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意义也正在这里。对于怎样才能走近上帝,他指出这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体认取决于个体人在发掘生命意义时的内在深度,取决于人意识结构的变革。
①在他看来,人的意识结构由“奴隶”
、“统治者”和“自由人”三种成分组成。意识结构的变革意味着人不做“统治者”和“奴隶”
,只做“自由人”。对于怎样才能传达出人走近上帝的这桩事实,虽然他一再表示这极为困难,但态度却非常鲜明:上帝的真理在约定和象征的形式中,不能取用概念的形式去表达。
现在我们已知道,别尔嘉耶夫把人格主义革命视为一条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途径;而另一个世界——上帝之国,这不仅是人格主义革命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超验的,也就没有人的超越”)
,也是人的希望、未来和理想。对上帝之国的信仰涉及末世论的问题。这对于他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他曾说自己一直有着很强烈的末世论情感,一种临近灾难和人世终结的情感;为此,他甚至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末世论哲学”
,而把基督教主要地理解为一种末世论的东西。在此,别尔嘉耶夫剖折了上帝之国与乌托邦的本质区别。乌托邦自身含有整体性,因而也就具有凝聚力奇。сom书;正基于此,乌托邦自身比那些理性化的蓝图更真实得多。但乌托邦的价值依据却要么建
①见本书第一部分。
…… 26
人的奴役与自由52
在历史规律上,要么建在人的道德理性上,要么建在教皇国的神权政体的基础上。其实,这些都是上帝之国在人意识中的扭曲,都遮盖了上帝之国的本真面目。他指出,真正的上帝之国实现在精神的启示之中,它以人的内在精神解放为尺度。这种上帝之国即意味着世界终结、历史终结,示即客体化终结。
为此,他提出以个体人格的不朽战胜死亡的恐惧,提出时间的三个维度,即“宇宙时间”
、“历史时间”
、“存在时间”。
当代许多大哲学家都拒绝把他们复杂深奥的思想从著作中抽出来加以解说,甚至怀疑能否抽得出来。当然别尔嘉耶夫也有同感。他曾多次强调他的思想中存在着矛盾、悖论和非理性的倾向,他没有完全了解自己,他无法述说自己。
“关注人的哲学家的思想必然会显示矛盾,因为人是矛盾的。”
①反映在别尔嘉耶夫身上,这种内在的矛盾无一不体现他的关注所向,展示出一个十分丰富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即是“世界总不断地向我提出新问题”的过程,当别尔嘉耶夫一一作出回应时,必然会带有某些局限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他声称自己身上有着“马克思主义的酵母”
,承认马克思的天才,以及马克思的学说中的许多优点;尽管他强烈地抨击作为价值虚无主义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并从各个方面拒斥由这种概念实在论建立起的一整套理想的或现实的等级秩序——但作为一位宗教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思
①见本书作者的“代序”。
…… 27
62人的奴役与自由
想毕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迥然相异的一面。由于种种原因,别尔嘉耶夫的著作在我国至今尚未见出版,某思想观点也鲜有系统介绍;本书列入“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抑或可以弥补一点空白。
至于对该书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那就只有仰仗广大读者了。
译 者191年9月
…… 28
目 录
代 序——我思想中的诸多矛盾…………………………………………………(…1)
第一部分
1。个体人格………………………………………………………………………(…2)
2。统治者、奴隶和自由人………………………………………………………(…49)
第二部分
1。存在与自由:人受存在的奴役………………………………………………(…64)
2。上帝与自由:人受上帝的奴役………………………………………………(…75)
3。自然与自由:宇宙的诱惑。人受自然的奴役………………………………(…88)
4。社会与自由:社会的诱惑。人受社会的奴役………………………………(…99)
5。文明与自由:文化价值的诱惑。人受文明的奴役………………………(…116)
6。自我与自由:人个主义的诱惑。人受自我的奴役………………………(…131)
7。王国的诱惑与奴役:国家具有两重意象…………………………………(…141)
8。战争的诱惑与奴役…………………………………………………………(…159)
9。民族主义的诱惑与奴役:人民和民族……………………………………(…170)
10。贵族主义的诱惑与奴役:贵族主义具有两重意象………………………(…180)
1。资产阶级性、财产、金钱的诱惑和奴役…………………………………(…190)
…… 29
12。革命的诱惑与奴役:革命具有两重意象…………………………………(…19)
13。集体主义的诱惑与奴役:乌托邦的诱惑。
社会主义具有两重意象……………………………………………………(…21)
14。爱欲的诱惑与奴役:性、个体人格和自由………………………………(…235)
15。美感的诱惑与奴役:美、艺术和自然……………………………………(…252)
第三部分
1。人的精神解救:战胜恐惧和死亡…………………………………………(…263)
2。历史的诱惑与奴役:三种时间。对历史终结的两种理解。
积极创造的末世主义………………………………………………………(…272)
…… 30
当今的风气就是时兴对自由冷嘲热讽,把自由与荣誉同样视为已经过
时的陈腐观念。然而,我丝毫不赶这
种时髦。我认为,如果没有自由,世
间便一无所:自由赋予生命以价值,
我哪里会是捍卫它的最后一人呢?我
将永不停歇地为它呼唤、呐喊。
——夏多布里昂《墓外回忆录》
…… 31
代 序——我思想中的诸多矛盾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撰写完这本书,在未向你们亮出我的观点前,我萌生出一个需求:阐明自己理性的和精神的道路,理解自己思想中时时出现的矛盾性。
就我的哲学生存来说,它不仅企盼认识世界,也企盼变革世界。
这个世界的客观现实是最后一个坚实的冥顽的现实,我常常从思想和情感上否弃它。
此书论及人的解救和自由,其中大部分章节可列为社会哲学。它建立在人格主义哲学的基石上,显示了我对整个世界的哲学沉思,是我在找寻真理的漫长的哲学道路上结出的果实,印证着我为了价值重估进行过一场长期痛苦的精神挣扎。
这本书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比我原有著作中所表达的思想更正确呢?在哪种意义上存在着思想家的思想拓展呢?进一步问:这种思想拓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还是一个于其中存有间歇性并且必须经由危机和自我否定的过程呢?再接下去问:又在哪种意义上存在着我的思想拓展呢?其中的变化究
…… 32
2人的奴役与自由
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有的哲学家一开始便构架体系,然后终其一生,始信不疑;有的哲学家则在自己的哲学中处处传达着精神的挣扎,在他们思想的过程里可以找到许多不同的阶段。其实,哲学家面临历史剧变即精神进行重大转向的时期,不可能再羁绊于书斋、书本,不可能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不可能不感悟到精神的挣扎。我从来就不是一位学院式的哲学家,从来就不想使哲学远遁生活而成为抽象的东西。不可否认,我确实不停歇地读过许多许多的书,但我思想的来源从来就不是书本,甚至可以说,我从来就没有完全读懂过任何一本书。我读书,总把自己体认过的许多经验掺和进去。我想,真正的哲学总是挣扎。柏拉图、普洛丁、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的哲学便是这样的哲学。
我的思想一贯属于存在主义哲学。在我的思想中可以找到诸多矛盾:精神挣扎的矛盾、自己生存的矛盾。这些矛盾一一困扰着我,无法用逻辑的统一掩盖得住。思想中真正的统一关联于个体人格的统一。这不是逻辑的统一,而是生存意义上的统一。生存性彰显矛盾。个体人格是变之中的不变性,这是由生存着的个体人格所决定的一种特性。变化发生在这项或那项主体中,但如果这项主体被那项主体替代,那就丧失了真正意义上的变化。当变化趋达变节之时,变化便毁灭个体人格。哲学家的哲学生存的基本主题和价值的基本取向以及哲学家的思想的基本动机,倘若一旦发生改变,就意味着哲学家变节。当然,关于精神的自由究竟怎样实现和在哪里实现的观点,也可能发生变化。只是倘若爱自由变为
…… 33
人的奴役与自由3
爱奴役、爱暴力,那么就是变节。须知:观点的变化也许导向真实,也许导向虚幻的前景。
我以为,人终究是矛盾的且悬置在对立的两极上(“两极化”)
的生存。
哲学家如果不抽象地远离基本的生活而同它有所联系,那么哲学家的思想就会显示矛盾,就会被悬置在对立的两极上。哲学家的思想构成非常复杂,即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