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差没把桌上的报纸扔在地上踩两脚了。之后便宣布纪律,而且还说了一些谁把事情说出去定会追查到底的话,所以你也就什么都别问了。
挨骂倒没什么,哪张报纸不是被骂大的,如今这年头,你赞扬谁,人家也是当骂来听。只是按照呼延鹏的本意,真凶被抓到了,翁远行又没死,他做一个独家报道,这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干吗有关部门要这么讳莫如深呢?
于是,呼延鹏的好奇心上升的速度超过了体内涌动的荷尔蒙,他想,说不定就这件事能挖出点什么来,这是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的惯常思路,呼延鹏也不例外,他在脑海里迅速地张开自己的关系网,其中有一个线人在公安局工作,他们的私交不错,而这个人惟一的毛病就是酒后大嘴巴。
呼延鹏马上给这个人打了电话,除了寒暄什么都不提,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这个人答应晚上跟他去星巴克喝酒。呼延鹏心想,这下可齐活儿了。
相关链接
深 喉第一章(1) (2004/3/15 16:01)
第一章(3)
下午四点多钟,戴晓明从部长办公室里走了出来,虽然他不属于帅呆酷毙的那种男人,但身穿雅格诗丹T恤衫的他,尽管斯文体面,但还是有一点不为人察的霸气。其实这是他追求的一种风格,他不喜欢过分谦和的人,可是现在官场到处都是这种人,能大段大段的背《红楼梦》,对前苏联文学颇有研究,在必须亲民的时候还能眼泛泪光。戴晓明就不愿意做这种人,他喜欢叱咤风云说一不二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的气度,而且他坚信官场奇缺的正是他这样的人。
宣传部长倒是真正的儒雅之士,他其实还是欣赏戴晓明的才干的,但又必须规范他的行为,尽可能地减少来自各方面的非议,戴晓明能够感觉到他的用心良苦。不过他最后的几句话着实让戴晓明恼火。
当然这是组织上的意见,目前的戴晓明已经是《芒果日报》社的社长,并把身边长年共事的号称报社文胆之一的人提为总编辑,但那个人老实得有些木讷,所以属下还是管戴晓明叫总编,难以改口,其他各个部门的人员分配业已得心应手。而部长的意思是上面要委派一个副社长下来参与高层工作。这明摆着是掺沙子嘛。见他面有不悦之色,部长又提到另一个方案,那就是让他彻底交出报社这块大蛋糕,坐部长现在这把交椅。而宣传部长本人将另谋高就的传言已流行半年之久了。
这些话如同咒语,都是他最不愿意听到的,尤其是最后那句让他放弃“芒果”的话,犹如钢针一般直刺他的心窝,当时他真有全身失血脑袋涨痛的感觉。可他又不便发作,毕竟《芒果日报》是党报,不能等同于民间报刊,谁打江山谁来坐。
说起这些年来的奋斗史,就连戴晓明目前最具实力的竞争对手方煌都不胜唏嘘。
方煌不止在一个场合说过,若我手下得一个戴晓明,此生无憾。要知道方煌是个孤傲的老头,最早有人向他提起戴晓明,他简直就不知道是何方神圣,后来他一步步见证了这条小鱼是如何变成了传媒大鳄,方有此感言。然而时世却让他们成为对手加敌手,永远没有并肩作战的可能。
方煌说,戴晓明是一个战略家。
的确,初始进入传媒业,戴晓明是赤手空拳打天下,在认清了严峻形势的同时,他也曾下定决心悬梁刺股励精图志。他所推行的改革方案可谓石破天惊,首先是报纸的自办发行。以往,报纸都是靠邮局发行的,别的暂且不提,单就邮局只能保证上午10点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上这一件事,戴晓明就非改不可。他说,新闻讲的是时效性,10点钟是什么概念?晚报都快上市了,我必须保证我的读者八点钟就能看到新闻。有人提醒他这么干会被邮局封杀的,有的报纸就被迫无奈灰头土脸地把发行权还给了邮局。戴晓明说,我决不会把肥肉让给别人吃。
自办发行的困难相当多,投入也大,加上邮线系统不配合,但是戴晓明做到了,他的报纸清晨六点半就出现在茶馆茶客的手里。
渠道畅通之后,紧随其后的便是扩版,可以说“芒果”是全国地方性报纸中最先由四版扩至八版的报纸,此后一扩再扩,直至现在的日均50多版。戴晓明说,为什么要循序渐进?这个时代谁有时间循序渐进?就是要飞起来咬人,而且一口咬死别人。他率先推出国际通行的多叠报纸,在特殊的日子譬如香港回归、千禧年之类的大事出现时,便推出200版、100版的特刊,不仅让读者甚至让业内同行都目瞪口呆。
扩版的另一个重大意义是为报社带来了巨额的广告收入。
然而,做报纸毕竟不是赌气,大刀阔斧的工作作风并不能代替精美上乘的锦绣文章。为此,很长一段时间戴晓明都亲自坐镇总编室抓头版新闻,你几乎可以在深夜或者凌晨的任何一个时间看见他办公室的灯光始终亮着。
与此同时,他在体制内部进行了可以说是休克似的改组,说白了就是金钱挂帅,他取消了所有的所谓报社福利,而只有好稿才是跟金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钱的数额高到你可以做买楼买车的计划,人们不得不改变以往坐、等、要的万事不急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了,而且没有谁是不风风火火的。总之报社从此再也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到处都是绞尽脑汁咬着笔杆子发呆的人。
戴晓明要求所有的稿件在一天之内全部变成电脑稿,那些龙飞凤舞字迹难辨的手写稿非常误事,也影响效率。可怜有些老记者老编辑只好叼着烟,用一根手指敲电脑,敲到深更半夜也敲不完手中的稿件。
在一片抱怨声中,戴晓明铁石心肠,他说我不是戴善人,“芒果”也不是养老院,我并不在意你老,但就怕你倚老卖老不思进取。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没有人喜欢被管理,但是没有管理就不可能造就名牌企业。戴晓明如是说。并且在三年之后,他所推行的办报理念初见成效,这时候,戴晓明在心中酝酿多时的大动作逐渐浮出水面。
1996年1月15日,由戴晓明一手策划并且精心筹备组建芒果报业集团的申请获批,这是第一家获批的报业集团。在报业集团的旗帜下,戴晓明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他几乎是以闪电般的速度,一口气延伸出七个子报,有面向投资者的《发财狮子》,有专门给球傻子看的《球报》,还有一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小资、女性报纸。不仅如此,他还成功地收购了一家出版社。
第一章(4)
这还不算,戴晓明的确是眼光独到,在一些旧厂房的搬迁过程中,他用极其低廉的价格买地,然后像土财主那样一块一块地开发。其实他是房地产业内最大的票友,竟然卖出商铺一平方米八万元的天价。即使那些资深的地产商也被他气得几乎口吐白沫倒地身亡,有人通过电台专门点歌送给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芒果”迅速积累起来的财富开始呈几何几级上扬,发行量163万份,总资产高达40亿。
这样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戴晓明走出部长办公室时会闷闷不乐了,他是报界的巴顿将军,将军决战只在战场,难道他会愿意坐在办公室里空谈什么思想吗?!即便戴着一顶宣传部长的帽子,那又怎么样?!完全有可能毫无作为。
在别人看来戴晓明已经创造了一个神话,而他本人便是神话中那个点石成金的人。但是戴晓明自己并不这么想,总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感怀。他正准备做的两件大事分别是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报务中心,选用最先进的印刷设备,他始终相信,报纸的印刷质量和外包装是首先打动读者的关键,即便是一个修鞋匠他也决不会拒绝阅读豪华版报纸。还有就是请国外的设计师招标,建立一座包括休闲、餐饮、购书、图书馆等多种功能的报业大楼,使其成为本市的标志性建筑。
他将调动运作上亿元资金,那种感觉除了少数人之外恐怕只有演员经历过。
有人说,戴晓明干脆把自己的雕像立在报业大楼前面吧。戴晓明说,我不要国家一分钱,为南中国平添一道壮丽的景观,难道报业大楼本身不是我的塑像吗?!
戴晓明回到报社时,已经快到下班时间了,大门口出出进进的人有不少,他们对他的敬畏之情溢于言表,有些新记者干脆低着头,连看都不敢看他,惟恐自己消失得不快。我又不是鬼,心情不爽的戴晓明虎着脸这样想道。他没有乘电梯,而是步行到三楼他自己的办公室,办公室很宽敞,而且一尘不染,大型的玻璃书柜整齐地排列在大班台椅的后面,像卫士一样守护着他。他喜欢这里,每当他心情不好或者倍感压力的时候,只要关上门稍坐片刻,他的心境就会渐趋平静,今天也是一样,当他坐在办公桌前时便如神附体,马上就觉得应该对刚才发生的一切付之一笑。
也许这里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平台,令他尽施拳脚智勇双全。很多时候,戴晓明甚至觉得他的办公室是玻璃做的,是完全透明的,他知道很多人都看着他,而他也有超水平发挥并成为报业领军人物的愿望。
在北京读书的时候,呼延鹏他们宿舍有四个同学,其中一个由于得了恶性肿瘤,但他又想断断续续地完成学业,其他的三位同学就要不停地照顾他安慰他帮他抄课堂笔记把图书馆找来的资料资源共享等等,另外就是弹吉他为他解闷,并且充满幻想地上网或到学生橱窗贴小字报征求救人的偏方,大伙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然而大四阶段的某一天,患恶性肿瘤的同学去做化疗便再也没有回来,他的彻底离去成就了其他三个人远远超过同学情义的友谊。这三个人除了呼延鹏之外,另外两个是洪泽和宗柏青。
洪泽是一个机会主义分子,大四第二学期,没有人上课全都像没头苍蝇似的在外面找工作,洪泽一点也不急,在学校帮同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