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60加元,根本不够该项目的开支。但是学生会从校方和其他机构得到了赞助,才使得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为新生组织这类的开学庆典是商学院的传统。每年学生会都会搞类似的活动,目的是让新生之间,新老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认识;同时也使同学们还没有开学就能认识到商学院需要的不是书呆子,而是交际能手。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学院向学生传送的是这样一个信息:要想学商科,就一定要具有很强的与人交往能力。因此,学院从学生一入学,就给他们创造进行相互交往的机会。这种安排,国内的商学院考虑过吗?

从中学向大学过渡的学问

很多人都知道,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的区别之一是,国内的大学进来难,出去容易;而国外的大学进来容易,出去难。这就是说,国内考大学,虽然很难,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一般不会被学校赶出去,获得学位也比较容易。与其相反,由于西方国家教育资源丰富,孩子们上大学的比例远远高于经济不发达的贫穷国家,所以考进大学相对容易,但是学生要想学一个理想的专业,获得学位,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国外大学的淘汰率很高,越好的大学,越热门的专业,淘汰率就越高。有些著名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淘汰率曾经高达50%以上。电子工程和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的淘汰率,有时竟然高达70%—80%。一般情况下,大学是把分数不好的学生从好的专业淘汰到次的专业;再把分数不够升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赶出校门,淘汰到社区学院去。学生要避免遭受到这种无情的淘汰,大学一年级的学习成绩就一定要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而要做到这一点,从中学向大学的成功过渡就成为关键的问题。

大学和中学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学课程讲得慢而详细,大学课程讲得快而笼统。这就要求大学生既要会自学,又要会听课,抓住教授讲课的重点。好的中学,在高二和高三时老师就会注意培养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所需要的学习能力,为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打下基础。女儿后来曾经回忆说,他们在UBC大学附中上高三时,有不少同学埋怨老师讲得太快,考题出得太难,尤其是物理和微积分课程,有不少同学跟不上老师讲的进度。可是,当时老师们就强调,这是为学生们将来上大学打基础。其实,他们讲课的速度已经比大学教授慢了许多。如果这种进度还跟不上,到了大学就会被刷下来。我记得学校在开家长会时,也强调过,高三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智商能够学好哪些课程。对于那些学不好的课程,老师们建议家长给孩子请家教再试一试;如果请了家教还是没有长进,干脆就退出,换别的课程来学,因为这可能说明这个孩子的特点根本就不适合学这门课程。因此,上大学时也就不应该选择这方面的专业。这可能就叫做量体裁衣吧?

进入大学之后,女儿感到中学老师讲的这些话确实没有错。与大学教授讲课的方式比较起来,中学老师可算是手把手地教了,而且,讲课的速度也有着天壤之别。许多大学教授一节课可以讲五六十页教科书。有的教授讲得更快,一节课讲两大章,百八十页书。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预习,在课上就会像听天书一样,不知所云。

中学和大学比较起来,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那就是,中学是小班教学,一个班顶多有二三十个学生。老师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随时回答他们的问题。而大学低年级的课程,大多是各系混合的大课,越知名的大学,学生人数越多,班级的规模往往也就越大。女儿大学一年级的课程,除了英语写作以外都是大课。班级人数最少的也在120人左右;中等的在二三百人之间;最多的在500多人以上。这种课程一般都在阶梯教室上,教授一个人在讲台上对着麦克风不停地讲,好几百名学生在下面听;而且,学生在课堂上吃东西,交头接耳,教授也不管,或者说根本就管不过来。在这种大课上,学生如果听不懂教授讲的某些内容也不容易发问;而课后,教授每周只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会在办公室等着回答学生们的问题。这种上课方式,很容易使刚从中学升上来的新生抓不着头绪。

我在UBC大学当过助教,知道新生的难处。为了使女儿能够顺利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在中学毕业等待大学开学的假期里,我让她到书店和图书馆查阅有关书籍。结果发现:有不少大学的学生顾问和像哈佛大学这样世界顶尖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撰写了不少关于如何准备进入大学学习,读大学时新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交上要注意哪些问题,以及介绍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使她受益匪浅。比如:

晒瑞·尼斯特和宙递·侯斯查科合写的《大学的规章!如何在大学里学习、挣扎,并获得成功》;

桡恩·福瑞写的《如何学习》;

斯迪文·福阮克写的《学习的秘密》;

沃尔特·帕克写的《如何在大学学习》;

马克·答萨尔特写的《如何用最少的努力获得最高的分数》;

凯普兰新闻周刊编辑出版的《美国大学学习指南》;

叟瑞拉·莫克写的《十种获得全优的方法》;

柔檽德·哥荛丝写的《苏格拉底法:七种最大限度地使用你的大脑的秘方》;

维多利亚大学编辑出版的《学习技巧手册》等等。

其实,女儿看的还远不止这几本书。当时,我和女儿一起从UBC大学的书店和市中心的其他书店,以及公共图书馆,一共买了和借了大约有100多本这类的书籍。浏览这些书使正准备进入大学的女儿,提前了解到上大学后可能遇到的许多问题和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以及不少学习技巧。这些技巧中重要的东西,我会在以后的章节中结合女儿的实践,逐一奉献给读者。这里,我想先讲一讲,我们向这些书请教的第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对女儿在大学里的成功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决定上UBC大学之后,我们要决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大学时女儿是否住学校宿舍。当时,UBC大学为本科生提供的宿舍很紧张。学校只保证那些被早期录取的优秀生有获得住宿的机会,其他同学就要排队等候至少一年以上的时间才可能等到宿舍。当学校把住宿机会提供给女儿时,她必须在规定的期限之内,回复是否接纳这个机会。考虑到宿舍离教室近,住宿可以吃食堂,节省时间,还可以过集体生活,结交一些一起生活的朋友,女儿对学校提供的住宿机会还是挺动心的。但是住宿有哪些不利之处呢?当时我们已经在温哥华买了房子。女儿认为,住宿除了要交房租这一点对她不利以外,别的她却没有更多的考虑。后来读到上面提到的那些书籍之后,女儿明确向我表态,她决定放弃学校提供给她的住宿机会。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许多学生顾问都在书中给想住学校宿舍的新生打预防针,提醒他们对宿舍里可能发生的吵闹现象和同宿舍居住者的不同的生活习惯,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UBC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宿舍,是两个人住一个房间。女儿担心遇上和自己性格不合的同学共住一室。学生顾问们在书中列举了许多令她深思的状况。比如,当你学习疲劳,想睡上一觉的时候,你的同屋却想听音乐;当你想静下心来做题,完成作业,或者准备考试的时候,你的同屋在电话里大声地和人聊天,而且聊得没完没了;当你在深夜里刚刚入睡,你的同屋却回到房间,哗哗的淋浴声把你从睡梦中吵醒等等。女儿说,就是这些情况她都能忍受。但是有一点她是很难委屈自己的。那就是,当她和同屋都必须马上使用大家共用的一个卫生间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出让,或者适应那种难熬的等待。因此,她决定放弃住宿的选择,而是住在家里。

事实上,我口头上虽然没说,但心里也不主张她住宿舍。十几年以前,我在加拿大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住过一年的大学宿舍。我知道,宿舍里的吵闹声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到了周末,从周五的下午开始,楼道里的音乐声就此起彼伏;到了晚上,大家搞舞会,那摇滚音乐的声响,好像整栋大楼都跟着一起颤动。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是想安静一会儿,关上窗子是无济于事的。这还不算可怕,因为大学的图书馆晚上11点才关门,想看书的同学可以躲避到那里去。

有一点是我比较担心的。在学校宿舍里,同学之间谈恋爱的很多。有的是认真的,有的是不认真的。而且,多数情况下是不认真的。学生们之间,在宿舍里谈论或尝试性关系、性体验、性经历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由于我一直都认为爱情与性是同一的,不可分割的;所以,我不赞同那种没有爱情基础的单纯的性行为。怕孩子受这方面的不良影响也是我不希望她住宿的主因。

事实证明,我在这方面的担心并不是庸人自扰。读者可能想象不到,大学开学的第一天,在校园里,同学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讲解安全的性行为的醒目海报。操场和草坪上,设有好多处发放避孕套的摊子,学生们可以非常方便地领到免费的避孕套。UBC大学是这样,当年我就读的卡尔顿大学也是这样做的。免费发放避孕套,好像是北美大学开学庆典中一个不可欠缺的环节。这从侧面说明,学生性行为的普遍性、随意性和危险性。

作为母亲,我知道女儿青春的珍贵;更希望她将来能够有世上最美好的青春回忆;因此,我希望她能够把接受性污染的机会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所以我支持她不住校的决定。当然,这并不是说,住宿舍就一定会受到性污染等消极方面的影响。其实,一切还取决于学生本人的自制力。事实上,女儿有不少同学,为了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