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冒出了冷汗,父亲想的太深了。
而这确实也是症结所在,这便是为何大明朝的体制,不需要于谦的原因,大明朝的体制,到了现在,已经越来越完善,尤其是在宫中的制度上,也趋近完美,可是任何一个趋近完美的制度,照样都会有疏漏,于是问题就来了,这个疏漏,靠什么去填补呢?
假若靠制度的自动运行,那么必定,奸贼就会得逞,对社稷遗毒无穷。
假若有人人为要去强行扭转回来,更大的问题就出来了,对你来说,这或许是大功,可是别人怎么看?别人或许,也会认为你有大功于朝,但是任何一个统治者想想,你能强行改变整个体制,用人力来扭转体制的运行,那么假若下一次,自己作为统治者,自己施政方面出现了问题,又或者,自己委屈了你,怠慢了你,谁能难保,你不会来第二次,第三次。谁敢放心你。
这才是此中的关键,又或者,这可以说是于谦式的困局,土木堡之变,于谦主政,挟持了皇帝的瓦刺人想要迫使当时的京师,进行敲诈勒索,自动运行的体制已经出现了极大的危机,而于谦呢?却是极力支持摄政王即位,同时直接拒绝了瓦刺人的要求,不承认瓦刺人手里捏住的英宗皇帝乃是大明天子,率领军民,继续抵抗,成功的在京师保卫战中,保住了大明朝,如此功劳,足以彪炳史册,对大明朝来说,更是一个功勋卓著到极点的人物。
可是,这也成为了于谦完蛋的导火线,你有大功,同时,又暗藏着大过,这个过,一旦发作起来,就是要死人的。
杨廷和可谓老谋深算,一下子,就提出了这一点,让杨慎一时不知所以,他最后只得道:“父亲,无论如何,社稷要紧啊。”
杨廷和淡淡一笑:“社稷当然要紧,可是杨家的荣辱也很要紧,老夫不能罔顾社稷出问题,同时,更不能罔顾家族,你放心,这件事,为父已经解决,社稷,自然会有人去救,而家族,为父自然也可以保全。”
“以老夫估计,此次为祸者,必是拿欺世盗名的所谓天师,此人必诛,伏法就在近日;而老夫已命人出城传递消息,请徐谦救驾……”
杨慎忍不住道:“徐谦真肯铤而走险?”
杨慎可不指望徐谦会救驾,父亲能想到那个症结,难道徐谦就想不到?
既然人家想得到,这世上,可不是人人都肯去走于谦的。
杨廷和却是微笑:“你这却是不知了,为父能有今日,靠的是社稷,而徐谦能有今日,靠的是天子,所以,他必定会救!”
这句话,听上去似乎不合理,社稷不就是天子,天子不就是社稷吗?可是杨廷和将它一分为二,却是一下子将答案显露了出来,杨廷和是体制的受益者,而徐谦是天子的受益者,只要体制还在,杨廷和照旧还是他的阁臣,说的再难听一些,就算是大明朝的天下完了,新来的皇帝无论是姓赵姓李姓邓亦或者爱新觉罗是耶律还是什么斯基、武田之类,只要他们还需要靠这个体制来统治,还需要靠收买士绅来执政,那么就需要杨廷和,杨廷和依旧还是他的阁臣。
这就如历史之中,清未必是亡于太平天国,也非是列强,而亡于所谓的新政一样,清的统治基石和明一样,靠的就是这个体制,正因为这个体制,地主们才依附在这个体制之中,读书人是这个体制中的受益者,一旦新政,甚至直接否认了地主和读书人,那么巩固这个体制的基石,自然而然崩塌,于是这股力量里应外合,和从前激进的反体制力量合流一起,清朝不完蛋,那才是咄咄怪事。
这也是为何,大明朝完蛋的时候,李自成反而人人喊打,而满人却能得到相当多的拥护定鼎天下的原因,李自成是反体制的人,对无数个杨廷和来说,李自成这样的人,要的是自己的命,要的是天下士绅的命,而满清则是不同,他们抓住了问题的所在,立即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名义,并且采用明朝体制,开科举启用一批读书人,同时,拜祭孔庙,于是乎,铁骑入关,喜迎‘王师’者如过江之鲫,更有不少士绅,自立武装,痛击‘李逆’,满人的武装,十万不到,能横扫天下,自然要多亏了这数十上百万的汉军。
其实许多人总是以为,明亡之后,满清铁骑入关,是所谓的民族战争,其实所谓的民族之战,根本就是个笑话。真正的战争,应当是阶级之战,朱家已经不能再胜任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任务,已经被士人和地主阶级抛弃,而新的统治者应运而生,大家团结一致,终于将一帮泥腿子镇压下去。
这假若是民族之争,那才是怪事,说穿了,无非是一次地主阶级的镇反而已,只是这个过程之中,大明已经不具备镇反的能力,既然大明不行,那么就换大清来,假若大清不成,自然还会有王家、刘家、赵家,假若武田、耶律之类的货色也有足够镇压的实力,并且能顺应这个体制,愿意做这个体制的维护者,那么自然而然,他们建立什么大清,什么大倭,其实某种意义来说,对杨廷和之流,又有什么妨碍。
可是徐谦不同,徐谦本身就是反体制的力量,他之所以能逆袭成功,靠的就是天子,天子出了事,徐谦就完了。
所以杨廷和可以作壁上观,朝中的百官也可以作壁上观,谁做皇帝,和他们没有关系,皇帝要统治天下,就离不开他们,可是徐谦不能隔岸观火,因为他若是隔岸观火,换了下一个皇帝,就未必愿意为徐谦的新政背书,也更不可能,无条件的支持徐谦。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件事,杨廷和可以不做,但是徐谦必须去做。
杨慎似懂非懂,忍不住又问:“徐谦没有旨意,会怎么做,假若是事情做不成,又当如何?父亲大人,难道咱们就任由奸贼作乱吗?”
杨廷和微微一笑:“徐谦能办成,他虽是功臣,可是在天子看来,却也是个霍光,因此,都得提防着他。可要是他败了,那他就是谋反作乱,一道圣旨,就可让他万劫不复,所以,你不必担心他的成败问题。”
“可是……假若是奸贼得逞了呢?”杨慎还是不甘心。
杨廷和深深看了这个儿子一眼,笑道:“奸贼能成一时,却成不了一世,人心不在他那里,徐谦不成,他也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而已。”
杨慎沉吟不语,父亲的表现太过冷静,冷静的有点不太像话。
这时候,外头有人道:“御马监太监刘凤请见。”
杨慎又皱眉,这个刘凤他是知道的,此人原本在都知监,后来攀上了张天师,才掌了御马监,御马监太监掌握了宫禁之中绝大多数的卫队,这个人深夜来寻父亲,是为了什么?
杨慎说不清,也不明白,可是杨廷和却是给杨慎使了个眼色,道:“你去待诏房里歇一歇吧,为父这里有事要处理。”
杨慎只得点头,心情复杂的出去,迎面过来看到这刘凤小跑着往值房里去,他是和杨慎又过几面之缘的,晓得杨慎的身份,笑嘻嘻的道:“杨学生好。”
杨慎朝他点头,这刘凤似有什么心事,也不和杨慎多纠缠,飞快进去了。
“不对,不对,怎么全部都乱套了……”杨慎心里这般想着,可是终究,理不清楚这乱糟糟的形势,他往内宫方向看了一眼,那儿依旧灯火通明,可是在杨慎眼里,这灯火通明的背后,却是有着某种诡异。
第六百八十四章:手握军权
徐谦彻夜翻墙出门,先是几个护卫攀爬上去,随即吊下来绳索,夜巡的几个官兵见了,想要阻拦,有护卫亮明了身份,倒是让这些官军犯了难,徐谦的大名,谁不曾听说过,得罪了他,只怕不太好说话。
可是不拦人,显然有不好向上官交代,假若到时上官大怒,他们吃板子都是轻的,毕竟城防大事,不可小看。
于是乎,便有人飞报城门守备,只是可惜,这时候,徐谦已经翻墙而出了。
翻过了京师城墙,却还有一条护城河,自然也是护卫保护着徐谦游过,这京师城外毕竟不是荒郊野岭,也住了许多的人家,客栈、车行一应俱全,一干人浩浩荡荡直接在城外寻了十几匹马,便飞驰而出。
夜色之中,徐谦满脑子都是如何救驾,眼下其他人他自然都不放心,唯有皇家校尉和新军,还能完全信任,可是就算掌握住了皇家校尉和新军,又当如何呢?
这一个个难题,摆在徐谦的面前,可是他也知道,既然要做,就事不宜迟,稍稍耽误一刻,都可能为时晚矣,于是快马加鞭,足足半个多时辰,终于抵达新军大营。
新军的营房连绵一片,依旧是戒备森严,经过皇家校尉近两年的操练之后,这已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精兵,虽是夜间操练,却还是像战时一般,四处都游弋着斥候,营内更是数班的新军腰佩长刀,背着火铳来回逡巡。
“什么人。”
“户部尚书徐部堂到了。”
“户部尚书……算什……是徐大人?是徐大人吗?卑下刘健,忝为新军左营游击,叩见大人。”
一开始,黑暗中带队的武官还不以为然,管你什么尚书,这可是大营,谁的账都可以不买,可是仔细一想,户部尚书,不就是徐谦徐大人吗?徐大人的威名,他们自然是早已得知,在新军之中威望极大,一方面,是来自于徐谦平倭的事迹,另一方面,这新军本就是皇家校尉调教而出,而皇家校尉,却是徐谦调教而成,徐谦对新军来说,就是祖师爷了。
更重要的是,这位左营游击,也是皇家校尉出身,皇家校尉已经毕业了两期,而刘健就是第一期的皇家校尉,操练新军之后,先任总旗,伺候升百户、千户、游击,因为新军大量武官裁撤,因此几乎整个新军上中下三层的武官都是皇家校尉的毕业生掌握,升官自是家常便饭,一年连跳三级的都有,却也不算什么。
刘健身为皇家校尉,对徐谦自是不必说,几年来,学堂给他灌输的教育无非就是一个,一是忠诚天子,其二便是尊师重道,师是谁,无非就是徐谦而已。
徐谦已闪身出来,亲自去扶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