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的白粥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和尚的白粥馆-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戒嗔第一次见到岳老施主家的爬墙虎时是个下午。

那天戒嗔和戒痴下山办事,回山里的时候经过岳老施主的家。透过简单木条搭成的院墙,我们看到岳老施主正在花圃中忙碌。我们正准备悄悄走过,以免打扰岳老施主工作,但岳老施主却在此时抬起头,看到了我们。

岳老施主隔着栅栏与我们相视而笑,说:“戒嗔呀,进来坐坐,喝杯茶吧。”

听到邀请,戒嗔有些犹豫,不知道应该不应该进去。岳老施主又对戒痴说了一句:“昨天城里的朋友送了不少好吃的糕点,戒痴要不要来尝尝?”

于是,还在犹豫的戒嗔立即被贪吃的戒痴拉扯着进了院子。

戒痴坐在院子中吃糕点,戒嗔端着茶水,一边和岳老施主聊天,一边欣赏他的花花草草。

满院的绿色中点缀着各色的花,不同的香味混杂着,却并不觉难闻。只是这朵朵艳丽的花混在一起,反而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最后吸引戒嗔目光的却是依附在房屋墙壁上的一株爬墙虎。那还是一株幼小的植物,只有一根枝条顺着墙壁向上攀爬,幼嫩的绿叶仿佛和有些灰暗的墙壁融为一体,小小的枝叶,孤傲而动人。戒嗔蹲在它的面前打量了很久。

岳老施主看到戒嗔在看爬墙虎,便告诉戒嗔,其实这株植物并不是他刻意养的,可能是由偶然落在墙边的种子长成的。

那株爬墙虎在戒嗔的脑海中停留了很久,有时候看着墙壁,戒嗔会忽然想起那株莫名触动自己的爬墙虎。

再见到这株爬墙虎的时候,已经距离第一次见它很久了。戒嗔那天独自一人路过岳老施主的院子,无意中想起那株爬墙虎,忍不住探头进去看,却发现那株幼嫩的爬墙虎已经长得很大了,枝叶覆盖了岳老施主家的整面墙壁,颇有些气势。只是当初那种触动戒嗔心灵的孤傲的感觉却忽然之间不见了。

虽然戒嗔很难去描述自己对这些花草的心情,但是戒嗔觉得,原来很多事情并非做到了极致才是美,其实恰到好处也很重要。

第22个 不好吃的野菜

茅山的植物很多,只是绝大多数戒嗔都不认得,有些即使能叫出名字,也只是本地人用的俗名。至于这些植物的学名是什么,或者属于什么科,那戒嗔就不知道了。

寺里对植物最有研究的是智恒师父,他认为这些植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吃的,另一类是不能吃的。

在不同的季节,智恒师父常常不知道从哪里弄到一盘野菜就放在饭桌上了。

吃得多了,也就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大家一致认为,能吃的野菜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好吃的,一类是不好吃的。

在众多野菜中,智恒师父最喜欢做的是一种小叶片野菜,那种野菜叶片窄窄的,颜色看起来挺好看,但吃起来有种怪异的味道。寺里除了戒言以外,其他人都不爱吃。

只是那种野菜生长得很快,所以智恒师父隔三岔五就会炒一盘,每次摆到大家面前时,人人都皱着眉头。

智恒师父也知道我们不爱吃,所以他常常用戒言作为例子来告诫我们,他说:“你们太不懂得享福了,你看戒言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的。”

戒痴曾经申辩过,一来人和狗的口味本来就不一样,不能放一起比较;二来以戒言的性格,你就是放一块树皮在它的碗里,它也能吃得津津有味呀。

只是智恒师父从不理会我们的意见,依然隔几天上一盘,而我们也只能继续皱着眉头吃了。

不知道从哪天起,智恒师父忽然减少了不好吃的野菜的数量,又过了一段时间,野菜居然再也不见了。

大家心中窃喜,但也不敢问,生怕智恒师父只是暂时忘记了炒野菜,若是去问了,反而给了师父提示,然后变本加厉地做给我们吃。

野菜消失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戒嗔和戒傲在山路上走,看到几位年长的女施主蹲在地上,好像在找什么东西。

戒嗔与戒傲一起凑上前,却发现几位施主手中都拎着一个小篮子,篮子里面竟然是那些难吃的野菜,而施主们还在地上继续寻找着。

戒嗔问施主们为什么要采这种野菜,施主说:“最近这种野菜在城市里非常流行,城里人都说这种野菜是健康食品,有养颜和滋补的功效。现在城市的饭店里面一小盘这样的野菜都要卖好几十块钱了。”

回到寺里,戒嗔把从施主们那里听到的话转告给大家,听到的人都吃惊得说不出话来。

想来可能是这样的道理,这世上的大部分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便能发现不同的价值,就像这曾经被我们嫌弃的野菜一样,换了一个地方忽然就变得金贵起来了。

或许我们的人生价值的体现也应该借鉴这种方式,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方能展现出真正的自我。

第23个 跬步千里

天明寺的和尚不仅仅是和淼镇的施主们打交道,和其他和尚之间的交流也很多,而这种交流也不是只在网上。在每年的四月份以前、八月份之后,我们偶尔也会去其他寺院挂单,也时常会有其他寺院的和尚来天明寺挂单。所谓挂单,其实是不同寺院的和尚进行佛法交流的一种方式。

寺里最想出去挂单的是戒痴。戒嗔想,他心里并不是想去做佛教交流,他只是想去其他寺院逛逛而已。只可惜戒痴的年纪太小,再加上沙弥的身份也没有资格出去挂单。

戒痴郁闷的时候,戒嗔便会安慰他,“等你到了二十岁,成了比丘,再出去挂单也不迟嘛。”

只是这样的安慰效果不太好,戒痴还是觉得很失望。

他说:“要等到二十岁,都那么老了,我会急死的。”

听到戒痴的言论,戒嗔忍不住想笑,因为戒嗔记得自己十二岁的时候,也曾经觉得二十岁是一件非常遥远而且很难接近的事情。可是弹指一挥间,好多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过去了,在心中都没有留下一个很深的烙印。

在来天明寺的众多僧人中,给戒嗔印象最深的是亦行师兄。他四十多岁的年纪,瘦高的身材,僧袍破旧,上面还有不少补丁,说话时常带着笑容,让人觉得很亲切。他笑起来脸上有细细的皱纹,偶尔顾盼之时,眼中精光四射。他行走的时候有些不便,仿佛左腿有残疾。

亦行师兄自北方而来,见闻广博,最受戒尘和戒痴的欢迎,他们俩常常缠着亦行师兄讲故事。亦行师兄好似有说不完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大多都发生在亦行师兄云游的时候。

有一次亦行师兄拉着戒嗔聊天,他翻出一个小本子,一边和戒嗔说话,一边在本子上做着记录。他顺手把本子翻给戒嗔看,戒嗔看到本子上记录着很多寺庙的名字,名寺小庙都有,还有一些笔记。亦行师兄告诉戒嗔他喜欢把云游时的见闻记下来。

戒嗔惊讶地吐吐舌头,心中感慨身有残疾的亦行师兄居然可以步行数千里地。

亦行师兄在寺里住了好几个月,他说这是他在寺庙中居住得最久的一次了。

他离开的那天,我们一直把他送到山脚下。天色已晚,落日余晖洒在亦行师兄身上,虽然他看上去步伐蹒跚,但背却是挺直的。

记得《荀子·劝学》中有一句话: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做事情时是否也可以以此激励自己呢?

虽然只能迈着细碎的步伐,但只要肯不停地走,一样可以行千里路。

第24个 读书的两份心

戒嗔的床下堆放着很多智惠师父的藏书,平日里戒嗔也没有太在意它们,只是在放鞋子的时候会觉得有些碍事。后来有一次,因为气候潮湿,戒嗔把那些书拿到院子里去晒,无意间翻了几本,才发现书中的内容和佛经有很大不同。戒嗔起了好奇之心,便时常在临睡前把手伸去床下找书看。那些书的品目很多,有古籍,有名著,还有一些在智惠师父青年时期曾经很流行的小说。

就这样过了几年,床下的书也被戒嗔看了个十之八九。

戒嗔看书的时候偶尔也会觉得不好,佛经博大精深,即便是参悟一辈子也难以参透,自己怎么还能花很多时间去看无关的书呢?戒嗔有时候也想征求一下师父们的意见,只是拿不准该不该说。

后来有一次戒嗔陪智缘师父去镇上的小超市买日常用品,智缘师父在前,戒嗔跟在后面。进了超市,看到荤腥食品,智缘师父便会停下替它们念几句佛经。不知道为何,戒嗔忽然想起了读书的事情,因为不便打扰师父,便先随着师父念经。

出了超市,戒嗔把这段时间的困惑告诉了智缘师父。

智缘师父想了想,回答戒嗔说:“刚才在超市的情形你还记得吗?我们一眼望去,超市里堆放着许多商品,有我们现在想要的,也有我们想要但不是急需的,还有一些是我们不可能需要的。

“我们不应该因为超市里有我们不要的东西而拒绝整个超市,只要我们有自己的判断力,就可以从众多商品中拿走我们所需的。

“读书其实也是一样,我们阅读的书籍的内容必定是混杂的,圣贤或名家的著作中并不一定都是绝对的真理,而通俗小说中也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

“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大可不必摈弃和怀疑一切,也不必绝对地盲从和信任。带着疑问心和求知心去博览群书,在思考中把我们想要的知识融合,这才是读书的正道。”

处世有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25个 戒傲的“神父”好友

其实在中国,和尚的人数也不少,只是相对于庞大的中国人口数来说,比例就显得很小了。也就是因为比例小,所以才让和尚这个群体显得神秘了。

出家人和在家人有多大区别呢?其实区别很小。九华山上的一个师兄曾经在我们的QQ群里说过,如果戒嗔穿着普通的衣服去大街上走,那么十个人中会有九个人以为戒嗔是个秃子,只有一个会怀疑戒嗔是和尚,而且他还极有可能认为戒嗔是在大街上塞护身符骗取钱财的假和尚。

戒嗔的师弟戒傲平时会上网聊天,而且还认识了一些聊得很投机的网友,只是戒傲很少告诉别人自己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