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从根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万病从根治-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时你再想想那些大汗淋漓的患者,你就会发现,这流汗实质上是毛孔的收摄上出了问题,不是器质病变,是功能上的问题。

器质上的问题属阴,功能上的问题属阳,也就是说自汗属于阳虚所致!

想通了这些,再看看《伤寒论》中的桂枝加附子汤:“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很多人对用附子不理解,担心温性的药物会导致出汗增加,其实附子可以助阳化气,护表的卫气充足了,护卫作用加强了,固摄力量就增强了,毛孔的收摄就有力,汗漏不止就会得到治愈。

如何理解阳气增加而出汗减少呢?我们可以看看气虚的病人,这样的病人稍稍活动后就大汗淋漓,患者皮肤上的毛孔就好像前面讲的麻袋上的孔一样,没有收摄之力,服用补气的药物,补充人体卫气,气能摄血,也能摄津液,也就能摄汗;肺主气,肺气充足,自然毛孔收缩有力,汗液收摄之力自然增强。

临床上遇到气虚汗多的患者,我都是重用黄芪,适当佐以浮小麦、麻黄根等,常常能立竿见影。

有人会问,睡觉后出汗又当如何理解?

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别,前述的气虚出汗,为自汗,入睡后出汗,则为盗汗,盗汗如何来理解呢?

在前面游山洞的故事中,我们谈到了睡觉就是阳气入阴的过程,阳不入阴就会失眠,那么睡觉之后出汗又如何理解呢?

《黄帝内经》里面有一句话:“阳加于阴谓之汗。”这句话就将盗汗的机理阐述了出来。

白天阳气居于体表,晚上阳气入于体内,阴阳平衡,则身体康健。假如阳气过盛,入体之后,亢盛的阳气加到虚损的阴份上,阴液就会被蒸腾,化为水汽,达于体表,形成汗液,这样的汗液是热的,因为出汗的目的是借汗来泄热,来泄亢盛的阳气。人睡醒后,阳气由体内转到体外,“阳加于阴”的状态不存在了,汗液立即就没有了。排汗的目的也是机体寻求阴阳平衡的一种方式,就好比夏天天气炎热,人感到心胸烦热,出汗之后,人感到舒服一样,是一个道理,但过度出汗容易伤及体内的阴份,最终阴阳两虚。治疗起来很简单,原则上就是扶阴抑阳,知柏地黄丸就可以起效。

阳盛阴虚的患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睡觉时烦躁,好动。这是因为阳盛阴虚,“阳胜则动”,躁动得出热汗!

有人会问,晚上睡觉也常常出汗,而且汗出得很厉害,常常是大汗淋漓,但出的是冷汗,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面讲过阳盛阴虚,“阳加于阴”出热汗。如果阴盛阳虚,出的就是冷汗。

其实道理是相同的,出冷汗是泄阴,因为阳虚阴盛,机体通过泄阴来扶阳,寻求一种新的阴阳平衡,这也是机体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啊!

这样的患者治疗时就需要扶阳,重用温补阳气的药物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样的患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睡觉时人感到累,很累!为什么呢?因为阳气亏虚,无法推动体内大量阴液的运行,所以人感到累,连做梦都感到累,累得出冷汗!

读懂出汗,就读懂了人体阴阳是否平衡!

人体的每一个自然反应,都是有目的的,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读懂机体的反应,想通它为什么要这样,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身体的一些细微的表现,比如汗脚、阴囊潮湿、大便发黏、指甲变得粗糙、手指指腹干瘪、手指变细变硬等。这许许多多的信息看起来微不足道,无关痛痒,其实它们是机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透过这些信号,我们应该看到五脏的病变,读懂了这些信号才知道如何去拯救我们的身体。

通过镜片起雾的故事,我们知道了迎风流泪的治疗方法,也通过对五液中汗液的认识,知道了自汗与盗汗的区别和相应的治法。下面我们通过另外一个故事:冲洗地面的故事,来感悟低血压的治疗。

冲洗地面的故事——低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快过春节了,我和妻子清洗屋外的地面。妻子先将地面扫干净,再用自来水冲刷,由于水的压力不大,起不到冲刷的效果,于是她将水管口捏扁后再冲地面,一样的水,压力变得大了起来,冲洗效果就好了很多。

我一边帮忙冲洗,一边想,水管变细了,压力就变大,我们人体的水管能变细吗?

随后我想到了低血压的病人,以前治疗低血压,我都是通过补气提气的方法来升高血压,但效果一般。往往病人服药期间还勉强可以,但停药后很快血压又降了下来,血压低是否与血管弹性差有关系?

人体的血液大部分存在于大小血管中,当心脏每分钟的射血量不变时,只要稍稍收缩一下全身的血管,应该就能使血压升高;高血压病人,通过扩张全身血管,也能让血压降低啊!

寒性收引!酸性也能收敛!

于是,我在治疗低血压时,除了运用补气提气药、改善心脏功能的同时,还加上了仙鹤草、北五味子、枣皮等药物,患者的血压果然有明显改善,而且停药后,也能维持正常水平很长时间!

后来我查资料,发现仙鹤草又名脱力草,用于虚劳的治疗,看来它与凉血止血,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功能也是很有关系的!

一位女性患者,35岁,头昏三年余。三年来她经常头晕头昏,蹲在地上站起来时,几欲晕倒,但没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的毛病,多次测血压85/50mmHg左右,在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提示轻度贫血,三年来经常服用补养气血的药物,病情时好时坏。因为最近一月病情加重,出现心悸、乏力、气短的症状,活动后加重,所以来我这里就诊,就诊时症状如上,并伴有月经量少,腰膝酸软。舌尖红,苔薄白,六脉细软。血压80/50mmHg。

初步诊断,她是虚劳证,治疗要以补益气血,益精填髓为主。我为她开了一服膏方,让她连续服用一个月,遇到经期或感冒期间停服。

方中的红参、黄芪、当归、阿胶补益气血;五味子、仙鹤草收缩血脉;柴胡、升麻升举阳气;这一补、一收、一升,从三个角度解决气血不足,血压偏低的问题;淫羊藿、菟丝子、制首乌、鹿角胶益精填髓,从源头上解决精血不足的状况。

这位女士服用一周后,头昏明显好转,蹲位站起时,头晕也减轻,服用一月后症状消失,测血压110/65mmHg,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月经量也比以前多,再服用一疗程,半年后碰面,告知病已治愈,未再复发。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低血压的治疗要从四个角度入手:补益气血、收缩血脉、提升阳气、益精填髓。

其中,补益气血是关键,气血不足就好似干瘪的水管没有水一样,水管无论如何收缩变细,水的压力变化也不大。气血足了,血压自然也就上去了。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属阳,营属阴,营阴是卫气的物质基础,运用收敛的药物,可以减少营阴向卫气的转换,起到固摄营阴的作用,同时也能减少卫气的耗散,使血脉充盈度增加。

升提阳气,可以促进机体阳气的升发,头为清阳汇集之所,清阳升发增加,自然头脑清醒,头昏缓解。

从现代医学来讲,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的产生,依赖于骨髓的造血功能,而中医认为,肾主骨,骨藏髓。肾精不足,骨髓的造血功能就会减退,就会表现出贫血,因此对于血压偏低、贫血的病人,补养肾精,增强骨髓的造血功能,疾病就会从根本上得到治疗。

上面这个案例,就是从上述四个角度入手,标本兼顾,所以患者病情得以治愈。

通过用水管冲洗地面这件事,我们明白了低血压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收缩血脉。

正确认识补药

在民间,老百姓习惯将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归结为具有补性,比如白果、仙鹤草等,这就是因为它们具有收缩的特性,身体虚弱的人吃后,感到舒服,头晕也会好转,所以老百姓俗称它们为补品。

除了这些具有收敛之性的药物外,还有一类老百姓也归为具有补性,那就是黏腻的药物和食物,比如老百姓认为糯米比普通的大米养人,白木耳是补身子的,中药里面的熟地、大枣、阿胶都是补血佳品,等等。

我们仔细想想糯米、白木耳、熟地、大枣、阿胶,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偏于滋腻,滋腻的东西能够影响血脉的运行,按照中医的说法就是偏黏滞,身体虚弱的人,血压偏低的人,服用这些偏黏滞的食物和药物,血脉流行就会变缓,血压就会升高,人就感到舒服,精神一些。这就是补药偏滞的原因,但如果长期服用这些偏黏滞的食物和药物对不对呢?

肯定是不对的,长期服用偏黏滞的食物和药物,人也会生病,因为气血运行受阻了,虽然头部供血改善,但身体其他部位就会出现不通,不通也是病。为了补而不滞,或者滞而不过,在补血药中就需要适当配伍活血的药物,或者行气的药物,比如川芎。

想通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补血的经典方药——四物汤,它由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组成,这里的川芎行血中之气,就是防止熟地、白芍、当归补而过度,出现黏滞的情况。

临床上经验丰富的医家,在大剂量使用熟地的时候,会配伍行气的药物,比如砂仁、陈皮等等,就是这个原因。

补血的药物如此,补气的药物也是如此。

临床上,气虚的病人在服用黄芪、党参这些补气的药物时,容易出现腹胀的情况,就是因为补而太过,这时只要适当佐以行气的药物,如木香等,或者活血的药物,如鸡血藤等,就不会出现腹胀的情况了。

高血压的治疗

从上面关于低血压的治疗以及补药的认识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收缩血脉的药物和影响血脉运行的药物都可以促进血压的提升。按这样的思路,如果逆向思维,是不是扩张血管和促进血脉运行的药物都能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