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二天,犯人心想:“今天是我的生死关头,不能有丝毫大意。”结果,等到绕街结束,果然没有落下一滴油,于是国王便赦他无罪。
国王问他:“你绕街一周,都看见什么了?”犯人答:“大王,我什么也没看见。”国王大怒说:“你在我的面前,还敢胡说八道,这还得了!”犯人说:“我在生死关头一心顾着油,哪有心思去看歌舞呢?”
国王这才相信。所以,念佛人如果生死心切,就一定能做到“一心不乱”,往生极乐。
菩提心语:
做事全心全意,就不会为无关的事所干扰。如果能全力集中于自己的目标,就能真正地做到“一心不乱”。
抛开名利,会有更广阔的天空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一直在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一天,他将两个得意弟子智坚和智远,用绳索吊放于寺院后的悬崖之下,对他俩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悬崖下攀爬上来,谁就将是我的接班人。”
悬崖之下,身体瘦弱的智坚屡爬屡摔,摔得鼻青脸肿,但还在顽强地攀爬。当拼死爬至半壁无处着力之时,不幸摔落崖下,头破血流,气息奄奄。最后,高僧不得不用绳索将他救上来。
而身体强健的智远,在攀爬几次不成功后,便沿着悬崖下的小溪,顺水而下,穿过树林,出了山谷,然后游名山,访高师,一年之后才回到寺中。奇怪的是,高僧不但没有骂他怯懦怕死,将他赶出寺门,反而指定他为接班人。
众僧很是不解,纷纷询问高僧。高僧微笑着解释道:“寺院后的悬崖极其陡峭,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悬崖之下,却有路可寻。如果只为名利所诱,心中就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这时,是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的牢笼之内,徒劳地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则粉身碎骨。”
不久,高僧在安详中圆寂。智远成了这座大寺庙的住持。此后,寺庙内香火鼎盛,僧徒日众。
菩提心语:
抛开名利,让内心清净,这是无上的境界。而很多人放不下名利的诱惑,将自己置于牢笼之内。其实,看淡名利所诱,会拥有更广阔的天空。
心灵安定才能得到最大的幸福
圆新禅师和仰山禅师坐在一起谈话。说到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明慧禅师云游到志远禅师那里,志远禅师看到明慧禅师,便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明慧禅师用手敲打了禅杖三下,然后就在禅堂的首座位置坐下。志远禅师见此情形,很不高兴地说道:“凡是行脚云游的学僧,在谒见寺院禅主时,都要按照一定的参学规矩,行宾主之礼,你怎么连这点基本的礼仪都不懂?”
明慧禅师诚恳地答道:“我不知道老禅师您在说什么?我敲打禅杖三下,不是早就跟您行过礼了吗?”
志远禅师听后,更加不悦,刚要开口,明慧禅师就动手用禅杖打志远禅师。
志远禅师若有所悟,但明慧禅师却又忽然说道:“我今天不方便!”
志远禅师顺手一掌打去,说:“我倒很方便!”
奇怪的是,明慧禅师挨了一掌,反而哈哈大笑道:“的确不错!我们今天不方便遇到了方便!”
后来,圆新禅师就问仰山禅师道:“这两位前辈的对话,到底哪一个占了上风?”
仰山禅师回答道:“占上风者上风,居下风者下风!”
此话一出,旁边的座主不以为然地说道:“占上风者未必上风,居下风者也未必下风,上风何在?下风又何在?”
仰山禅师和圆新禅师不约而同地说道:“正如座主所说,无风起浪!”
菩提心语:
上风也好,下风也罢,其实都是内心的作用。如果让自己的心得到平静,那就无所谓有风无风,上风下风了。
要想改变世界,必须先改变自己
有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感到不得志,于是就有人向他推荐去找禅师寻求解脱的妙策。
他找到禅师。禅师沉思良久,接着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
这人摇头说:“水哪有什么形状?”
禅师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大悟地说:“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禅师还是没有回答,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边的花瓶,这人又说:“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
禅师摇头,轻轻提起花瓶,把水轻轻地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只见清清的水便一下子溶入沙土,不见了。
看着眼前的情景,这人陷入了沉思。
禅师俯身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
这个人对禅师的话咀嚼良久,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想通过水的例子告诉我,社会就像是不同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而且一切无法改变!”说完,这人就紧盯着禅师的眼睛,急于得到禅师的肯定。
“是这样。”禅师拈须道,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说完,禅师出门,这人随后。
在屋檐下,禅师蹲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停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刚才禅师的手指所触之地,他感到有一个凹处。他很是不解,不知道这本来平整的石阶上的“小窝”里藏着什么玄机。
禅师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滴落下长期打击造成的结果。”
此人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像这小小的水滴,能改变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
禅师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
这个人答:“那么,我找到答案了。”
禅师不语,用微笑和沉默与这个人对话。这人离开了禅师,后来重新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菩提心语:
外在的社会是有规则的,或者说是以固定的形态出现的,但人是可以变化的,可以通过改变自身形态以适应社会。当社会无法改变的时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改变自己。
度人先自度是安心的最高境界
有个小和尚学会了入定,可是每当入定不久,就感到有只大蜘蛛钻出来捣乱。没办法,他只得向老和尚请教。
小和尚说:“师父,我每次一入定,就有大蜘蛛出来捣乱,赶也赶不走它。”师父笑着说:“那下次入定时,你就拿支笔在手里,如果大蜘蛛再出来捣乱,你就在它的肚皮上画个圈,看看是哪路妖怪。”
听了老和尚的话,小和尚准备了一支笔。
再一次入定时,大蜘蛛果然又出现了。小和尚见状,毫不客气,拿起笔来就在蜘蛛的肚皮上画了个圈圈作为标志。谁知刚一画好,大蜘蛛就销声匿迹了。没有了大蜘蛛,小和尚就可以安然入定,再无困扰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小和尚出定后,一看才发现,原来画在大蜘蛛肚皮上的那个圈记,就赫然在自己的脐眼周围。
这时,小和尚才悟到,入定时的那个破坏分子大蜘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源于自身思想上的心猿意马。
菩提心语:
很多时候,所谓的打扰其实并不是来自外界,而是出自自己的内心。如果能安定内心,那就不会受到各种干扰,也就不会感到心烦了。
挣脱内心的枷锁
佛陀问一只被囚在笼中的画眉:“你愿意到天堂去生活吗?”
画眉回答说:“为什么要去天堂生活呢?”
“天堂里宽敞明亮,不愁吃喝。”
“可我现在也很好啊。我吃喝拉撒全由主人包办,风吹不着日晒不着,还能天天听主人说话、唱歌。”
“可是你自由吗?”
画眉沉默了。
于是,佛陀把画眉带到了天堂。他把画眉安置在翡翠宫里住下,便忙着处理各种事务去了。
一年后,佛陀突然想起了画眉,便去翡翠宫看它。他问画眉:“啊,我的孩子,你过得还好吗?”
画眉答道:“感谢佛陀,我过得还好。”
“那么,你能谈谈在天堂里生活的感受吗?”佛陀真诚地说。
画眉长叹一声,说:“唉,这里什么都好,就是这笼子太大了,怎么飞也飞不到边。”
菩提心语:
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超脱,就要走出自我封闭的枷锁。不要像这只画眉鸟,即使到了天堂,获得了自由,但也挣脱不了内心的牢笼。
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观念
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佛印禅师,看到佛印禅师正在打坐,于是就在佛印禅师身边坐下,学着他的样子。大约过了两个时辰,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站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禅功”已经入门了,便忍不住向佛印禅师问道:“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
佛印禅师看了看苏东坡,赞叹道:“好一尊佛!”
苏东坡听到禅师的赞赏,十分高兴。随后,佛印禅师随口问苏东坡:“你看我的坐姿如何呢?”
苏东坡与佛印关系不错,他们是很好的朋友,平日里总是你来我往地调侃,这个好机会苏东坡怎么会放过呢?于是他就毫不客气地说道:“好一堆牛粪啊!”然后自己就在那里哈哈大笑。
佛印禅师也没有动怒,只是坦然一笑。
苏东坡以为自己赢了这场论禅,于是逢人便说他赢了佛印禅师。他的妹妹苏小妹知道这个消息后,找到苏东坡,说道:“哥哥,赶紧收起你的话吧!你都输了,还好意思说自己赢了。”
苏东坡不解地问道:“明明是我赢了,怎么会输呢?”
苏小妹说:“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佛,而你心中有粪,所以看禅师才像牛粪。”
听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