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从根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万病从根治-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阳不入阴型

有些患者属于阳气入阴的机制出现了问题。人之三阳为太阳、少阳、阳明,人之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由阳入阴,是由表入里的过程,即由太阳至少阳,由少阳至阳明,由阳明至太阴,由太阴至少阴,由少阴至厥阴,“人卧气血归于厥阴肝”就是这个道理。这里面的关键环节是由阳明到太阴的过程,也就是有阳转阴的关键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障碍,阳气自然无法入阴,人也就失眠了。

阳明在人体指的是胃,太阴在人体指的是脾。《黄帝内经》中写道:“胃不和则卧不安。”因为阳气不能经过阳明胃,进入到太阴脾,阳不入阴,所以卧不安了!

半夏汤是《黄帝内经》中仅有的十个药方之一,专为失眠而设。原文记载其组成、用法及功效是:“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这里面的关键药材是半夏。半夏者,夏季的一半,夏季到秋季,是大自然由阳转阴的过程,半夏生长于夏季之半,大自然阳气正浓之时,正所胃“阳极生阴”。半夏归于胃经,禀赋阳极生阴之性,是引阳入阴的最好药材。

如果患者肝火较重,阳气也是无法进入肝的,因为肝火会排斥阳气,即使用半夏引阳入阴,也只能使阳气处于少阴、太阴的境地,患者能入睡,但会比较浅,只有在彻底清泻肝火之后,人才能进入熟睡的状态。

有一味药材叫夏枯草,此药长于夏季暑气正浓之时,到长夏季节就会因成熟而枯萎。大多数植物都是在入秋之后才枯黄,而此药独禀天地之气,提前枯黄,能将金秋肃杀之气提前,所以它具有清肝火,散淤结的作用。肝火得清,则能吸引阳气入阴,因此对于阳不入阴、肝火亢盛的病人,半夏配夏枯草,疗效特佳。

阴阳之间、五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阴阳和五脏,只有深入思考它们内在的关系,对疾病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入,为了继续深入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另外一个小故事:修电扇的故事。

修电扇的故事——表里证的诊断与治疗

小肠经受寒会引起心脏病?

家里电扇坏了,我自己打开电扇的外壳,研究了好久,也没能找出原因,电机好像没烧坏,保险丝没有断,似乎没啥问题,可插上电源线,就是罢工——不转。看来电扇得上“医院”了!无奈中我只好将电扇扛到电器修理铺,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高招。听完我对电扇的“病情描述”,以及我对电扇的“治疗经过”,师傅也是拧下螺丝,打开外壳,然后,插上电源,直接用电笔测试是否有电。测试完告诉我,电扇没问题,电线断了!随后换了根电线,电扇就修好了。

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经过电笔的测试,轻轻松松就判断出问题的所在。不得不服,隔行如隔山,我由衷地感叹道。

这个故事原本就该这么过去了,但随后几天的一件事情,使我对修电扇的经过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可以说是更深的感悟。

一位老奶奶心慌、胸闷半个月,在医院救治,怀疑是冠心病,进行了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都没见到明显异常,服用改善心脏供血的药物后,症状倒是有缓解,所以医院建议她服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但老奶奶发病前身体一直很好,她自己觉得心脏没问题。如果心脏真的没问题,长期服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是不是会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呢?老奶奶一边服药,一边找机会咨询其他的医生,希望能够解开心中的疑惑。后来,老奶奶找到我,将检查及治疗经过详细地说给我听,希望我能帮助她解开心中的疑惑。我一边听着老奶奶的话,一边切脉。

她的左寸浮取细弱,沉取有力,舌下静脉也没有曲张,嘴唇颜色还算正常,这都不像心脉淤阻的情况。

“最近大便怎么样?”我询问道。

“别提了,上次吃东西凉了胃,这半个月肠道一直不太好,肚子总是隐隐作痛,每天大便三四次。”老奶奶开始述说起大便的事情,“也怪,每次拉稀便之后,心里总觉得空空的,就开始心慌了!”

老奶奶的病情描述,使我想起来几天前修电扇的事情,电扇是因为电线断了,所以才不转,这位老奶奶则是因为肠道受寒,手太阳小肠经收缩,影响到了心脏的气血供应。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上说:“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脱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心与小肠是表里关系,这里的“入缺盆,络心”,就是小肠经与心经相连的证明。

老奶奶的小肠受寒,寒性收引,导致小肠经脉不畅通,小肠与心的表里联络通道受到阻断,心脏得不到小肠输送的经气,自然会感到心慌。腹泻之后,小肠经的经气减少,进一步加重病情。心脏原本无罪,只是替小肠受过罢了。

只针对心脏的治疗,采用活血通经的药物,其实除了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之外,对疏通小肠经也是有一定好处的,所以也有效。但疾病的起因是肠中有寒,肠寒不能解决,则小肠经脉就会长期受困,这不是单纯服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能够解决的。就好似前面修电扇的故事,修理电线才是关键,针对电机进行修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想通了这些道理,我就耐心地向老奶奶讲解,她为什么心脏会不舒服,应该如何来治疗,今后应该如何来预防,饮食上有什么注意事项等。

老奶奶听完我的讲解,非常高兴,长舒了一口气:“我就说我没有心脏病,这下放心了,那你就将我的肠道治好吧!”

我建议她服用附子理中丸,平时吃点桂圆肉,一周后老奶奶告诉我,大便正常了,心也不慌了,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一点儿没有吃,感觉挺好的。

一个被怀疑心脏病,建议长期服药的患者,就这样痊愈了!

这样的病人多不多呢?

很多!临床上经常遇到心慌、胸闷的病人,在医院做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平时大便不规律,一天几次或几天一次,有的患者身体消瘦,有的却肥胖,这些人在寻求中医治疗时,都有一个相同诊断:脾虚。其实他们的病变除了脾脏,还有小肠,小肠功能不健全才是关键。

有没有小肠的问题,鉴别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切患者左寸的脉象,正常脉象是不服不沉,和缓有力。如果脉象沉细,浮取无脉,谓之小肠脉无;如果浮取实而有力,谓之小肠脉实。这两种情况都反映小肠有病变。

有些人切取左寸脉象时,感觉偏浮或偏沉,总以为是心脏的疾患,然后套用西医的治疗思路,以活血化淤的办法,来改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是无法治愈疾患的。

针对小肠经气不畅的病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才能从根本上治疗心脏不适。

在运用上述法则的同时,有一味药材不容忽视,那就是火麻仁。此药看似寻常,但它能滑利小肠,疏通小肠经脉,无论寒热虚实之证,用它都会有效。不相信的人可以看看《伤寒论》,看看炙甘草汤,它是治疗心悸的经典方,方中一味火麻仁,就是滑利小肠,疏通小肠经,改善少阴心经经气的运行。

《伤寒论》所记载的药物,均有深意,看似寻常之品,常常别有深意在其中。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就像两兄弟,或者就像人体的左右两只手一样,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小肠经气不畅,会影响心脏气血的运行;同样心火衰微时,小肠也会受寒邪侵犯,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也会减退。

切脉时左寸浮取为阳脉,为太阳小肠脉;沉取为阴脉,为少阴心脉。只有当阴阳协调平衡之后,脉象才不浮不沉。通过脉象判断,就可以知道是小肠导致了心脏不好,还是心脏导致了小肠不好。然后从心治小肠,或者从小肠治心。

便秘会引起咳嗽?

五脏之中除了心与小肠相表里外,还有肺与大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通过前面谈到的心与小肠相互影响,我们可以类推,其他相表里的脏腑也是有关联的,也是相互影响的。

我们先来看肺与大肠相表里。当人体肺火较重时,肺火下移于大肠,大肠热毒过重,就会出现大便干结,甚至便秘。这样的病人很多,平时只要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就容易诱发。此时,服用一些降肺火的药物,往往能起到较好的疗效。

桑叶质地很轻,属于清轻之品,能够走上焦,清肺火。因肺火导致的便秘,用桑叶泡茶喝,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样的病人,除了大便秘结外,还伴随有头皮屑多、毛发干燥、咽喉干燥、鼻腔干燥等表现,通过这些伴随症状,就可以判断出便秘是由于肺火过亢,影响到了大肠的传导功能,导致便秘的产生。

同理,大肠传导失常,也会影响到肺气的敛降,长期便秘的患者,肺气敛降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容易出现肺气上逆。这样的病人,受凉之后,就容易咳嗽,而且一拖就是很长时间,此时,泻大肠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我治疗过这样一个典型病例:患者陈某,女,75岁,大便干结十余年,咳嗽一周。

她是十余年来,长期便秘,大便一周一次,干结如羊粪,一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伴胸闷,心慌,心悸。在医院用抗生素治疗三天,病情没有明显好转,于是寻求中医治疗。病人是明显的裂纹舌,剥脱苔,右寸浮实而紧,沉取有力,右关尺间郁涩,左关郁涩。

这位患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