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四少”。所谓“京城四少”,借指当时风头正劲的四位青年经济学家,称谓来源于当时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名。除了魏杰之外,“京城四少”中的另两位是现在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樊纲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还有一位叫钟朋荣,其在做研究生时的论文曾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赏识。
魏杰教授高论一出,不啻引爆了一颗重磅炸弹,影响全国,尤其在房地产业界产生巨大反响。鉴于魏教授发表的“冬天论”、“泡沫论”,是在整体上否定房地产业的大好形势,且影响范围大,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广大房地产业内人士也对此予以了极大的关注。
2002年1月26日,《中国建设报》头版“权威预测”专栏率先刊登了题为《2002年不是房地产业的冬天》的长篇署名文章,旗帜鲜明地对魏教授的观点公开进行“辨析”。
文章作者是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学会副会长包宗华先生。包先生无疑是房地产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之一。他以有力的数据和分析,对魏教授的观点逐一进行“辨析”。包会长认为,魏杰的讲话在使用了一些远离我国房地产实际的数据基础上,作出了2002年我国将充分显示出房地产冬天的走势预测,为“一家之言”。“不知道魏杰教授用什么基数和方法计算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50%的积压率。”包宗华分析说: 由于2001年没有出现“泡沫高潮”,2002年也就不会出现房地产的冬天。国家仍然要求以住房为主体和房地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继续在带动国民经济、扩大内需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作出较大的贡献。而新一年的深化房改,也将进一步激活住房需求和扩大住房供应。魏杰教授预测2002年我国房地产的走势是“房地产的冬天”,预示着要“防冷”。而我们最担心的是有可能出现房地产进一步升温,主要应该“防热”。由于我们会努力去取得防热的成功,因而可以作出如下预测: 2002年我国房地产仍将持续发展,但涨幅将低于2001年,以保持从今年至2010年连年持续发展的“后劲”。
《2002年不是房地产业的冬天》一文发表后,全国许多报刊、国际互联网站纷纷转载。这篇文章像旗帜和号角,号召人们开始了对“冬天论”、“泡沫论”的“讨伐大战”。
在2002年1月9日在扬州召开的“中城房网董事长联席会议暨两周年年会”上,一些知名房地产商也对这一焦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华新国际总裁卢铿认为2002年是房地产行业的早春二月,乍暖还寒。他反对“严冬”的说法,但他认为目前还有一丝寒意,因为中国房地产行业还处在调整期。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市场会增长,资金会增长,但结构调整也会继续,“对部分开发商来说,也可能是冬天,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应该是春天”。
河南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则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对于做品牌的企业来说永远是春天,但对于炒家和那些浑水摸鱼者,则永远是冬天”。
关于冬春之争,万科董事长王石没有正面回答,不过他举了个例子来说明问题: 2002年以来万科接到最多的投诉是,你们的房子怎么卖得这么快,一不留神就买不到。买万科的房子有时候像捡大白菜,五分钟不作决定,可能就被别人抢走了。万科今年新开楼盘基本上都会在开盘的前三天售罄,而在成都东郊一年就开发三个项目。“如果是冬天,谁会这样做?”
2002年,就是在这样一场“冬天”与“春天”的大辩论中度过的。
不可否认,魏杰教授在发表《2002,房地产的冬天》的中央电视台访谈讲话时,基本出发点是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关心和忧虑,是出于一片好意。他在对房地产业的一片叫好声中,唱了反调。可能由于对房地产业的生疏和使用不同的统计方法,魏杰教授得出的观点显然带有偏颇,甚至是绝对化,否定一切,触犯了众怒,成了众矢之的;但应该说在行业良性运转,理性健康发展的道路上,魏杰的言论对业界起到了一定的预警作用,其出发点和敢于直言的品质还是值得肯定的。
同样,在讨伐“泡沫论”、“冬天论”的大论战中,虽然主流观点呈一边倒,但没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对方批得一无是处,更没有出现过去那种对人身的诬蔑和攻击;而是心平气和地、平等地进行学术讨论,就事论事,就事论理,在指出对方问题症结的同时,也注意客观分析存在问题,分清存在问题的性质、程度、范围,探讨解决办法,提出预防其恶性发展的有效措施。包宗华在《2002年不是房地产的冬天》一文的结尾就提出要保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必须兴利除弊的六条措施;中国人民大学谢经荣教授在《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的课题报告中,也有针对性地提出四条防范措施。国家和不少地方政府也都在采取政策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房地产泡沫。这无疑是成熟的表现。
纵观一场围绕“冬天”还是“春天”,有无“泡沫”的世纪大论战,可喜的不仅是论战的主题得以破解,人们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房地产业继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同样可喜的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进步在房地产业的这场世纪大论战中得到实际生动的体现。这是中国房地产业界历史性的重大进步,是对传统论争模式的历史性跨越。
一个教授,为了提醒人们正视泡沫,发动了这场世纪大论战;为了不沾染泡沫,一个行业的人参与了这场世纪大论战。这场论战的真正意义在于,中国房地产要时刻警惕泡沫。
魏杰的“冬天论”不会不引起朱镕基总理的关注,他亲自打电话给建设部部长俞正声,要求建设部加强市场分析,将分析结果向国务院汇报。
那段时间,建设部对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保持了高度警惕,接二连三组织全国性的市场调研活动,召开各种类型的市场形势分析会、座谈会。最早一次调研是在2002年元旦后,由有关部委负责人带队并邀请业内专家及主流媒体记者参加的调研组,分赴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四个城市进行实地调研。1月21日,建设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当前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报告》。
报告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温家宝副总理对这份报告作出批示: 发展住宅与房地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报告所提建议,请建设部分别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法制办研究。有三个问题应予重视: 一是坚持发展城乡居民适用住房为主,坚决刹住一些地方盲目兴建高档住宅以及大剧院、大广场之风;二是大力整顿规范建筑市场,改善物业管理,提高建筑质量和水平;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城市过高的地价,防止房地产业的“泡沫”。
朱镕基总理的批示意味深长: 防止房地产过热仍然是一个重大问题。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旺,商品房销售中的很多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有的住房质量得不到保证,屋顶漏水、墙面渗水影响居住,小区配套设施不到位,合同欺诈、虚假广告、面积短斤缺两、不按期交房等等,侵害了购房者的权益,引起消费者的不满。温家宝副总理在一份情况反映上作出了“商品房市场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当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批示。建设部及时向国务院上报了《商品房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的专题报告,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政策措施。
2002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建设部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工商总局、监察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明确了整顿的原则、指导思想、查处重点及工作安排,对虚假广告、面积短缺、合同欺诈等都提出了明确的处理意见。例如面积误差比绝对值超过3%的,买房人有权退房。买受人不退房的,超出部分房价款由开发企业承担;面积短缺超过的3%部分的房价款由开发商双倍返还买受人。
同时,国家有关部委加大了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力度。各地积极采取行动,将全面查处与对违法违规案件的曝光相结合,取得了一定成效。浙江省建设、工商等八个部门联合召开了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五个典型案例。北京市查出359家不合格中介机构,市消费者协会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四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曝光。天津市建委对511个在建项目进行了全面排查,共查处涉嫌虚报注册资本等案件18起,涉案金额9000余万元。并对未取得规划许可证或施工许可证、未办理施工图审查或擅自修改批准的设计方案的五个违规建设项目下达了停工整顿通知书,对11家违规开发企业进行了通报批评、罚款的处罚,依法取缔了73家无资质的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两家无资质物业管理企业。山东省查出违法违规房地产项目261个,涉及资金22亿元,162家房地产企业因此受到处罚。
此后,上海、浙江等地陆续提高了商品房预售条件,限制资金实力不强的开发企业新接项目;安徽、辽宁等省着手编制本地区房地产开发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此控制新开工总量和开发规模;厦门等地建立了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引导开发企业理性投资,居民理性消费;广东江门市建设、计划、规划、国土等部门,联合对房地产市场实施总量控制,对空置量大的企业,下达消化计划,未能完成的不能参与土地竞拍。这些措施和制度的实施,对引导市场产生了积极作用。
此前,全国90%的土地是通过协议方式转让的。2002年5月9日,国土资源部签发11号令《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叫停了已沿用多年的土地协议出让方式。从7月1日起,商业、旅游、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