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立场”,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方向和眼前的目标。
我们应该承认自己的努力是错误的,否则就无法纠正前进路线,使“掌舵”或“制导”成为不可能。但是,因为犯了错而自憎或自责,只能于事无补,甚至具有毁灭性。凯斯西储大学曾对“愧疚”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研究报告发表在《读者文摘》(1997年9月刊)上。研究发现,普通人每天要花两个小时用于愧疚!这其中多数都是对当前时刻的愧疚:工作中的女性为上班时不能待在家里陪伴孩子而愧疚,接着又愧疚如果下午和孩子一起待在家里,又无法完成本职工作;如果儿女因为年迈体弱的父母而心力交瘁,又为自己时常有些脾气暴躁而愧疚;出差在外的管理人员为错过女儿参加的学校朗诵会而愧疚。
如果你不能用宽容和豁达的眼光看待眼前和过去,就无法用乐观的眼光看待未来。这并不是说对待任何事都像过眼烟云。责任感很重要。但是,我们所称的“内心的批评家”比其他批评家都强大得多,以至于必须对其严加管束,不让它去践踏我们的自我意象。
有一次,在向奥克拉荷马一所监狱的许多服刑人员发表完演讲之后,我离开时认识到:在这里,我与抢劫犯、杀人犯、犯下可怕错误(有些犯人甚至反复犯同样的大错)的人为伍,然而,他们当中多数人却不像外界的人那样经常责备或惩罚自己,更不用说人一生中的严重失足有99%都是由诚实的、道德的行为组成了。入狱的犯人找律师、争取自己在狱中的权利,这都很常见,而许多优秀公民却仅仅通过过度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惩罚,剥夺自己不可让渡的、追求幸福的基本权利。当我们驾车驶过监狱巨大的混凝土高墙、墙顶一层层带刺铁丝网以及塔楼荷枪实弹的警卫人员时,我禁不住想:许多人建造了比这些更加森严可怕的心灵监狱,然后将自己锁入其中,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过去的“罪孽”。我对罪孽一说不是特别相信,但是,如果真有罪孽,那是指人们在用自己宝贵的光阴,为过去犯下的错误而惩处自己。也只有人才会犯下这样的错。
你制造错误,但是错误不应造就你
在思考我们自己的错误(或别人的错误)时,我们的依据是自己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而不是依据把我们变成了什么。这样思考比较有益,而且也现实。
我们所能犯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把行为与自我混为一谈,错误地得出结论:由于我们做了某件事,这件事便成了我们的特点,使我们成了某种特定类型i的人。如果能懂得所犯的错误只涉及我们做的某件事,那么也许可以理清心中的思绪:它们只是指行为,应该是现实的举动。我们应该用动词表示行为,而不是用名词,因为名词表示描述错误的一种状态。
比如说,说“我失败了”(用动词形式),但同时又承认错误,就有助于你将来获得成功。
但是,如果说“我是个失败者”(名词形式)就没有描述你所做的事,而表示你认为犯下的错误造就了你这个失败者。这样的想法不仅无助于你长进,而且往往会让错误在你脑海里铭刻,使你永远无法摆脱。在医学中的心理试验中,这一点已经被再三证明。
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孩子在学步时都会偶尔摔倒。我们说他“摔倒”或“失足”.而不说他是个“失足者”。
然而,许多父母却认识不到:所有孩子在学说话时都会犯错误或“磕磕巴巴”——犹豫、语塞、重复音节和单词。焦急、关切的家长往往会这样下结论:“他是个口吃的孩子。”这种态度或判断(没有针对孩子的行为而是针对孩子自己)在孩子的理解中,就开始认为自己真是个口吃者。他的理解从此固定下来,而口吃的毛病很可能真会成为他的痼疾。
温德尔·约翰逊博士是我撰写本书第一版时全美关于口吃问题研究的最权威人士。他认为,家长的这种看法恰恰是孩子口吃的根源。他发现,不口吃的孩子的家长通常采用描述性词汇(“他没有说话”),而口吃孩子的家长则倾向于使用判断性语言(“他不会说话”)。约翰逊博士曾在《周六晚报》中撰文说:“慢慢地,我们开始理解一个数百年来一直被忽视的关键点。一例接一例病例经过诊断,被那些不了解语言正常发展过程、过分焦急的人确认为口吃。最需要理解、最需要指导的人似乎是家长而不是孩子,是倾听者而不是说话者。”
奈特·邓莱普博士对习惯、习惯的形成与戒除以及习惯与认知的联系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他发现,同样的原则几乎适用于所有“坏习惯”,包括坏的情绪习惯。他说,如果病人想治好自己的病,就必须学会停止对习惯自责、自谴和感到懊悔。他发现,病人由于过去做过或正在做某些事而得出的“我完了”或“我真没用”等结论尤其有害。
所以,请记住:你制造了错误,但错误并没有造就你——你丝毫没有改变!
你应该牢记自己是谁或者应该做什么!
你身上的缺点不是你的错。
谁想成为牡蛎?
我想就阻止和消除感情伤害再说最后几句。要想活得充实、有创造性,我们必须具有让自己稍显脆弱的意愿。若有必要,为了创造性地生活,我们应该心甘情愿地受点伤害。许多人都需要有一层比现在更厚实、更坚固的皮肤。相信别人、爱别人、敞开心扉与别人交流情感,就要冒被伤害的风险。如果我们曾经受伤过,那么就可以做以下两件事情之一。我们可以构建一具厚实的保护壳或疤痕组织,防止自己再受伤害,像牡蛎那样生活,不再受伤。
我们也可以“转过另一边脸颊让人打”,始终保持脆弱的本性,并继续充实地生活。
牡蛎从不受伤。它有一层厚实的壳,保护它免受外界一切危险的侵袭。它与世隔绝地活着。牡蛎是安全的,但没有创造性。它不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而必须等待向往的东西向它靠近。牡蛎对于与环境进行情感沟通带来的伤害一无所知,但它同样不知道什么是快乐。
情感整容使你的容貌和心态更年轻
写本书该版的时候,所谓的“婴儿潮”一代人正在迈入50岁门槛,比之前的任何一代人都受到时间的困扰,希望留住光阴,甚至希望让时光倒流。他们把钱花在整容手术、吸脂术、进行健身锻炼、个人培训、采用润肤膏或吃药、注射生长激素,以及其他类似的方面。
我有一剂不同的处方!你可以试着为自己进行一次精神整容。这并不是耍文字游戏。进行这样的手术能使你的人生更充实、更有活力,而这些是构成年轻的必备要素。你将感到更加年轻,你将看上去更加青春。我多次看到某位先生或女士在去掉多年的情感伤疤后,外表看上去明显要比实际年龄年轻5~10岁。不妨环顾四周。你所认识的40岁以上的人谁看上去不显老?是脾气坏的人吗?是充满怨恨的人吗?还是悲观主义者?抑或那些愤世嫉俗的人?或者是那些快乐、乐观、和蔼的人?
不要忘了,我是一位医学博士、一个外科医生。当我告诉你“通过情感手术,通过用心理控制技巧强化自我意象,我们的面貌和风度都可以表现得年轻若干年、在健康状况和活力上觉得年轻若干年”时,我的态度绝对是认真的、真诚的。
如果对某个人、对人生心怀怨恨,这种心态能让老年人直不起腰,就像双肩扛了一个笨重物体所起的效果一样。带有情感伤疤、怨恨心理以及类似情绪的人只能生活在过去,而这是老年人的特点。年轻的态度、青春的灵魂能够从人的心灵和脸庞上抹去皱纹,能使人的目光炯炯有神甚至能够洞察未来,能让人对今后的前途怀有更大的期望。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给自己来一次整容呢?你的自助式“套餐”由以下内容组成:释放消极的压力以阻止伤疤形成,通过有疗效的原谅移除过去的旧伤疤,使自己有一副坚实(但不坚硬)的外表皮而不是一具硬壳,创造性地生活,愿意自己有稍许脆弱,憧憬未来而不是怀念过去。
心理控制训练
至此,本书所提议的最有挑战性、最有益的练习,便是文中介绍的与原谅有关的建议。选一两个你对过去的一些小摩擦早就对其耿耿于怀的人,从内心找一种办法真正地、完全地原谅他们(原谅要彻底,不要藕断丝连),最后通过你的行动实现原谅。此外,想出你由于过去的某个错误或造成的某种情势而恨自己。找出这样的错误或事情,原谅自己,最终也毅然决然地把它们从你的思想中彻底摒弃。这也许需要你充分运用想象力去做大量的工作。每天腾出30分钟,连续坚持21天,用于静静地反省。但练习时要独自一人。
采取心理控制技巧,运用自助式情感手术去除自我意象中的伤疤的要点
第十一章|释放你真正的个性
◆个性是个既有魅力又神秘的东西,容易辨认但很难界定。与其说它是从外界获得,倒不如说是从内心释放。
◆你明天在别人的心中名声如何,要由你今天的表现来决定。你要无愧于今天,正如一句格言所说:“一次只能过一天”。
要想不受到批评,就什么也别做、什么也别说、什么也不是。
——艾尔伯特·哈伯德
个性是个既有魅力又神秘的东西,容易辨认但很难界定。与其说它是从外界获得,倒不如说是从内心释放。
我们所称的“个性”其实是一种外部证据,证明我们是在上帝心目中创造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自我,是我们内心神性的绽放,或者是我们所称的“对你的真我进行自由而充分的表达”。
每个人身上的这种真我都具有吸引力。它像磁石一样。它对身边的其他人的确有着强大的冲击和影响。我们觉得自己与某种真实的、根本的东西相联,而它也在冥冥之中左右着我们。从另一方面讲,虚伪的个性则到处让人厌恶和憎恨。
为什么每个人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