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的进步主义运动,到了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时期,联邦政府通过税收、福利等一系列政策,劫富济贫,使得财富有了更加公平的分配,使弱势阶层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证。
1990年代的经济高度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泡沫、贫富分化,常常被人拿来与19世纪末的“镀金时代”相比。但是,这里有个本质的不同。在19世纪末,一个工人要是出了工伤,老板第二天就可以将之解雇,一分钱也不给。换到现今,老板往往得管人家一辈子。现在美国的一个正式工人,有医疗保险,有社会安全基金(从中提取自己的退休金),子女上大学有政府贷款或各种奖学金,失业还有救济。如今的贫富分化,是在“新政”以来的一系列福利制度的框架之中发生的,甚至是在民主党总统克林顿任上加剧的。再通过制度对之进行修正的空间已经很小。
所以,本书讨论的,主要是这种贫富分化背后的文化动力。过去的财富和权力,通过继承而来的成分甚大。如今的财富和权力,则是通过教育而来。富裕阶层之所以能逐渐稳固他们后代的社会地位,并不主要是因为他们留下了多少遗产,而是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资源,对孩子从小进行严格的训练。等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作为个体具有超人一头的才能,靠自己就能在竞争中获胜。
为什么会如此?首先,如今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断创造出新的财富。而且新财富总是比旧财富大得多。要守成已经没有什么可守的了。关键是要有创新的能力。下一代重要的不是有钱而是有本事。第二,如今的全球化突飞猛进,竞争的规模一下子大了许多,奖赏也大得多。有能力的人,一赢就是全球的赢家。同时,全球化促使美国的产业结构迅速转型,制造业已经成为“濒临绝种的物种”,纷纷移往第三世界。过去美国的工人,是世界的贵族工人,即使他们和其他国家的工人干的是一样的活,但就凭自己是美国人这一条,别人做梦也别想达到他的生活水平。但全球化把大家竞争的起点越拉越平,贵族工人的位置坐不稳了。许多美国人丢失了过去稳定的工作,或者不得不接受低工资。
序(3)
美国的富裕阶层,很快看明白了这一点:将来一切竞争都是全球性的。我们的孩子必须有全球的竞争力。他们不仅相信制造业正在本土消失,当工人已经没有任何前途,甚至觉得一些高度技术性的工作,如数据处理、会计分析、制图等等,也早晚要外包出去。因此,他们的下一代,必须占据最高端的、非工具性的工作,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优异的。于是,创造力、想像力、领导才能、人文价值、艺术品位等等综合性素质,成为他们从小训练孩子的根本。我们已经不能再说美国的家长不重视教育了。从暑期班、周末课程,到我女儿上的这种私人钢琴课,许多美国的家长,从三四岁就督促孩子一个班一个班地上。甚至不惜一个家长辞职,专门在家监督孩子的功课。耶鲁的一个社会学教授私下对我说,这种现象,十足地体现了美国人对全球化的焦虑。
这样的竞争,当然不能全被富人垄断。毕竟读书还要靠孩子自己。孩子不争气,你投下几百万还是白烧钱;孩子争气,家里穷照样出头。比如像我自己的家庭,夫妇两人都是耶鲁的博士,如今一个人刚刚工作,收入绝对在当地的平均水平以下。但和大款的孩子竞争,我们并不觉得有多大劣势,因为我们家庭中有自己的文化资源、价值观念。我们从来不觉得自己对人的理解比一个大款低。
但是,如我书中所言,富人的优势虽然不是绝对的,却是明显的。首先,当今的富人,大多数是1960年代以来崛起的教育精英,本身受的训练甚好,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第二,美国的普通教育是学区制,经费由本学区的纳税人提供。富人区钱多,学校就好。学校一好,更多的富人会为了孩子的教育搬进来,结果进一步抬高当地房价,穷人就更别想住了。相反,穷人的区没有钱,学校勉强维持,质量越来越差,最后有点经济能力的人为了孩子都搬走,使这个地方越来越穷。所以有人说,现在美国已经没有什么种族隔离,但却有贫富隔离。穷人富人根本不住在一个地方,生活在两个世界。第三,富人有钱,给自己的孩子在课外创造了各种机会。从这个班、那个班,到高级夏令营、海外学术旅行、SAT考试准备、申请大学咨询等等,动辄几万美元就花下去。那些每年花两三万送孩子进私立贵族学校的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课外教育,富人处处占先。个别不肖之子可能荒废大好的条件和机会,但从整体而言,富人子弟肯定领先他人一头。
一般劳动阶层并非完全没有意识到身边发生了什么。比如他们大多知道应该去上大学。但是,挡住他们的不仅是经济障碍,还有文化障碍。如前所述,经济障碍不可怕,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加以消除,就像当年的“新政”一样。文化障碍最难办。比如在1960年代施行种族平权政策以来,美国从上大学到就业,给黑人的优惠越来越多。但黑人的教育成就和经济地位仍然非常低。这里当然有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在起作用,但黑人社区内的文化力量,恐怕是他们成功的主要阻力。比如,有的黑人社区,竟没有一个父亲,全是拖着一大群孩子的单身母亲。当妈的要打工养家,只好听任孩子在街上学坏。黑孩子读书一好,同伴就笑话,说他在模仿白人。在这样的文化中成长,怎么能够成功?如今美国的劳动阶层面临同样的问
题,他们中许多人是非常肯干、能吃苦的工人,在过去没有必要读书。但如今,当工人的机会正在消失,不读书没有出路。这些劳动家庭,差的像我上面说的那样,根本不管孩子。好一些的,管也不知道怎么管,因为自己本身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甚至不认识一个上过大学的人。他们的孩子,只有自己摸索。当然不能排除其中有奇才,以后像克林顿那样当总统。但作为一个阶层而言,他们在教育上和中高产阶级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很快就会换算成经济地位。
在过去,不读书并非不能赚钱。美国有不少这样的故事、电影。比如一个女孩子,从小站柜台,后来省吃俭用存了点钱,开一家小店,起早贪黑地拼命,最后发展成一个连锁店王国。要知道,19世纪末是镀金时代,也是个“读书无用论”的时代。大学生、知识分子被讥为“鸡蛋脑袋”,常常受到嘲笑。卡耐基这样的穷孩子,什么大学也不用上,就跳到企业界的峰顶上。其实,一直到1950年代,美国的大款们常常还看不起读书人。怪不得霍夫斯塔特1960年代初要写《美国历史上的反智主义》。但是,1960年代以后,世道渐变。“常青藤”收学生越来越看重分数,淡化家庭背景。那一代成长起来的知识精英,统治着当今的美国。你有盖茨那样的技能,当然能够出人头地,甚至用不着上完大学。但是,这样的技能还是需要训练的,是超常的知识的结果。你如果想从摆摊起步,最后造就一个沃尔玛式的销售帝国,已经
完全是白日做梦。我相信卡耐基如果活在今天,还从当童工起家,他绝对不会获得当年那样的成功。因为教育关过不了,他根本进不了高层次的竞争。人家一看履历就不要他。
劳动阶层面前的这一教育坎怎么过?还没有人想出什么办法。目前的贫富分化,不完全是制度不公平,而是劳动阶层缺乏一种教育的文化。而中高产阶级恰恰发展出了这种文化。可以说,美国的上流社会,实际上非常开放。只要你认同其文化,懂得游戏规则,只要从小悉心培养,你的孩子就可能一下子跳上这个世界的顶峰。这让我想起美国的建国之父亚当斯和杰弗逊关于社会理想的讨论。继承了大庄园和大批奴隶的杰弗逊,过着贵族般的生活,却把人人平等奉为社会理想。鞋匠之子亚当斯,当了总统后一辈子还是紧巴巴,却相信任何社会都有一种天然的等级秩序,因为人的能力和德行是不同的。只是欧洲的等级秩序是世袭的产物,美国的等级秩序则将是公平竞争的结果。以后美国的历史,似乎是沿着杰弗逊的思想走。但最近的趋势,则显示了亚当斯的预见。说不定美国社会今后会从杰弗逊主义转向亚当斯主义。看眼下的趋势,说美国将成为发达国家中社会等级最为分明的社会,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虽然,这是一个开放的等级社会。
序(4)
如果让我预测未来的话,我会用精英社会而非贵族社会来描绘美国。道理和亚当斯的论述相类,精英是开放社会竞争产生的,贵族是世袭的。看看美国的教育热就知道,美国的精英,将是世界上最有能力的精英。这一精英集团的兴起,像是一场文艺复兴,以塑造完整的个人为宗旨,并不仅仅是传授手艺。所以,家长会不惜工本送孩子学钢琴,不是去学电脑。美国大学的专业选择更说明问题。越是精英的大学,越务虚不务实。全美大学生,有20%以上选择商学为自己的本科专业,学历史文学的寥寥无几,凑不出个百分点来(学表演的为5%左右,其他的文科,除了教育和心理学外,全在此之下,图表上因比例太低显示不出具体数据)。但是耶鲁的学生,选历史专业的竟达15%左右,高居第一。政治学和经济学(这是纯理论性的经济学,并非教你怎么做生意)紧随其后。接下来的热门专业则是英语。商学这个专业在本科教育中根本不存在。明摆着,这些精英将来是要统治世界的。教育给他们的是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对未来的远见、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不是怎么在那里数钱。
这一套教育的价值,劳动阶层很难理解。我教书的大学就充满了这样的子弟。一上课就说:“我就对钱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