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第一句意思很明白,是在称颂毛泽东“开天辟地”的壮举。第二句便开始发“牢骚”了。“说项”即称誉他人之意,这里应指自己长期对共产党的拥护和襄助。“依刘”则指投靠他人。典出三国时期王粲依附刘表却又不受礼遇不被重用的故事。“说项依刘我大难”,意思就是说:我长期站在共产党一边,为共产党尽心尽力,如今却像依附刘表的王粲一样受冷落,我实在受不了。第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夺席”指夺取他人的席位。《后汉书·戴凭传》:“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光武)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五鹿为复姓,这里指西汉的五鹿充宗。《汉书·朱云传》说:五鹿充宗深得汉元帝的宠信,占据着谈经的席位。元帝令五鹿充宗与其他人辩论,但其他人慑于元帝对充宗的宠信而“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后来充宗终于败在朱云口下。柳亚子将这两个典故同用,意在说明自己是像戴凭一样有真才实学而非像五鹿充宗那样不堪一击。第四句用的是《史记·孟尝君传》中冯驪慨叹“食无鱼”、“出无车”的典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熟典。第五句“头颅早悔平生贱”,是“早悔平生头颅贱”的倒装句,意思是说:我后悔平生为了你这个朋友、为了共产党人的事业而不计生死、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这“牢骚”就发得有点咄咄逼人、不知轻重了。柳亚子也知道这一句算是把话说兜底了,只能退不能再进了,于是有了第六句的语意转折。“肝胆宁忘一寸丹”是“宁忘一寸肝胆丹”的倒装句,意思是说:我对你这个朋友、对共产党,仍是一片赤胆忠心。第五句和第六句意思多少有些矛盾,或者说,第六句的转折有些突兀,但其实这正可以看出柳亚子写此诗时的真实心态。柳亚子此时心中有着巨大的委屈,有着严重的不平衡。他给毛泽东写此诗,要表达这种委屈和不平,但表达委屈和不平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和同情,从而做出对他有利的干预。要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就要把话说得狠些;要让毛泽东同情并干预,却又不能只说狠话,还要表示“此心未改”。这样,就有了第五句的“悔”和第六句的“虽九死其犹未悔”。最后两句是说:什么时候共产党的军队占领了我的家乡,我就要回到那里,像严子陵那样隐居了。分湖,是柳亚子家乡吴江县的一座湖。为怕毛泽东不懂,柳亚子在诗后特意做了说明。这等于是在让毛泽东做出选择:要么满足我的愿望,要么让我撂挑子走人。当时,毛泽东正忙着建立新的政权,是很需要柳亚子这样的著名“民主人士”合作的。柳亚子如果真的拂袖而去,那负面的政治影响是很大的。毛泽东当然不愿看到这种局面。但这又并不意味着就要满足柳亚子的实质性要求。既稳住柳亚子,让他继续为新政权的建立和稳固发挥作用,又不让柳亚子想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这是其时的毛泽东必须做到也不难做到的。
柳亚子诗的最后两句,有着明显的撒娇意味。其实,这整首诗,都与其说是在发牢骚,毋宁说是在撒娇。正因为是在撒娇,所以“分湖便是子陵滩”云云,不过是说说而已。毛泽东当然体味到了这种撒娇之意,所以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并不需要实质性地满足柳亚子的要求,就能稳住他。
“倘遣名园长属我”
毛泽东3月25日到达北平,柳亚子28日便写了这首诗。那时的毛泽东,用日理万机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所以并没有马上理会柳亚子的牢骚。查柳亚子日记,可知这期间,柳亚子火气越来越大。例如,4月7日日记写道:“以后当决心请假一月,不出席任何会议,庶不至由发言而生气,由生气而骂人,由骂人而伤身耳!”'1'4月25日,柳亚子从六国饭店搬到了颐和园内的益寿堂,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但搬出六国饭店而移到更好住处的,并非柳亚子一人。柳亚子4月25日日记写道:“寰老(引按:即俞澄寰)言明日亦将他迁,圣陶、墨林、云彬、彬然来辞行,言今天上午即走,从此六国饭店,将成云散风流之局面了。”'2'可见当时有许多人都被重新安排了住处,并非因为柳亚子发了“牢骚”而对其特别照顾。但柳亚子能入住条件特别好的颐和园,却又不能不说因发“牢骚”而受到了特别的安抚。4月29日,毛泽东写了《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并派秘书田家英送给了柳亚子。全诗如下: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毛泽东的和诗,比柳亚子的原诗要好懂得多。1926年四五月间,毛柳相识于广州,第一句说的即是此事。柳亚子在1941年《寄毛润之延安》诗中,有“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之句,故毛泽东有“饮茶”之语。第二句说的是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诗事。在重庆(旧称渝州),柳亚子曾向毛泽东索诗,后来毛泽东手书了《沁园春·雪》寄柳亚子。这两句以忆旧的方式表明自己并没有忘记老朋友,表明自己还记得二人间的交情。第三、四两句,说的是眼前的事。毛泽东于1918年初次到北京,1949年回来,相隔31年。“读华章”则指读到了柳亚子发“牢骚”的诗。只是“落花时节”有点费解。柳亚子发“牢骚”的诗,写于公历的3月,相当于中国旧历的“早春二月”,正是百花初发之时,不知毛泽东何以称之为“落花时节”。第五、六两句,语浅意明,不用解释。第七句的昆明池即柳亚子正居住的颐和园中的昆明湖。富春江是严子陵垂钓之地。因柳亚子发“牢骚”的诗中有学严子陵归稳之语,故毛泽东说昆明湖“胜过”富春江。
柳亚子发“牢骚”的诗,只是说了些气话,看不出他具体的诉求。但知情者的回忆,却让人觉得柳亚子不仅仅只给毛泽东写了这首诗,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曾彦修在《关于柳诗“牢骚”问题致编者》一文中说:
对于此事(引按:柳诗“牢骚”事),我也有一个比较可靠的资料来源,这便是田家英同志(毛主席的秘书,当时常在毛柳之间传送书信、诗稿等),当时即对我闲谈过这件事。1949年3至6、7月,进城后我住在北京西郊香山上。当时每饭都要在大食堂遇见田家英同志,因系老熟人,他有时也偶把一些无关党和国家机密的艺文琐事对我闲吹之。有一天,他好像是下山去送毛主席答柳亚子先生的诗回来,晚饭后同我一起散了一会步,他极力称道毛主席最近做了一首好诗,并把这诗念给我听了,这就不能不顺便解释一下“牢骚”所指何事了……但田已不在人世,我无权公开私人间的闲谈;同时我更无权迳谈此事。这是无可如何的事,只能对读者表示歉意。现在知道此事内容的人固然不会太多了,但我估计也不会太少。现在把田家英同志对我谈的事情,抽象地、原则地谈谈,我想还是可以的……
据田告诉我,诗里谈的完全是有关柳亚老任职的事。柳要求解放江南后,到江南某地方任职。当时中央领导诚心挽留他,认为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以柳老之身份、名望,自然以留在中枢任职为好。这一点,我们只要认真反复细读柳、毛之间的赠答诗,也可以多少体味出来。赠答诗的关键,都是末联二句,这里已明显地反映出柳毛二人谈的是柳亚老的出处问题。柳诗“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是说的气话(全诗都是说的气话),是说解放江南后,他就想回老家江苏吴江县(分湖在吴江县境)去归隐了。柳在这首诗中语气都是很重的,当然是有大不快的事存于心中……'3'
柳诗“牢骚”一事,既然已成学术问题,知情者实在应该知无不言,不必顾忌的。不过,从曾文的欲说还休中,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柳亚子当初向毛泽东提出了到江南“某地方”任职的要求。这“某地”,就是柳亚子的故乡江苏。以柳亚子罕见的狂傲和自负,这职务的要求,决不会很低,应该是江苏省的主要领导吧。用老话说,就是“封疆大吏”了。
尽管毛泽东并没有满足柳亚子的要求,但自己愤言相逼,毛泽东却温言相劝,还是一时间令柳亚子很兴奋和激动。柳亚子当即又写了《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和《叠韵寄呈毛主席一首》,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毛泽东诗最后两句,说昆明湖比富春江好,意在劝柳亚子打消归隐吴江的念头。归隐云云,本就是“气话”。毛泽东一挽留,柳亚子便表示欣然从命。实在可说是就坡下驴。但他似乎又抓住了毛泽东诗的最后两句不放。《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最后两句是:“昆明湖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颐和园是暂住之地,这是十分明确的。但柳亚子却大有在此安居之意。如果说这两句还不足以说明想要长住下去,那《叠韵寄呈毛主席一首》的最后两句,却把这意思表达得很充分了:“倘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吴江。”
怎样解释这两句,也存在着争议。一种解释是:柳亚子要求毛泽东把颐和园送给他。从字面上看,这种解释是很自然的。所谓“长属我”,当然就是“从此属于我”的意思。把这两句诗翻译成白话,那就是:“如果这颐和园从此属于我,我就不想归隐吴江了。”如果柳亚子真有此意,那就不仅是就坡下驴,同时又在顺竿上爬了。——这大概是毛泽东始料未及的。但柳亚子的一些亲友却不同意这种解释。柳无忌、柳无非、柳无垢三人共撰的《我们的父亲柳亚子》一书中就说:柳亚子这样写仅只“表示他有定居北京之意。文化大革命时听说有人用以上诗句批评我父亲,说他向毛主席‘索取’颐和园,可谓奇谈、趣闻。”'4'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