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你问我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医入门你问我答-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面谈了舌诊、脉诊的特色和作用。但是也应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有的人又过分夸大了“脉诊”的作用,把它神秘化起来,甚至故意摈弃其他诊法(尤其是问诊),以示自己的医术的所谓“高明”。比如对病人说:“你的病,不用你说,我一搭脉便可知道。”这样做,既不全面,也不科学,更不符合中医古训“四诊合参”(四诊合参,即综合参考望、闻、问、切四诊的资料)的精神,所以要加以注意。

【问】什么叫“八纲”?怎么辨?

【答】“八纲”就是中医学里辨别疾病的八个大纲领,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字。从实质上说它是一种初步分类鉴别诊断的方法。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它首先将前面四诊所得的资料归纳成“阴证”和“阳证”两大类,然后又再逐级分下去。“表里”,是说疾病的“病位”。但要注意,这里所说的表里,不单指具体的“体表”与“体里”,又只是一种分类的专用术语。比如感冒初期的发热咳嗽,中医诊它是“表证”,但用现代医学看,这个“热”也是发自人体内部的而不是“表皮发热”。咳嗽更是发自气管咽喉等处而不是“表皮咳嗽”。所以“表证”不等于“表皮的病”。中医学里普遍有这现象,如前述的“气”不全等于“气体”,“风”不全等于外面吹来的风等一样,要慎加领会。寒热,说明病的性质,也是中医术语。“寒”不全等于“低温”,“热”也不纯是“高温”。虚实,是对机体得病后的一种反应状态的概括——“虚”是“不足”,相当于机体功能及抵抗力等低下;“实”则相反,是“有余”,是机体反应亢盛的状态。我们要领会其实质含义。在此“八纲”辨证之后,再结合更详细的辨证方法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等进行更具体详细的分类,从而做出明确的最后诊断。

【问】中医学“论治”的总纲是什么?

【答】论治纲领即现代语的治疗原则。即中医书上说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就是说,凡是诊断是属“寒证”的,就要用中医所说的“热性”的药或方法去治疗;是“热证”时,就用“寒”性的药和方法去治疗。是“虚证”,就用“补法”,“实证”就用“泻法”(“泻”法,是专用术语,即与“补法”相反的方法,不专是指“泻肚子”)。这个原则全部贯串在中医的各种疗法之中。不论药物疗法,针灸疗法乃至推拿疗法等等,都不例外。比如中药的分类就是按这个原则配套分类的:凡能治“热证”的,就叫“寒性药”;能治“寒证”的,就叫“热性药”;能治“虚证”的就叫“补药”……在这个大纲领下,再进一步分解表药、温里药、清热药……就如针灸疗法,它虽不用药,只用针或灸的刺激,但它的“手法”也按此原则分成“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等等。因此中医学里所说的“补法”,除了含有“补充”的含义之外,更广泛地说,凡是具有调整机体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增强机体体质等作用的疗法都叫“补法”。中医里许多名词术语,都要这样从实质上去理解,才能懂得其含义。

【问】辨证论治总的程序模式如何?

【答】可以简括成以下的图表:

【问】可否举例说明“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

【答】可以,为了说理清楚,下面举几个笔者所设的模型例子。

例一:夏秋之交,来了一个病孩,男,10岁,精神尚好,其父代诉寒热(发冷发热)已一日,发热较重,轻度咳嗽,头痛,喉咙干燥,咳吐黄痰,但不多。说话声音有点沙哑,平时身体健康。舌质红,苔白薄,脉浮数(快)。按程序分析如下:这个病人(孩)的主症,可从“寒热”入手,因发热比发冷重,所以定(1)主症:“发热”。(2)八纲辨证:望诊——精神尚好,即神色形态正常,舌质红,属“热”,苔白薄属“表”。起病才一日,一般属“实”,阴阳辨证属“阳证”。闻诊——声音沙哑,属“热”。问诊——起病才一日,属“外感病”。切诊——脉象浮,属“表”。因此,八纲初步印象,此病属外感的“阳表热实证”了。(3)进一步详细分证:既是外感病,那么到底用《伤寒论》的方法或“温病学”的方法分证?病人热比寒重,一般用“温病学”理论辨证(因一般有“寒重用伤寒论,热重用温病学”的说法”。既用“温病学”理论辨证,那么是用“卫气营血学说”还是“三焦学说”?一般常用“卫气营血学说”。病人既属表实热证了,那么这个阶段正是此学说中的“卫分证”。因“卫分证”的表现正是发热、轻咳、头微痛、咽红、舌红苔白薄、脉浮数等的。所以这病此时此阶段的中医明确诊断是:外感温病中“暑温”的“卫分证”。(因为“温病”按季节又分春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等等的——这说明中医的“证”又与气候节气有关。“温病”一般属西医里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为多。比如同是西医的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在中医学里的治法也随季节的不同而各异。最起码在用同一个方剂时也要按季节特点加减,比如春夏感冒,气候多雨湿,病人易“挟湿”,舌苔反应多白而厚腻,中医就要加苍术、厚朴等叫“化湿”的中药。如果在秋天,气候干燥,病人易“挟燥”而舌质红的,中医就要加入叫“润燥”的药物,如沙参、玄参等等。但也有病人秋天而不“挟燥”的,舌质不红,就不能加……这是中医的特点。)于是记入病案(中医病历的名称)。(4)论治:按“温病学”理论治则是清热解表法。选方:桑菊饮、银翘散均可。按经验“咳重用桑菊,热重用银翘”此病人咳轻热较重,所以首先用银翘散。(5)遣药加减:因病情没什么特殊,可抄用成方稍作加减。于是按书处方:银花、连翘、桔梗、荆芥、薄荷、炒牛蒡子,淡竹叶、芦根、淡豆豉、甘草等。因有喉干痛,音哑,牛蒡子可稍加重。配三剂,一日一剂,煎服。医嘱:避风、暂忌辛辣煎炒等,三日后切须复诊!(因时当夏秋之交,病孩10岁,慎防此时系“暑温”重症初期,以西医观点看,慎系乙型脑炎初期。)(6)复诊:三日后病人如嘱来复诊了,父代诉服药之后,曾出微汗,诸证均退去,舌质仍小红,脉已不数(快)。于是可告诉病人,病已愈去,可以不再服药了,但仍注意休息,仍忌辛辣等一周即可。(此病可能相当于西医的“上感”。)

但是,如果出现了另一情况,病人次日即来复诊了。望诊:病人精神差了,面色带红(异于平常的红)舌质更红,舌苔转为黄燥了。闻诊:病人呼吸气粗,且带呻吟。问诊:代诉发热更高(中医书上叫“反恶热”)烦躁不安,叫头更痛了,大便干结,小便短黄(中医术语,指尿少而黄色比平常深)。口渴“喜冷饮”(喜欢喝冷开水)。切诊:脉滑洪而更数(即脉粗有力而快)遍身肌肤灼热。八纲辨证:典型的“阳、热、实、里证”因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脉滑洪等均表示病已入“里”。进一步详细分证:“温病暑温之气分证”,这就是此病此时此地的中医诊断。论治,立法,清热生津法;选方:白虎汤加减,遣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如咳未除可加黄芩,慎防温病转变。复诊:病人如嘱每日由其父陪来复诊,病情变化不大,每日以原方加减连服三日,诸症减去。原方再加减,如食欲不振加生谷麦芽,口干舌燥加玄参、生地等服三日,诸症除去,基本恢复。(此病相当于西医的流行性感冒。)

但如果出现了第三种情况,病孩复诊时,诸症加重,高热不退,头痛加剧,甚至出现“神昏”(昏迷),舌质红“绛”(深红带紫)脉滑数更甚(什么叫更甚?没定数只能凭经验——中医不定量之弊),甚至出现了“谵语”(说胡话)等等。赶快猛醒!这是标准的“温病暑温”中的“营分证”了(又叫“热入气营证”)。这又是此病此时此地的中医诊断。论治:立法是“清营开窍”法。主方:赶快选用“清营汤”加减,并加用“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三药的总称)。此病在西医可能是乙型脑炎,或是流行性脑膜炎、急性结核性脑膜炎等,可以通过脑脊液等的检查及其他方法做出诊断。而对于中医,前已说过,不能用病原学诊断,仍以“辨证”为主。复诊:此时病情危急,瞬息万变,复诊应一日数次,医生能定期守视床边更好。如果是流脑,如出现皮疹等(西医的华一佛氏综合证)时,在“温病”里又叫“血分证”(或“热入营血”)了。此时治法就应是“清营凉血”而要用“犀角地黄汤”等加减了。……总之按温病学的程序诊治下去即可。

举例二:一病人来诊,男性,成年,45岁,教师。主诉失眠二年余,时好时发,每发于劳心劳力之后。起于批改作业等日夜奋战之后,兼多梦心悸(心慌)健忘,神疲体倦,头昏脑涨。食纳差,面色少华(面色无光彩),舌质淡(比正常淡红)苔正常,脉虚细。这个病人一看便知是慢性病。分析如下:(1)主症:失眠(也叫“不寐”)属“内伤杂病”。(2)八纲辨证:望诊——神疲,面色少华,属“阳虚”,舌淡属“寒”;闻诊——无特殊,可能语音低微;问诊——失眠已二年,属“内伤杂病”无疑。每发于劳心劳力之后,健忘心悸,均属“心虚”。古医书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是什么?意识思维也。健忘,亦神明病也。病起劳心批改作业之后,按中医“脏腑辨证”分析,“案牍劳神”、“久思伤脾”、面色少华均属“血虚”,“脾统血”,“属脾虚”,所以是“心脾不足”证。

因此可以大胆确诊:此病是中医内伤杂病中的“心脾不足”或“心脾血亏”证。(但记住,这“心脾”不是西医的心脏、脾脏,否则若误解成西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