时,一次爸爸带他去看电影《林海雪原》,影片的内容,赵剑华虽不能完全
理解,但有一点他却认定了:“少剑波是英雄。”他拉住爸爸的衣角直嚷嚷:
“我为什么叫赵建华,我要叫赵剑华。”爸爸没有在意,赵剑华却连饭也顾
不上吃,便在所有的本子上,将原来的“赵建华”都改成了“赵剑华”。
然而,想当英雄的赵剑华却差点儿当了“狗熊”。一次,他和邻居家的
小孩在院里玩耍。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战争”突然爆发了,4 个
顽皮鬼分别扯住赵剑华的手和腿,用力将他抛向空中……“啊!”一声惨叫,
小伙伴们惊呆了:赵剑华用左手捂着右臂,疼痛得在地上直打滚。父亲连忙
将儿 子送到医院,拍片的结果,右臂骨折。待到赵剑华的右臂完全恢复以后,
它的部分功能已被左手代替了。
他却因祸得福,正因为他左臂灵活有力,爆发力强,12 岁那年,被选进
了市体校的羽毛球队。他虽然刚开始不会打球,但进步很快,练了几个月,
便被选拔到江苏省队。16 岁,他夺走了江苏省城市羽毛球赛男单冠军,1983
年第 56 届全运会,他和孙志安配对,获男双第一,他也被侯加昌教练看中,
调入国家队。他那“左撇将军”的雅号,就是在这次全运会上叫响的。
他平时好玩好动,脑子总无法静下来,稀奇古怪的念头一个接一个。他
最不喜欢练球,在市体校时,经常害得教练四处追寻,把他找来训练。但他
绝顶聪明,天赋奇高,一些高难动作,别人需要很多时间才能练会,可他看
一会儿就能明白,并很快掌握。
他爱打扑克、台球、电子游戏……凡是能玩的东西,他都能玩几手,反
应绝对比别人快。他尤其爱玩电子游戏,到国外比赛,他也会抽空掏出口袋
里难得的外币出去痛快地玩一阵子,他的手、脑、眼反应灵敏,配合极好,
一上机就老半天,总也“死”不了。老板看了干着急。他的队友杨阳调侃道:
“他没有一分钟能够静下来。”
即使坐在板凳上看同伴练球,他也不安分。瞧,屁股刚在板凳上落下,
他就亮开嗓门当开了义务播音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台湾
同胞们,海外侨胞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向您实况转播这次男子单打比赛。”
他学着宋世雄的口吻,拿腔拿调,口齿清晰,声音宏亮,还真像那么回事。
“穿红色运动服的是美国运动员密斯特杨阳,与他对阵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