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从根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万病从根治-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太爷说得没错,山洞果真是冬暖夏凉!

学医之后,我看到《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直有些纳闷,春夏天气暖和,为什么还需要养阳?秋冬天气本来就寒冷,却要养阴?难道春夏养阳不担心上火,秋冬养阴不担心体内湿邪加重?

回想起小时候游玩山洞时的情形,我开始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体和自然是一样的。

夏天虽然天气炎热,但山洞内很冷,里面很潮湿;冬天虽然大雪纷飞,但山洞内很燥热。我们的身体也和山洞一样,夏天阳气充斥于体表,体内阳气缺乏,也是很潮湿、很阴冷;冬天阳气潜伏于体内,容易蒸腾阴液,所以人会感到很干燥。

《黄帝内经》上说春夏养阳,看看夏天的山洞,再想想夏天时我们的五脏,养阳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看看冬天的山洞,再想想冬天时节我们的五脏,它们也是处于温燥当中,养阴气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所以应该以调养阳气为主。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而且,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也要养其内虚之阳。

春季养阳,重在养“生”。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夏季烈日炎炎,地热蒸腾,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繁荣、生长发育的季节,夏季养生应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长”字。

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来年春夏之阳,而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秋季养阴,重在养“收”。秋天暑热渐消,气候凉爽干燥,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与收获的季节,所以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要。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冬天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此时阳气敛藏,阴液易于内亏,不少动物都要用冬眠来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更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所以冬季养生应该以“藏”为原则,以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

夏天吃冰棍,冬天吃火锅,也都属于养生

既然春夏要养阳,那为什么夏天人们爱吃冰糕,而且吃后感到很舒服,吃了这些寒凉的食物是否与养生相违背?

心就好似太阳,肺就好似地球表面的大气层,肺气通于天,夏天天气炎热,人体的心火、肺火就会亢盛,上焦火盛,人就会感到心胸烦躁,口干舌燥,吃冰糕以寒制热,人就会感到舒畅。这与春夏养阳相违背吗?

夏天山洞内阴寒,相对于人体而言,为脾肾阳虚,下焦寒湿偏重,夏季养阳,养的是脾肾之阳,而不是心肺之阳。少量地吃些冷饮,可以清上焦之热,但过分贪凉,就容易导致中焦寒湿加重,夏天胃肠道疾病很多,就是这个道理。治疗夏天胃肠道疾病,我通常是让患者服用藿香正气水、附子理中丸,因为脾阳虚衰,复受寒邪而出现腹痛腹泻,只要温补脾阳就能痊愈。

既然秋冬养阴,为什么冬季人们爱吃火锅呢?火锅中含有很多辛辣温燥之物,为什么吃完后,人感到很暖和,很舒服呢?这与秋冬养阴是否相违背?

秋冬季节,太阳距离地球较夏季远,地球上温度较夏季低,水分蒸发就少,空气中湿度就低一些,就干燥一些,所以我们经常会感到嘴唇干燥,皮肤干燥,需要涂护肤品来滋润皮肤,不然皮肤中的水分流失,人就好似干枯了一样。

“秋冬养阴”的意思是,适当地补充体内的阴份,人就不会感到过分干燥。但补阴是不是一定就能达到效果呢?这也不一定!好比冬季,空气干燥,下几场雨,下几场雪,空气是不是就会湿润呢?这取决于太阳,如果下了一场雪,随后阳光很好,空气中湿度就会增加;如果只是下雪,气温不升高,那么空气依然会干燥。在上一章结尾,我谈到“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也就是说秋冬养阴的时候,别忘了适当地补充阳气,这样人体阴份才能得到阳气的蒸腾,才能濡养周身,才会泉源不竭。

这样来理解阴阳,理解补阴与补阳的关系,才会有深度。明白了阴阳的关系,再来看为什么冬天吃火锅后人很暖和,皮肤也湿润,就很清楚了。因为吃火锅,喝热汤的时候,既补充了人体的阴份,也补充了人体的阳气,阴液在阳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化为气,濡养周身。这也就是“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的道理。

但天天吃辛辣味较重的火锅行不行呢?那是绝对不行的,吃火锅能够补阳,但我们吃火锅的目的是促进补阴,如果天天吃火锅,那就是伤阴了,结果肯定是适得其反,导致人体阴虚加重。

同样,秋冬养阴是不是应该每天多吃滋阴、凉性的食物呢?那也是不对的!

有些人看了《黄帝内经》,知道了秋冬养阴,于是每天都吃上几个雪梨,喝冷饮,凉的酸奶,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寒湿体质。因为阴份得不到阳气的推动和运化,成了一潭死水,必然是反过来伤人。

上面这些道理可能有些枯燥,不太好明白,我们举个大家都懂的例子。

有句谚语,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说的其实就是夏季吃姜可以养阳,冬季吃萝卜可以滋阴,这就是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最朴素的实践。

但因为冬季寒冷,养阴的同时,还要防止受寒;夏季天气炎热,养阳的同时,也要防止中暑。只有辨证地认识养阴与养阳的关系,才不会盲目地养阴与养阳。

另外,每个人体质不一样,有些人体内阳虚阴盛,在夏季时容易感到四肢酸楚,沉重乏力,这时养阳显得非常重要,但到了冬季,即使空气干燥,这些人体内阴份也不会亏虚,他们就不需要过分地养阴,养阴反而会加重体内湿邪。

有些人身体瘦弱,火邪偏重,夏天时反而需要养阴,防止中暑,养阳就显得不是很重要。到了秋冬季节,养阴尤为重要,不然这类人就会感到特别干燥。

不同地域环境的气候状况也有所不同,南方四季都很暖和,这时要注重养阴;而北方四季寒冷,就需要养阳,来抵抗寒邪。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大自然的整体规律,我们在顺应这种规律的同时,也应当根据个人实际状况,有所偏重。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养生长寿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只有真正懂得了这些,再来谈养生,谈治病,才能活学活用,有的放矢。

阴份亏虚导致的失眠

阴是死物,阳是动力,是能量,只有通过阳气的推动和温化,阴液才能发挥作用,只有“阴得阳生”,才能泉源不竭,这不仅仅是养生和保健,更是一种艺术,是道!

人活在天地之间,人体内气机循环与天地是相通的,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到自然界,向自然界学习,对养生才会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如果你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建议你也找一个山洞,夏天和冬天分别去看看,体会一下山洞的夏湿冬燥。站在山洞之中,就是站在天地的脏腑之中,也好似站在你自己的脏腑之中。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对我们人体而言,它就好比是一个太极(在我的另一本书《医间道》中有系统的阐述),白天动而生阳,人体阳气输布于外,所以人在白天是动的,阳光的,展示的是一派阳刚之气。透过阳刚之气的外在表现,我们应该看到,这些输布于体表的阳气,为阴液所化,维持这种状态需要消耗体内的阴份。阳以阴为基础,阴以阳为表现形式,白天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消耗阴份。

当动到极限,阴份消耗过度,人就会疲劳,就需要静下来,需要休息。当人体入静或者入睡之后,阳气开始收敛,消耗减少,反过来促进阴份的化生,只有阴份养足了,人体第二天才能有充足的阳气。

人可以只喝水,不吃饭,活上一个星期,而且感觉还不是很坏,但让一个人整天整夜不睡觉,过不了两三天,人就会崩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动而生阳,生阳即耗阴,长时间地耗阴,就会阴份枯竭,身体自然就会受不了。最后的结局不是“阴平阳秘”,而是“阴阳离决”。

明白了这些道理,再看看长期失眠的患者,为什么他们满脸皱纹,为什么他们手掌的纹路很乱,这都是阴份亏虚的表现。由于长期失眠,阳不入阴,阴气得不到化生,体内五脏六腑阴液不足。

那么失眠该如何治疗呢?很简单,引阳入阴,就能治好失眠!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患者为什么阳不入阴,情况不外乎以下几种。

气郁化火型

有些患者经常心情烦躁,这是因为体内肝气郁结,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扰乱心神,阳气被排斥于外,就无法入阴了。

这样的病人只需要服用清热的药物,再配上解郁的药物,就会有很好的疗效。比如,栀子淡豆豉汤配四逆散。

寒湿严重型

有些病人是体内寒湿较重,阳气进入身体后,无法推动大量的寒湿之邪,人就会感到很累,睡觉睡得累,连做梦也是做很累人的梦,有的患者甚至描述,做梦时感觉双腿走路非常沉重,早上起来,好像一夜没有睡觉一样。

这样的患者,需要温补阳气,促进阳气推动阴液的运行,只要阳气足了,推动有力了,睡觉就感到轻松了。服用附子理中丸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阳不入阴型

有些患者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