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是下岗读夜校的,杨玄感已经位至柱国,官居二品;论背景,李密祖上的辉煌已经是过去时,而杨玄感的却是进行时。
要是放到以前,李密必然会被这些所折服,然后自惭形秽,在杨玄感面前抬不起头来,但此时的李密已经不是昨天的李密。
在辞职那一天,李密有了奋斗的目标,学习之后,他的内心获得了充实。
一个心怀理想、内心充实的人是不会有自卑的感觉的。
在史书里,李密见过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刘邦,见过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见过运筹帷幄的张良,见过筹划周密的萧何,见过用兵如神的韩信,他与这些达人神交已久,这些人虽隔数百年之久,但其神魄浸透纸背,谆谆鼓励李密,教导李密,指引李密。
以这些人为师,怎么会心生自卑这样低档次的心情?你杨玄感,无功无业,不过靠着父亲的军功做了官,又怎么能够打扰我的心绪?
每次杨玄感嘲弄他时,李密都还以微笑,这种态度让杨玄感的每次出击都有落了空的感觉。但杨玄感是脑袋一根筋的人,屡试依旧不改。一日,他逮住李密,似笑非笑问了一个问题:“皇帝猜疑心重,隋朝的运数只怕长不了,到时,中原烽烟四起,我们俩谁强谁弱呢?”
此话于历史上颇似于当年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猛然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将刘备吓得筷子都拿不稳。大家多半以为这是曹操试探刘备,其实,这更像是曹操在戏弄刘备,那时曹操刚干掉吕布,雄气豪发,怎么会把自己与四处流浪的刘备放到一起比较。
正如当下,杨玄感是不会把自己跟李密放到同一档上的。
问完,杨玄感准备接受一下李密的自谦与恭维。但这一次,杨玄感听到了让自己诧异的回答:“我还是实话跟你说吧,如果两军交战,临阵对敌,让敌人闻风丧胆,我比不上你,但要说让天下英雄为我所用,你确实不如我。”
言下之意是,你大概算得上是项羽,而我,不好意思,将是最后的胜利者刘邦。
有那么一刻,杨玄感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于是,他有些愠怒,用眼盯着李密看了一会儿。
眼前是一张淡然的脸。没有挑衅的表情,仿佛刚说出了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的寻常道理。
他不是在开玩笑,他是认真的!
当你正视嘲弄你的问题时,坦荡的胸怀就能让它变得有意义。
杨玄感突然认识到,面前这瘦小的身躯里藏着惊人的力量。这样的人是不能用外表来衡量的。
此人的身上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
杨玄感放声大笑,他知道自己以后多了一个可以倾心相交的人。
现在,可以再问一遍这个问题:
当中原烽火四起时,谁才是真正的强者?
黎阳城内,杨玄感望向了长安。
李密,我已经揭竿起义,你什么时候前来实践当日我们的对话?
天下三计
李密正从长安紧急赶往黎阳,他是去找杨玄感入伙的。说起来也奇怪,杨玄感造反是为父报仇,李密去凑什么热闹?隋朝政府对他不错,杨广虽然把他辞退了,但依然让他袭了父亲蒲山郡公的爵位,每年有固定的国赋划拨。隋朝政府要倒了,他的那份福利可就不保了。
如果非要找什么造反动机的话,也许是友情吧,李密父母双亡,虽然袭有爵位,拥有过人智慧,但在父母去世时,他就是孤儿,内心永远留下这一片亲情的空白。
杨玄感的兄弟情谊填补了这个空白。自从进入杨家以后,李密在杨家兄弟身上找到了久违的亲情。
杨素之仇,等同父仇,杨玄感的事就是我的事。
一路上,李密便用这个理由来解释自己内心莫名的激动。而要等到他经历得更多,才会明白内心真正的自我。
杨玄感如愿以偿等到了李密,见面后,他迫不及待地将李密请到内室,详细介绍了起事前后的经过,然后急切地问道:“兄弟常常以救天下为己任,现在正是你发挥的时候,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杨玄感欲求良计,却不忘以激将作为开始,其中气度,已然不高。
李密并没有为此感到不快,他的心已经被一个伟大的构想所充斥,他急于向杨玄感倾吐,纵使杨玄感堵住他的嘴,他也非说不可。
“愚有三计,任公抉择!”
“第一,杨广还在辽东,离幽州隔了千里,往南是大海,往北是塞外胡地,要想回来,只有中间一条险途,我们趁机拥兵北上,出其不意,进入蓟地,把守住临渝关,这样,杨广前有高句丽,后又被我们挡住,一个月后,必定粮尽,到时,只要举麾一召,隋军必定望风而降,不战而擒,此乃上计!”
李密满面通红,一气说完,只待杨玄感击掌叫绝,就可发兵幽燕,一战而夺天下!
可显然,杨玄感并没有预想中的热情,而是问了一句:“还请指点中计。”
所谓考霸,不会只用一种思维解题,所谓天才的策略家,亦不会只有一套方案,奇思妙想之余的边角料都可以另组一个夺天之计。
李密说出了中计:“关中之地,帝王之基,杨广虽然留了卫文升驻守长安,但此人不足惧,只要率领部下,经城不攻直取长安,这样,杨广就算回来了,也进不了家门。如果上计尚有冒险成分,此计绝对是万全之策!”
杨玄感仍然是一句:“还请说下计!”
李密心中涌起一丝不快,下人只为衬托上人的高贵,下计自然只是为了反衬上计的精妙,已引你见过绣房的大小姐,还聒噪着问丫鬟干甚!
于是,李密悻悻然说出了第三计:“如果想图方便快捷,可以去攻东都洛阳,只怕对方早有防备,要是攻不下来,时间一长,就不是我可以算得到的。”
黎阳与蓟地、长安相隔千里,去洛阳只有五百余里,可在李密的思维里,远却是近,弯路却是捷径,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独特的思维。
听完李密的下计,杨玄感面露微笑,拍手叫好:“兄弟的下策实是上策,现在隋朝官员家属都在洛阳,要是把他们抓起来,足以控制天下,况且像兄弟所说经城不攻,这样怎么树立威信!”
把目标对准家属,总是喜欢搞点大动静,这大概是基地组织的风范。
李密着实被震惊了,他望着杨玄感兴高采烈的表情,马上明白杨玄感并不是真的要向他问计,他早就决定先攻东都,问自己只不过是为了印证方案。
世间老板开会,多半如此。
李密虽然愕然,但他现在只是谋主,也就是师爷,师爷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杨老板说攻东都那就攻东都吧。
历史将验证李密之三计何为上计,何为下计。这答案得用英雄的血来写,包括杨玄感的血。
忠诚对勇猛
在定下计策后,杨玄感立刻率领部队向洛阳进军,他将队伍一分为三,让弟弟杨积善率三千人沿洺水挺进,另一个弟弟杨玄挺率三千人爬邙山进军洛阳,最后,他领着三千兵马作为后盾。
这支部队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丁夫船公,装备极其简陋,没有铠甲,也没有能够远程攻击的弓箭,人手只有一把单刀。就这样,一路上,杨玄感还打出大部队的旗号,这就不仅仅是欺负隋朝官员不识数了。
只要取得胜利,兵马就会越来越多的,装备,对方会给我们送的。
这是杨玄感的气魄。当一个人忘记劣势,鼓起勇气,憧憬美好未来时,上天就不会让他失望。
洛阳早就收到了消息,不但加强了防备,还分两路派出了阻击的部队,从后面的进展来看,他们不是来跟对方拼命,而是雪中送炭的。
隋军五千精兵前去阻击杨积善,但还没开战,这五千精兵就立马运气,将精华聚集于腿上,然后迈步就跑,为了尽快脱离战场,还纷纷丢下了铠甲武器。
另一路隋朝军队由作监裴弘策率领,这位仁兄还有点职业道德,布下阵势跟对方交了一阵,可惜,他碰上了杨玄挺。
杨玄挺是杨玄感的弟弟,此人相当生猛,而且行动十分怪异。交战之后,隋军大败,不少隋兵丢盔弃甲,可杨玄挺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勒停部队,跟在逃亡的隋军后面慢慢进军。
裴弘策镇定一下精神,然后收集散兵,重新布下了军阵。
不久后,杨玄挺慢悠悠抵达现场。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让裴弘策目瞪口呆,自己已经摆好了阵势,就等对方发起冲击,却发现对面的反兵全都坐了下来。
搞静坐?这算什么回事!
豆大的汗从裴弘策头上滚下来,他实在搞不懂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说明一下,裴弘策的职务是作监,主要负责宫殿建设、室内装修、园林设计之类的东西,打仗实在是门外汉,因为国内会打仗的都被杨广拉到辽东打高句丽去了,他这才硬着头皮上阵。
兵书都没翻过,自然不知道疑兵计是何物。
正当裴弘策拼了命发挥联想,希望能从建筑知识上转化一点兵法时,杨玄挺突然站起来,发动猛攻,不用说,措手不及的隋军又大败。
同样,裴弘策并没有发现追兵,于是,他又大着胆子收集散兵,重新布阵,不久后,又看到杨玄挺慢悠悠率领着他的单刀队赶上,然后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如此交锋,往复五次。
裴弘策被间歇性发作的杨玄挺搞疯了,最终,他丢下散兵,领着十来骑逃回了洛阳。
等杨玄感从后面赶上来时,他的部队已因为收编隋朝散兵,接纳四方游民,部队兵员达到数万,装备也得到了升级,真正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大军。
但征途才刚刚开始。
洛阳的西边,已经有一支隋朝的军队日夜兼程赶来支援。
这支队伍是在长安留守的京兆内史卫文升率领的数万大军。
卫文升,河南洛阳人,李密在天下三计里把此人说得一文不值,大概是欺负人家年纪大,这一年,卫文升已经七十多了。
听到杨玄感向洛阳进军后,卫文升率领长安的军队主动出击,在经过杨玄感的老家华阴时,他老人家干了一件事,冲进华阴,找到杨家祖坟,将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