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乞丐到元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乞丐到元首- 第1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出力:他们有的当鞋匠,有的当裁缝,或诸如此类。“这是元首的命令”,希姆莱加重语气说,“如果认为应采取行动,你得把向你提供这些报告的人名告诉元首和我。”拉麦斯拒绝吐露秘密,并拟从希特勒本人的口中得到更多的消息。

但,希特勒的说法也一模一样。“把这些犹太人带到哪里去,这我以后再决定”,他说。为让他安心,希特勒还说:“在此之前,他们将在那里得到照顾。”

在希特勒的亲信中,确有些人不知道在“东方”发生的事情。其他许多人,那些受自我欺骗之苦的受害者,尽管不确切知道这些惨剧,却也猜到了几分。“别听人说希特勒没有主意”,汉斯·弗兰克后来在起诉书中(包括控告自己)写道,“大家都感觉到了,我们这个制度有可怕的缺憾,虽然知道得不那么详细。只是我们不想知道!靠这个制度生活,日子过得太舒服了,简直像皇家的生活。大家都觉得这样好。”

此话系出自这样一个人之口:不久前,他曾对部下说过,他们都是参与灭绝犹太人的帮凶。此举虽可憎,“为欧洲利益故,却是必需的”。他是波兰总督,深知此项命令系直接出自元首。然而,德国人一般都相信,希特勒未参与过任何暴行。“人们都殷切希望,元首对此事一无所知,或无法得知,否则,他定会采取措施的。反正,他们认为他无从得知此事。或不知有多大规模。然而,我觉得,这事儿瞒不了多久了,人们希望归希望。”这番话是一个激烈的女纳粹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及“最终解决”之前奏“安乐死亡计划”时说的。

希特勒身边的侍从人员,根本不敢想象“阿迪叔叔”会下令屠杀犹太人。这是不可想象的。施蒙特和恩格尔两人,不是成功地说服了元首,让陆军中有部分犹太血统的军官继续留任吗?背着元首搞名堂的恶棍不是鲍曼就是希姆莱。但是,这两人均不外乎是希特勒的代理人罢了。“最终解决”是他独自想出来的,也只有他才能下令执行。没有他,就不会有“最终解决”;而他也坚信,只要向世人拿出个既成事实,他就可免遭惩罚。人们会以报复相威胁的,但人类的记忆短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人屠杀了100万亚美尼亚人因而遭到强烈谴责;今天又有谁还记得?

在1943年6月9日的一次秘密谈话中,元首指示希姆莱,“尽管在此后3至4月内会出现某种骚乱”,他必须立即着手将犹太人押解至“东方”。他接着指出,这项计划必须“全面地、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些话自然不能让元首身旁的侍从人员相信他是策划集体屠杀的元凶。但不久后他对鲍曼讲的一番话却令他们深信不疑了。在自豪地承认他已将日耳曼世界的犹太毒素洗涤净尽后,他说:“对我们,这是个主要的消毒过程,我们也已做到了最大限度。没有这个过程,我们可能已被窒息而死或消灭。”在与犹太人打交道中,他不是向来都绝对公平合理吗?“在战争前夕,我向他们发出了最后警告。我告诉他们,如果你们促成另一次战争,人们是饶不了你们的,我会在全欧洲灭绝这些害人虫。这决定是一劳永逸。他们用宣战反驳我这个警告,并重申,不管在世界何处,只要哪里有一个犹太人,哪里就有纳粹德国不共戴天的敌人。好了,我们已捅了犹太人是疮疤。未来的世界将永远感激我们。”

希特勒之“最终解决”的最可怕的一面在不久前结束了——启示性地结束了。拥挤在华沙犹太区的38万犹太人中,只有7万人未被押至屠杀中心,余皆束手被擒。此时,余下的人们业已明白,押解意味着死亡。犹太区的犹太政治领袖们,牢记了这点,消除了分歧。团结一致,武装抵抗押走犹太人之举。这使希姆莱目瞪口呆,遂下令全面消灭华沙犹太区。1943年4月9日凌晨3时,2000多名武装党卫军的步兵,在坦克、火焰喷射器和爆破队的配合下,向华沙犹太区发动了进攻。他们原以为会迅速取胜,却不料遭到顽强抵抗。犹太战士共约1500人,使用的武器是长期偷运进该区的:计有数架轻机枪,许多手榴弹,100只左右步枪和卡宾枪,数百只手枪和左轮,还有莫洛托夫鸡尾酒。希姆莱原以为3天便可结束战斗,但至当日傍晚,他的人马不得不撤退。这场单方面的战斗日复一日地继续着,令党卫军指挥官雨尔根·施特罗普将军狼狈不堪。他不明白的是,“这些废物和劣等人”为何不放弃这一眼看已无望的事业。他报告说,开始时,他的手下虽然抓获了“相当数量生来就是懦夫的犹太人”,但事情已越来越难。“由20至30个男人组成的新的战斗小组,在同样数量的女人的配合下,不断掀起新的抵抗。”他注意到,妇女的举动尤使人为难——她们常把藏在她们的灯笼裤里的手榴弹甩了出来。

在遭挫折的第五天,希姆莱下令“用最严厉的手段和最凶残的办法”将犹太区夷为平地。施特罗普于是便决定把整个犹太区变为火海——一幢幢房子被烧。他报告说,房子虽然起火,里边的犹太人却坚持到最后一刻,然后才纵身从楼上跳下。“骨头摔碎了,他们仍力图爬到街道另一边未着火的楼房里去……犹太人和土匪们冒着活活烧死的危险,爬行在烈焰中,而不愿被我们生俘。”

守卫者们以不朽的英雄气概,战斗了两三个星期,由于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躲进下水道。5月15日,犹太人残存的抵抗据点已寥寥无几,枪声也稀疏下来。次日,施特罗普将军下令炸毁位于华沙市内“雅利安人”区的特罗麦基犹太教堂,以庆祝此次战斗的结束。在刚好4个星期的时间里,一支小小的犹太军,抗击了数量上占优势、装备又精良的德军,打到最后一兵一卒。被俘的5。6万多人中,7000人被当场枪毙;2。2万人被送至特莱勃林卡和卢布林;其余则被送进劳工营。德军的官方伤亡数字——显然已被缩到最小——是死16人、伤85人。更重要得多的是,它打击了希特勒之“犹太人是懦夫”的观念。

(2)

那年6月上旬,教皇庇护十二世就灭绝犹太人问题,秘密地向“红衣主教神圣学院”发表讲话。“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向有关当局要讲的每个字,以及我们要做的一切公开讲话”,在解释他如何不愿意公开进行谴责的原因时说,“都必须根据受害者的利益,仔细地推敲和衡量,以免事与愿违,使他们的处境更加困难。”但,他未说出口的是为何要小心从事的另一个原因,他认为布尔什维主义要比纳粹危险得多。

罗马教皇教座的处境是可悲可叹的。这一讲话却成了无意的伤害。在教皇的指引下,天主教会所拯救的犹太人,比其他任何教会、宗教机关和拯救组织所拯救的之和还多。眼下,在教堂内,在修道院里,甚至在梵蒂冈城内,还藏着成千上万的犹太人。盟国的记录要可怜得多。英美两国,尽管大唱高调,却未采取任何有份量的行动,只对少数几个受害的犹太人进行庇护。那年签署的莫斯科宣言——由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共同签署——将受希特勒之害者按惨重程度依次排列为:波兰人、意大利人、法国人、荷兰人、比利时人、挪威人、苏联人和克里特人。很奇怪,犹太人竟未提及(这是美国战争情报处立下的政策),对此,世界犹太人委员会进行了强烈抗议,结果却无济于事。将波兰犹太人随随便便地算成波兰人,如此等等,在“三巨头”对纳粹恐怖主义的总分类中,“最终解决”便石沉大海了。

丹麦人之正义感和勇气,与“三巨头”迟迟不敢面对有计划有步骤地灭绝犹太人的事件这一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们虽受德国人的占领;却毅然将国内6500名犹太人几乎全部运到瑞典。还有希特勒的盟友芬兰人,他们“拯救”了国内4000名犹太人(只有4人未幸免于难)。还有德国的另一个盟友日本人,他们为报答在日俄战争中(1904—1905)犹太人开的昆—劳埃伯公司给予日本的资助,在满洲为5000名流离失所的欧洲犹太人提供庇护所。

然而,为阻止在“东方”发生的暴行而出力最多的要算是一名年仅34岁的德国人了。他是希姆莱的律师,名叫康拉德·摩根,其父是铁路管理员。从学生时代起,摩根就沉溺于法律伦理学,甚至在就任党卫军法官一职后,对不法之举(不管犯者为谁)仍直言反对。由于他之严格按证据所作的判决触怒了上司,摩根便被派往前线某党卫军师部工作,以示惩罚。由于他名声太大,他遂于1943年被调至党卫军保安处经济犯罪案办公室任职,不准他处理政治案件。那年夏初,他奉命到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对一桩长期悬而未决的贪污案件进行常规调查。涉嫌者系该营的指挥官卡尔·科赫。人们怀疑他将集中营的劳工租给民间雇主,从而吃粮食空额等,总的说来,为谋取私利而办集中营。初步调查的结果仍不足以为他定罪;另外,还有一大群人支持科赫,认为他无辜。

7月间,摩根前往魏玛,下榻于希特勒最喜欢的当地旅馆——“大象旅馆”,不声不响地开展调查研究。令他奇怪的是,他发现,坐落在魏玛上方一座山头上的集中营,竟景色宜人,里边的设施油漆一新,很干净;地面上铺满了青草和鲜花。营内的犯人看上去很健康,晒得黑黝黝的,吃得也不错。他们能定期通邮;营内有一个大图书馆,藏有各种外文书籍;演杂技、放电影、举行体育比赛——甚至还有一所妓院。在深入进行了解后,摩根发现,布痕瓦尔德营内的贪污案始于“水晶之夜”,大批犹太人来营之后。不幸的是,案情越接近科赫,证据便越不足。他发现,知情的犯人常凑巧死亡。从他们的案卷中,他发现,各人死亡的日期又相隔数年,死因也各不相同。他怀疑系谋杀,便下令调查。他的调查人员找不到线索,拒绝继续调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