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能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灵能量-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专注,也是用来熄灭思绪和烦恼的方法之一。一个人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就会熄灭其他的念头。当然,前提是,值得我们专注的这件事必须与自己的贪欲无关的,最好是正义的、有意义的事情。否则,如果专注于自己的贪欲,不仅不能熄灭思绪和烦恼,反而会使人进一步陷入更大的烦恼和病痛之中。

专注,是养生的良药,又是治病的捷径。

我国著名学者钱穆初到香港的时候,条件十分艰苦,病了,躺在新亚书院一间教室的地上,他的学生来看他,他说,他想看《王阳明全集》和《朱子语类》。这也太出乎学生们的意料了。但这样的病人,病都容易好。

古人讲,人生在世须〃发大愿〃,忘却小我,以慈悲之心去发愿做大事。至少,这样可以把注意力从疾病本身挪开。大事激发起人自身的潜能,疾病与之相比,微不足道。这就好比我们爬楼梯,平时要你爬到六楼,你会觉得有点高,但如果你要去十五楼,恰好电梯又停电了,你必须爬上去,这时六楼对你来说太低了,不知不觉就爬上去了。生病自愈,对于我们来说,充其量只相当于爬上六楼,很多人因此就没有爬上去;如果我们心里有爬上十五楼的决心,这点身体上的毛病还用放在眼里吗?

这类的例子有很多。好几年前,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有一个叫孙万鹏的人,爱好哲学。他认为,在认识论中,如果人类已经认识到的东西是〃白〃,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是〃黑〃,那么,介于黑白之间的那部分就是灰,他立志要建立一门新的哲学,叫〃灰学〃,专门研究这一块。就在这时,他得了癌症,医生认为他只能活一年多。他很绝望,最后的愿望是能在临死前把以前对〃灰学〃的构想写出来。于是他辞掉工作,专心著述。构想是容易的,把构想写出来则是难的,他克服各种困难,买来大量哲学书,仔细研读、思考,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写作和研究上,癌症几乎被他忘了。就这样过了两年,他的书已经写了两部,但还是感觉言不能尽意,于是开始写第三部书。三年后,第三部著作告竣,而他还没有死。去医院一检查,他的健康状况居然良好。

有时候,疾病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你越专注于他,越哄他,他闹得越厉害;你不理他,他也觉得无趣,就不怎么闹了。在病中,你如果念念不忘这个病,越想越担心,越想越无奈,那么,疾病只能变本加厉地折磨你;你若专注于其他,心里把病忘了,病也就自讨没趣,甚至悻悻而逃了。

5.善念:心中天赐的灵药

我们前面提到,恶语、恶念、恶性都会破坏身体的某些机能。比如讲脏话、粗话的现象,现代人明显比古人多,他们这样伤害自己但自己还觉察不到。其实,讲一次脏话和粗话就是动了一次恶念,也为产生更多的恶语、恶念和恶性埋下了一颗种子。长期下去,恶的东西成倍增长,这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就堕落下去了。所以,每说一句恶语,虽然是发泄了一次情绪,但更是增添了一分烦恼。

我们心里的善念本来就少,尤其到了病中,善念就更少了,怎样才能唤起善念呢?我只能教一个方法:念佛。

有一次跟一个对佛教毫无了解的朋友去寺庙,听到音响里一遍又一遍的〃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他忽然说:〃奇怪,这同一句词儿同一个调儿都重复了八百遍了,怎么就不觉得烦呢?怎么越听越觉得好听呢?〃我真为他高兴,多有善根的人啊!我们在街上,如果听到哪个商店里一遍一遍地重复某一个广告,早就烦死了。我们发现一首好听的流行歌曲,于是一遍一遍地听,结果听了几遍就开始觉得腻味。但听佛号则不然,即使是一个对佛教一无所知,对佛的功德一无所知的人,听到念佛也会很欢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心灵深处有某种不可说的东西在与之相契合遥相呼应,那就是佛性,是善根。即使不这样解释,至少可以说明,念佛的时候,那几个字发出的音能对人的五脏六腑产生很好的震动,让人愉快。这就是最好的药。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是有善、有恶的,恶语呼唤出心里深处的恶,而良言则能呼唤出内心深处的善。由此我们知道佛教徒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普度众生,慈悲无限,他是一切善的标志。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赞叹佛的功德,体会佛的慈悲,观想佛的光明,心中生出无限的欢喜。这样,我们内心深处的善就被呼唤出来了。众生皆有佛性,善,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佛性。善良慈悲的佛性,至少能让我们看破烦恼,获得自在,这是小乘;它还能让我们舍弃小我,利益众生,获得更大的自在和欢喜,这就是大乘了。所以,念佛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清净。每念一句佛,善念就增长一点,恶念就消除一点,内心也清净一些。想到佛为了众生舍弃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想到佛宽容一切,慈悲为怀,我们还有什么想不开的?这样一来,杂念就少了,烦恼也少了。我们一心停留在佛这里,享受他带来的清净,心也就静下来了。

病是魔,佛可以降魔。这并不是说,有某个佛跟某个魔鬼挥刀动枪大战三百回合,而是说我们心里生起的佛性战胜心魔,战胜我们的贪欲、嗔怒和愚痴,斩断我们的病根,同时激起我们身心的活力,以助康复。

只可惜,这个方法不是人人都能用。倒不是因为不灵,而是因为简单的一句〃阿弥陀佛〃,很多人是绝对念不出口的,即使能勉强念一两句,内心仍充满了排斥和怀疑。为什么?因为他们心里不清静,还是一心扑在病情上,放不下。有人则虽然嘴上念佛,心里却仍不知佛为何物,不懂得去观想佛的功德和慈悲。这样的人,念来念去,佛是佛,我是我,善念在心底埋得深深的,怎么呼唤都不出来。对于这两种人,还是另想办法吧。

温馨链接:睡觉少,也能精神百倍?

知道了睡眠的作用在于静心,在于扫除精神活动给身体带来的毒素,修复精神活动对机体的损伤,同时知道了深度睡眠的好处,那么,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睡觉少却也能精神百倍了。

先看几个案例:

这是台湾妙莲老和尚主持的净宗佛学院的作息时间:

每日凌晨2时45分打板起床,3时15分至5时20分做早课。下殿后为强健体魄、训练团队精神,集众做僧伽健身操、跑山;以佛号为精神答数,充分表现蓬勃的朝气。6时及11时过堂用早、午斋,行仪如法,上午8时至11时,下午2时至5时上殿诵净土大乘经典及念佛,或视需要出坡(按:出坡即劳动)修福报,或善尽各执事工作;逢结夏安居则讲戒、听戒及念诵戒文。下午1时打精进板,各自用功或诵经。晚上6时30分至9时30分为大众一律进堂参加之〃慧命香〃,将全日功课回向西方,获个人法身慧命。直至10时安板养息,毕一日课程。

这些僧人每天2点45分起床,晚上10点睡觉,每天睡觉的时间还不到五个小时,且中午不休息,白天功课很多。但他们每天精神饱满,没有听说有谁累趴下的。

为什么这些有修行的人所需要的时间就少呢?主要是因为他们杂念少,情绪给身体造成的损伤和毒素都不多,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去进行修复和清除。而且,他们因为功夫好,杂念少,睡眠的质量也很高,所以一天睡不到八个小时都足够。那些整日争贪、钩心斗角的人,睡觉的时间就长啦。

毕竟,能有这般功夫的人,是很少的。睡觉是一个自然活动,不易被自己控制,往往有梦,夜寝不宁,这样,心还是没能真正安静下来。有人一天睡了十几个小时,还是昏昏沉沉,这就是因为睡眠质量不高。而且,睡觉睡多了容易使人贪睡,〃久卧伤气〃,得不偿失。  有没有一种可以用人力控制的、高效率的静心的方式呢?

当然有,那就是静坐。

第九章  五行性格与心灵能量的激发

按照中国传统的心理学和为人处世之道,找别人的美德便是清轻上浮者为天,认自己的不对便是重浊下凝者为地。这是处世立人的一个基本准则。

五行性格与心理问题

1.内向:阴寒凝滞,让人孤独无助

心理问题,是困扰千千万万现代人的一个大问题。很多人,心里有主见,有很多想法,但由于性格上的忧郁、内向、胆怯,不能与他人充分沟通,结果不能被别人理解,活得总是很封闭、压抑,也没有知己,没有好朋友,好像自己被世界孤立起来了一样。久而久之,他们的内心会变得冷酷、麻木、迟钝;脾气不好,别人想亲近他都难;思想行为怪僻,被人视为异类;呆滞木讷,见人拘谨,不能与人正常交往。现代心理学也对此做出了很多解释,提出了很多解决的办法,但疗效不明显。最后只得把责任推到〃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上。

上面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都是属阴的,是心里的阴郁导致的。

一般来讲,阴主寒,我们可以想象一个阴冷的冬夜:一切都在凝滞,一切都在收敛。滴水成冰;人和动物都各自回到自己的巢穴,不愿动弹了;草木也都没有了往日的生机,把精华都藏在根部了。阴寒凝滞就像是这样。当然这是自然界的现象,是会随着季节的转变而转变的。人则不太一样。当人遇到逆境,或遇到跟自己不相应的环境时,可能会凝滞、收敛一段时间,像冬天的草木,积蓄能量,以待时机,这是正常现象。但有人的心灵却要一直凝滞下去,对于他来说,没有春天可言,这就成了心病了。一切内向、忧郁、胆怯、拘谨,源头都在于此。

人心里的阴寒,是如何积累起来的呢?有以下几个源头:

1.把自己看得过重,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的好恶为中心。

2.喜欢抱怨别人。

3.老是找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

4.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5、贪欲大,看到任何人或事物都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