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控制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理控制术-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师告诉某个强壮的足球运动员,说此人的手被粘在桌子上,根本抬不起来。这不是个该足球运动员“试不试”的问题。他根本做不到。他既紧张,又想努力抬起,到最后,胳膊和肩膀上的肌肉鼓得像绷紧的绳子,但他的手仍然像长在桌子上一样。催眠师告诉一位举重冠军,说他无法把桌子上的铅笔拿起来。尽管正常情况下此人能将400磅重量举过头顶,此时他却真的无法举起一支铅笔。

让人奇怪的是,在这些例子中,催眠并没有弱化运动员的身体。他们的身体其实和平时一样强壮。但是,由于无法有意识地认识这一点,他们自己在与自己作对。一方面,他们企图通过主观努力抬起双手或拿起铅笔,实际上是在收缩举东西时要使用的那些肌肉;但另一方面,“你做不到”这一想法却使相反的肌肉在违背他们意志的情况下收缩。消极想法使他们自己击败自己;他们体现不出或用不上真正可用的力量。

另一位运动员则在测力计上测试握力,发现读数是100磅。无论怎样努力、怎样紧张,他都无法使测力计上的指针向100磅前挪一点。此时他的受到催眠,催眠师对他说,“你非常非常强壮,你有生以来从来没有这样有力过。你要比以前强壮很多。你自己都为你多么强壮感到惊讶。”他手部的握力此时再次测试。这一次,他轻而易举就把指针“逼”到了125磅刻度处。

同样很奇怪的是,催眠并没有给他的实际力量带来任何提升。催眠暗示所做的,就是战胜某个消极想法,而正是这一想法此前阻止他展示自己的全部力量。也就是说,这位运动员在处于清醒状态时,由于消极地认为自身握力只有100磅,所以给自己的力量施加了限制。催眠师只是解开了这道精神枷锁,使他能展示出自己的真正力量而已。这种催眠其实就是暂时“解除他的催眠状态”,把他从自己设定的自我信念中解放出来。

正如巴勃尔博士所言,当你在催眠期间看到如此神奇的事情发生时,很容易想当然地以为催眠师必定有某种魔力。口吃的人能够流利地说话;像漫画人物“卡斯帕”等胆小鬼那样胆怯、害羞、内向的人变得喜好交际、镇定自若、并能发表动人的演讲;在清醒时面对纸笔特别不善加法运算的孩子,竟然能在头脑中默算三位数的乘法。之所以发生这一切,皆是因为催眠师告诉他们有这个能力,并引导他们付诸实施、顺利完成。对旁观者来说,催眠师的话似乎有一种魔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在遇到催眠师之前,做成这些事的力量和基本能力始终都存于催眠主体的内心,只不过催眠主体由于不知道自己身上有这种能力.从而无法运用它罢了。由于脑子里存有消极信念,他们将这种能力封闭了起来,抑制了它。由于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陷入了自我催眠,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这些事。与其说催眠师催眠了他们,倒不如说催眠师解除了他们的自我催眠更准确。

无论你是谁,你身上都具有某种能力和力量,使你能做自己为追求幸福和成功而想做的一切。

此时此刻,那种连你想都没有想过的力量就存在于你内心。而且只有当你改变自己的信念时,这种力量才开始为你所用。尽快将自己从“我做不到”、“我活得没有价值”、“我不值得那样”以及其他自我限制想法的催眠状态中解脱出来吧。

自卑情绪可以自我医治

至少有95%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让自卑感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而对无数人来说,这种自卑感成了他们获得成功和幸福的严重障碍。

在这个地球上,每个人都在某些方面不如另一些人或另一个人。我心知肚明的是:我在高尔夫球场上打不过杰克·尼克劳斯;一脚把足球开出去时,不可能像美国足球联盟中的任何专业后卫球员那样直、那么远。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即使以演讲家的身份出现在熙熙攘攘的听众面前,我也知道还有很多人在讲台上比我更优雅、更雄辩、更有魅力。我知道这一点,但这个事实并不能诱发出我内心的自卑感,从而影响我的生活,只是因为我不会不识时务地拿自己和他们比,不会觉得仅仅由于我在某些领域没有他们那样老到和娴熟就否定自己。我还知道,在某些领域,我遇到的每个人,从偏僻西部的牛仔到银行行长,都在某些方面比我优秀。但是,和前述一样,这些人无法像我那样擅长修复一张带有伤疤的脸,或者像我那样出色地做其他一些事情。而我敢保证他们也不会因为这一点就自惭形秽。

自卑感与其说源于事实和经历,不如说源于我们对事实所下的结论和对经历的评价。比方说,我打高尔夫球比不上杰克·尼克劳斯和阿诺德·帕尔,但这并不会使我低人一等。阿诺德·帕尔不会做手术,他在外科手术方面低我一等,但也不能表示他这个人就低我一等。这一切完全取决于我们采取什么标准、采用谁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使我们产生自卑感、影响我们生活的,并不是我们对技不如人的认识,而是对自卑的感觉。

自卑感的发生只有一个原因:我们自己判断自己;我们不以自身标准或普遍标准衡量自己,而是拿别人的标准来对号入座。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无一例外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屈居第二”。但是,由于我们认为、相信、假定自己应当达到其他人的标准,所以当达不到时我们便觉得痛苦和平庸,并认定是自身出了问题。循着这种荒谬的推理过程,接下来自然就会得出这种结论,即:我们“没有那本事”,我们不值得享有成功和幸福,我们根本做不到完全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并为此觉得问心有愧。

之所以发生这一切,是因为我们听任自己受到一种完全错误想法的催眠。这种想法如“我应该像某某人那样”、“我必须成为某某人”。稍加分析,这些想法的错误性都很容易被识破,因为事实上,世上并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标准。组成“所有人”的是个体的人,而世上没有哪两个人完全一样。

新鼻子和新鞋子都无法确保成功

不妨想想围绕迈克尔·乔丹设计的那个著名广告计划,其口号是“我想成为迈克尔那样的人”。几乎没有哪个年轻人的身体条件足以复制迈克尔,乔丹那样的表现,即便他们同样拥有乔丹那样极为严格的纪律性、敬业精神、职业态度和永不言败的灵魂。如果这种广告计划的目的是无害的,只是为了推销运动鞋和运动服,那倒还好;如果对某些人来说,它能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能成为奋发向上的动力,那倒也值得肯定。然而可悲的是,对另一些人而言,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树立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或者更糟的是,使一些年轻人从自我存在的中心漂移到自我存在的边界,而当他们发现一双新运动鞋产生的魔力,和手术刀造出的新鼻子产生的影响差不多时,就只能以失望而告终。

如果以更成熟、更睿智的眼光看待迈克尔本人和这一广告计划,我们就不会受到它的“反向催眠”,而是将其转化为动力,看成是过眼烟云,而是更加深入地分析那些造就乔丹成功最大原因的特质和行为,不是沉迷于追求天生而非凡的身体天赋。这种特质和行为可以存于一个人内心,你可以强化它,甚至模仿它。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生来身体条件就不如乔丹的篮球运动员,如果以乔丹为榜样,也可能在篮坛比肩乔丹甚至超越他的成就。

具有自卑情绪的人总是通过追求卓越而错上加错。她的感受产生于“我不如别人”这一错误前提。从这个错误前提出发,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和合理感受便得以建立。如果她由于自认为低人一等而感觉不佳,那么救治的良方就是使自己变得和所有人一样好,而真正感觉良好的唯一途径就是使自己高人一等。这种追求卓越的心理会给她带来更多苦恼,导致她更加灰心,有时候甚至会造成以前从未有过的神经衰弱。她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痛苦,而“越是努力地尝试”,痛苦就越深。

自卑和优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对立面,治愈自卑感的途径在于认识到硬币本身就是人造出来的。

只有这几句话才是你的真理:

你并不低人一等;

你也不高人一等;

你不过就是“你”。

“你”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应与任何其他人形成竞争,因为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任何人和你一样、和你处在完全相同的水平线。你是一个个体,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像”任何其他人,也永远不会“像”任何其他人。你不应该去和任何其他人相像,也不能指望其他人像你。

上帝并没有创造一个“标准”人,并通过某种方面给此人打上一个写有“这个人”的标签。他把每个人都创造成独一无二的个体,就像把每一片雪花都创造成独一无二的个体一样。

上帝造出矮个和高个,魁梧的人和小巧的人,瘦人和胖人,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棕种人。他从来没有对某种尺寸、体形或肤色表现出偏爱。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上帝必定喜爱普通人,因为他创造了那么多普通人”。他说得不对。世上没有“普通人”——不存在标准化的普通模式。他应该说:“上帝必定喜爱不普通的人,因为他创造了那么多”。这样也许更接近事实。

自卑情绪和与其相伴的每况愈下的表现,在心理学实验室是可以相互转变的。你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设立一个“标准”或“平均值”,然后让你的实验对象相信他达不到这个标准或平均值。我在本书首版中介绍了一位心理学家,此人希望搞清自卑感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哪些影响。他让学生们参加一整套例行测试。“但是随后他郑重宣布,那些‘普通人’只花了测试所要求时间的1/5就完成了任务。测试进行中,铃声响了,这表示‘普通人’所要求的时间已经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